林 昊,崔惠穎
(黑龍江大學,哈爾濱 150080)
ESG 是指公司相對于追求高毛利之外,針對可持續發展,更加注重公司的環境(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ESG 從最初的倫理投資到社會責任,20 世紀又融合環境等要素,發展成如今相對完善的ESG 治理。2015 年聯合國召開可持續發展峰會后,國際企業開始重視ESG 戰略管理。2016 年,我國簽署《巴黎氣候變化協定》后,ESG 開始逐步走入中國企業視野。ESG 體系是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是企業社會投資的衡量指標,[1]有助于我國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促進我國企業綠色發展。
貫徹ESG 理念首先應鼓勵企業對相關信息進行披露,評級機構得到信息后進行考核,按照標準對企業劃分級別,然后對評級結果公開供投資人參考。其中,ESG 評價處于關鍵一環,是直接衡量企業ESG 績效的工具。企業可以根據評級結果進行改進,投資人也可以參考評級結果而進行投資。一旦評級結果“水分”過大,會造成惡性循環,限制企業可持續發展,也會給投資人造成損失。有效的ESG評級,有利于投資者做出正確投資,并且促進企業長期發展。邱牧遠、殷紅(2019)認為企業重視ESG 可以降低其融資成本,還會提高市場認可度,提高資產價值。[2]曉芳、蘭鳳云、施雯等(2021)證實ESG 能夠有效抑制企業經營風險,使得其審計費用降低。[3]還有不少學者認為ESG 中的社會責任有助于企業財務狀況(張琳和廉永輝,2019;謝志華,2001),[4][5]并且ESG 評級機構可以連接企業的社會責任績效與財務績效,使得原本不顯著的關系聯系起來(Surroca,2010)。[6]Widyawati(2020)認為由于ESG 評級體系的不透明度以及標準不統一的問題,使得ESG 結果值得懷疑。[7]徐光華、卓瑤瑤、張藝萌等(2022)認為,ESG 信息披露會提高企業價值。[8]
綜上,國內大多集中于ESG 體系的內部研究,針對ESG 體系結果分析的研究較少。作為第三方獨立評級機構的結果,在ESG 體系中的地位至關重要。鑒于此,本研究圍繞國內幾家ESG 評級機構的結果進行探析,按照如下邏輯展開:第一部分,梳理國內ESG 評級機構及其評級結果;第二部分,ESG評級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與內容;第三部分,國內ESG 評級結果差異分析,從宏觀微觀兩方面入手;第四部分,剖析ESG 評級差異原因;第五部分,提出完善建議,以期為我國ESG 體系更好的發展提供一定參考。
相較于國外,我國ESG 披露、評級、投資都尚不成熟。但隨著市場重視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我國政府與企業對ESG 重視程度日益增加。目前我國ESG評級主要機構有: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協會商道融綠、潤靈環球、工商銀行綠色金融課題組、中財大綠金院等。如表1 所示,大部分公司遵循外國ESG 評級結果用AAA 代表最好,這也反映了我國ESG 評級公司目前仍處于參考學習國外階段。從評級結果來看,差異很大,華證指數結果最為繁瑣,從AAA到D-共計11 個結果。富時羅素結果相對表中其他公司簡單僅僅從數字1 到數字5。
表1 ESG 評級機構及評級結果
富時羅素評級結果集中在0-2 分占85.76%,其中1-2 分占全部結果的35.68%,可以看出富時羅素評分保守,大多數企業集中于0-2 分,用富時羅素的眼光來看,大多數企業不利于可持續發展。而其評級機構結果峰值多在中值,例如,嘉實基金在滿分100 分的結果中,被評為50-60 分的企業最多,占18.83%,分值結構相對平均。華證碳中和對A 股中4 042 家企業評級,評為A 的企業最多808 家,占比20%,屬于業界較為樂觀的評級機構。
中國工商銀行綠色金融課題組表示ESG 指標體系應分為三層,第一層即為大類環境(Environment)、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和公司治理(Governance);第二層包含相應的指標,對第一層指標的細化;第三層是反應受評對象的具體量化指標。[9]對公司進行系統性測度,包括環境治理,企業的各類型污染物的排放,溫室氣體排放、固體排放以及液體排放。同時企業的使用資源量也是評級的重點,生產是否過于耗能,水資源的利用是否節約,以及公司對節能環保接受及運用程度,對環境保護政策的關注程度。社會責任包括用工是否性別歧視、同工同酬、非正式員工比例。還包括是否對員工進行培訓支出,對社會的捐贈以及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公司治理包括反腐敗與賄賂、納稅情況、管理分權、獨立審計與董事會設立情況。
表2 ESG 評級指標
考慮目前國內評級機構仍不成熟,各機構結果差異較大。本研究使用歸一化方法處理后得出四家公司分別是:華證、Wind、商道融綠、社投盟四家公司。選取四家公司共同披露的公司為研究對象,共計250 家公司。如表3 所示,可以看出華證的正態分布偏右,數據相對分布相對尖銳。而Wind 評分的均值、中位數、方差與華證相近,但Wind 的評分更趨近于標準正態分布。商道融綠中位數明顯低于其他公司,因為其評分數偏低,雖然其評分結果差異不大,較為穩定,但正態分布偏右。社投盟無論是均值還是中位數都是四家公司中最高的,同時方差也是最大的,說明社投盟高分、低分都存在,且有一定數量。華證與其他三家公司相關性都不是很高,相反Wind 與商道融綠、社投盟相關性分別為1、0.564 與0.479,說明不論是權重還是測度上,華證都有自己不同的見解。
表4 ESG 評級結果相關性
為探究更為微觀且細致的差異,本研究使用最早披露ESG 的公司之一的平安銀行作為研究對象。平安銀行從2018 年起開始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把環境、社會及管治融入其發展戰略,建立ESG 治理構架,將可持續發展業務作為其發展核心。如表5所示,平安銀行評分中最低分為0.12,五家ESG 評級機構中有兩家打出0.12 分。從華證所有的結果來看并不像富時羅素評級一樣過于保守,但是平安銀行作為最早一批公開披露ESG 數據的公司,在華證評級銀行中僅排到了21 位,位于中間位置。在華證披露的子評分中,平安銀行的環境評級為A,社會評級為AA,治理評級為BB,可以看出華證認為平安銀行的治理能力相對較弱。同樣嘉實基金給出的評級結果0.14 也處于抽樣的六家結果中的下游,這是因為嘉實基金給銀行的整體行業打分偏低。雖然平安銀行在銀行業的位列前12%,但由于整體行業打分偏低,使得其評級結果并不是很高。
表5 平安銀行2021 年評級結果
目前,我國ESG 評級仍處于摸索階段,沒有統一的ESG 評級指標,各ESG 評價體系影響因素權重不同,使得其評級結果差異較大。但國內ESG 評級機構并未有公開其評級權重,所以權重差異具體多少,還需要再進行測度。同時各評級機構度量之差異,也使得其結果差異較大。例如,有評級機構僅針對公司自身廢物排放測度,但有些企業還針對其上下游企業污染物排放測度。商道融綠將食品安全考慮在內,而社投盟未考慮該因素。[10]
因為ESG 體系的自身性質,使得有些指標沒有辦法準確度量,故各評級機構指標設定以及測度范圍具有主觀性,使得測量差異為ESG 評級差異的主要驅動因素。[11]評級者對每個行業的認知差異,對同一行業的不同公司的偏好程度都會影響評級結果。當評級機構給一個類別中一個公司好分數時,它往往也會給同一類別的其他公司一個好分數。
由商道融綠披露的信息,ESG 負面信息主要三個來源,分別是:一是正規媒體報道。當媒體暴露出企業的問題之后,而ESG 評級仍保留原結果時,便會導致公眾對ESG 評級結果存疑。二是政府監管數據。政府在對企業負面信息的披露前,必然會經過長時間的調查、約談、要求整改等過程。當政府披露出企業的負面信息之后,ESG 評級機構與公眾幾乎同時得到消息,消息過于滯后。三是企業自主披露。企業會根據自己的主觀情況披露,這種負面消息很難做到對ESG 評級真正地有效。綜合來看,ESG 評級機構或者獲得負面消息過于滯后,要么很難獲得準確的負面消息。
上述華證、Wind、商道融綠、社投盟更新評級結果的速度不同,Wind 顯示每個季度結束后的第一個月的最后一天更新,華證雖與Wind 處于同一頻率,但結果沒有改變。例如,平安銀行在2021 年10 月31 日被評為BBB,而歷史評級顯示2021 年7 月31日以及往次的評級結果均為BBB。商道融綠一年更新一次評級結果,而社投盟每年更新兩次,年中評級一次,年末評級一次。對企業的測度不及時更新,導致各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有所差異。
根據我國國情制定一套基礎指標,各公司可在基礎指標上再進行更加細化的度量。這樣既保證了評級結果的一定客觀性,還有利于我國ESG 評級市場的發展,并且能夠提高ESG 體系的市場認可度,提升投資者的信任。尤其是對于一些有爭議的指標,可以通過統一的規定減少市場差異擴大化。
針對ESG 評級主觀性較強的這一特征,政府應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合理制約行業“潛規則”等行為。鼓勵非營利組織、學者、相關研究部門交叉評估企業ESG,促使ESG 體系正向競爭。同時可以由政府協調企業ESG 披露信息,為ESG 評級提供更可靠的數據。
加強ESG 評級系統的透明化,有助于行業的良性競爭與彼此制約。減少了行業“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減少評級結果“人工”差異化,增強ESG 體系的可靠性。ESG 評價體系中還有一個重要指標,那就是該企業的負面消息。所有企業都愿意披露自己的優點與長處,相反對于公司的風險問題遮遮掩掩。而ESG 評級公司作為第三方獨立機構只能通過外部渠道獲取企業的負面消息,針對有評級機構通過內部消息,且有證據表明該企業的確面臨風險時。鼓勵ESG 評級的業界機構,共享負面消息,加快ESG 評級行業的反應速度。
針對上述不同公司的評級結果更新頻次不同,應統一規定,每年至少應更新的次數,有能力的評級機構可以自行增加更新頻次。至少應保證每年更新一次,不應該出現三年結果完全不變的情況。且ESG 評級機構針對其結果,應及時補充數據,跟蹤調查企業經營情況,減少評級結果差異。
本研究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對國內ESG 評級機構結果差異進行分析,總結體系結果差異的問題為四個原因:沒有統一的ESG 評級指標,各ESG 評價體系影響因素權重不同;測量差異與評價者主觀行為為ESG 評級差異的主要驅動因素;接收負面消息速度不統一;各評級機構更新評級速度不統一。面對以上差異原因,為推動我國ESG 體系成熟,應積極制定統一的基礎計量指標、加強ESG 評價體系透明化、統一評級結果更新速度,推動我國ESG 體系正規化、合理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