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師 戴華
[摘 要]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良好的企業聲譽是企業重要的無形資產,它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企業在公眾中的形象,進而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企業生態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當今數字經濟時代下,經濟高速增長,而生態環境卻日益惡化,在人類的環保、安全、健康意識初步增強的情況下,企業積極履行生態責任對企業績效和企業聲譽都有正向的影響。本文分別論述了企業聲譽和企業生態責任,并以一家傳統企業——云星企業為例,研究了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聲譽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關鍵詞]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生態責任;企業聲譽;傳統企業;企業績效
一、數字經濟時代下企業聲譽理論模型
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良好的企業聲譽是企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無形資產,它有利于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企業在公眾中的形象,進而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企業聲譽和企業績效的關系
很多學者對企業聲譽和企業績效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企業聲譽與企業績效之間是正相關關系,也就是說好的企業聲譽能夠提升企業的績效,包括財務績效和非財務績效,反之,差的企業聲譽則會降低企業的績效。
企業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可能一帆風順的,當聲譽較好的企業遇到了危機,犯了錯誤,只要企業能夠第一時間及時解決問題,聲譽較好的企業更容易獲得公眾的原諒。因此,良好的企業聲譽是企業的獨特資源,它可以讓消費者對企業更加信賴,并支持該企業,進行多次重復購買,從而增加企業的銷售業績,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良好的企業聲譽有利于讓企業在利益相關者心目中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有利地位,提升企業的財務績效和非財務績效。
(二)企業聲譽理論模型
筆者在其他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從態度結構的角度出發把企業聲譽分為三個維度:認知思維、情感判斷和行為傾向,認知思維和情感判斷維度主要是企業產品質量、企業使命感、企業吸引力、企業形象、企業財務績效等,行為傾向是在認知思維和情感判斷基礎上形成的綜合表現。另外,企業想要進一步發展和壯大,必須要重視和關注所有重要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并千方百計地滿足他們的需求。企業利益相關者包括內部(如員工、領導等)和外部(如顧客、供應商等)兩方面[1]。認知思維、情感判斷和行為傾向這三個維度對企業績效也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二、數字經濟時代下企業生態責任理論模型
(一)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績效的關系
在數字化背景下,企業不斷探索新型的社會責任履行方式,通過利用數字化技術賦能構建場景,鼓勵消費者為解決社會問題貢獻力量[2]。關于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績效的關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對企業經濟方面責任的研究,結果表明: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企業勇于履行生態責任能夠有利于增加企業績效。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我們知道消費者是企業非常重要的一個利益相關者,企業績效大多是來自消費者多次重復購買的結果。即使企業產品的質量再好,如果企業沒有積極承擔生態責任,消費者對企業會非常失望,并會減少購買行為。有一項研究把公益事業、環境保護作為企業生態責任的兩個重要組成部分,來分析履行這兩項責任情況對消費者購買行為的影響。結果表明,企業能夠積極履行公益事業、環境保護等生態責任時,消費者會愿意更多重復地購買企業產品和服務,反之,消費者則會減少購買行為。
企業生態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在當今數字經濟時代下,經濟高速增長,而生態環境卻日益惡化,在人類的環保、安全、健康意識初步增強的情況下,企業積極履行生態責任對企業績效和企業聲譽都有正向的
影響。
(二)企業生態責任理論模型
從可持續發展理論的角度來說,企業生態責任理論模型可分為三個部分:對自然、對市場、對公眾的生態責任。
1.企業對自然的生態責任
當前氣候變暖,環境問題不斷升級,把生態環保融入經濟發展大局的工作已經刻不容緩,綠色技術創新也成為平衡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重要因素[3]。企業對自然必然要承擔責任,因為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很多傳統企業只從自然界中索取,卻忽略了愛護自然、保護自然的義務。隨著生態環境日益惡化,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意識到人類與自然之間既有權利關系,也有義務關系,企業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還要考慮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和保護,要考慮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要考慮子孫后代的利益,要有限度地開發自然資源,走一條高科技、低能耗的長久之路。在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指導下,想要長久發展的企業應秉持為全人類負責的精神,懷有愛護自然、回報自然的責任感[4]。
2.企業對市場的生態責任
數字經濟時代,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有的企業能夠立于不敗之地,不斷地拓展市場和業務,而有的企業則瀕臨破產的邊緣,很快要被市場淘汰。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企業是否具有環保意識,是否對市場承擔生態責任。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綠色消費意識也越來越強,企業已經不能僅僅靠提高產品的質量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數字經濟時代下,企業要與時俱進,要具有生態生產意識,生產綠色生態產品、使用綠色生態包裝,通過綠色生態認證,并遵循環境保護的政策和舉措。綠色生態產品的一個典型特點是注重再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生產過程中盡量減少原材料和能源消耗,注重產品的再回收和再使用。即使企業因為生產綠色生態產品的成本高,產品定價也稍高,但是因為產品能夠滿足消費者生態消費的需求,還是可以得到消費者認同的。企業應該抓住時機,集中力量生產綠色生態產品,獲得更多消費者的青睞,從而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企業對公眾的生態責任
公眾所處的地球空間、資源、能源都是有限的。企業對自然、對市場的關系最終會轉變為企業與人類之間的關系。處于優勢的企業不能因為自己科學技術水平強,而不斷消耗資源,處于劣勢的企業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去獲得利益。企業對公眾的生態責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企業要以自然環境為媒介,有節制地利用自然、開發自然,在同代人之間能夠共同進步、共同發展。另一方面,企業還要樹立“代際公平”的觀念,即當代人和后代人具有公平享有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的權利,因此,企業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要給后世子孫留下發展的機會,不能以犧牲后代人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利益。
三、數字經濟時代下企業生態責任與企業聲譽關系
在數字經濟時代下,在研究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聲譽之間的關系時,往往會加入企業績效作為輔助條件,主要有以下三個觀點:一是勇于履行企業生態責任的企業在企業績效和企業聲譽方面往往表現較好;二是良好的企業業績能夠促使企業履行生態責任,從而進一步獲得較好的企業聲譽;三是企業生態責任、企業聲譽、企業績效三者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促進。不管哪一種觀點,都認可了企業生態責任對企業聲譽的積極促進作用。大量事實也證明,企業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遵守倫理規范和法律法規,積極履行生態責任,會得到更多的回報,提升企業的聲譽。而在生產和經營過程中,不遵守倫理規范和法律法規的企業,即回避或躲避生態責任,企業聲譽往往較差。
企業生態責任是企業社會責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企業是否愿意履行生態責任,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和消費心理都具有重要的影響。企業積極履行生態責任,能夠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良好的聲譽,提高消費者對企業的滿意度和忠誠度,最終提升企業財務績效,推動企業的發展和壯大。
四、數字經濟時代下傳統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聲譽的關系研究——以云星企業為例
(一)云星企業簡介
云星是一家生產和銷售礦泉水、碳酸飲料為主的傳統企業,在全國各地有10個分公司,一共擁有100多名員工。該企業秉承綠色生態的理念,進行生產和經營,追求“薈萃優質、純然無瑕”的優質產品,在生產礦泉水的過程中講究清潔技術的應用,使用綠色包裝材料,盡可能地減少白色污染和能源耗費。能夠追求優質產品的企業一定會在選擇原材料、生產工藝、售后服務等方面建立嚴格的標準,能夠積極履行企業生態責任,對環境負責、對市場負責、對消費者負責。因此,選擇云星企業作為案例進行調查,數據質量能夠得到一定的保障,從而可以確保研究結論的可靠性和可參考性。
云星企業不僅追求“薈萃優質、純然無瑕”的優質產品,還積極投身于公益慈善事業。如每賣出一瓶礦泉水,云星企業就會捐出0.01元給當地基金會或其他慈善機構,幫助困難的兒童和先天性心臟病患兒等。同時積極配合當地政府或地區宣傳環境保護法等相關法規知識,呼吁其他企業、組織、個人遵守當地法律法規,為保護環境奉獻自己的力量。云星企業這種“傳遞善良”的行為,不僅促進云星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更造福了人類,推動其他企業積極履行生態責任,為我國數字時代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樹立了標桿,成為其他企業學習的標兵和榜樣。
(二)云星企業生態責任與企業聲譽問卷分析
通過對云星企業員工“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聲譽”的調查問卷進行分析,收到的有效問卷為118份。根據調查問卷,分析的結果如下:從年齡構成來看,21~30歲的年輕人最多,有72人,比例達到61%,其他年齡段的員工也全部涉及,31~40歲的員工比例為28%,41~50歲的員工比例為8.5%,51~60歲的員工比例最小,只有3名,比例為2.5%;從學歷構成來看,本科比例最大,為77.1%,碩士及以上的比例為12.7%,大專的比例最小,為10.2%;從職位構成來看,比例最高的是公司職員,為87.3%,其他部門如科技人員和高級管理人員也都有所涉及,分別為4.2%和8.5%。因此,這個樣本能基本保證調查問卷的研究結果具有可信度和全面性。
從研究結果得知:企業聲譽、企業生態責任、企業績效之間存在著較高的正相關性,即傳統企業勇于履行生態責任能夠提升企業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聲譽,從而提高企業的財務績效和非財務績效;同時,企業績效高也有利于提升企業的聲譽。三者之間相互促進,相互影響。
(三)公眾對云星企業生態責任與企業聲譽問卷分析
為了對傳統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聲譽之間的關系做進一步研究,筆者又對公眾進行了調查問卷,問卷通過問卷星進行發放,并對問卷進行了訪問限制,即同一個IP地址只能填寫一次問卷,本次共發放500份,有效回收了405份。從回收的問卷可以看出:有效問卷中受訪者在年齡構成上,21~30歲的年輕人比例最高,為56.3%,其次是31~40歲的年齡段,比例為32.1%,51~60歲的比例最小,為2.5%;從受訪者的學歷來看,有260人是本科,占比最大,為64.2%,大專學歷比例第二,為17.8%,碩士及以上學歷的人數為67人,比例為16.5%,高中及以下受訪者只有6人,比例為1.5%。從調查對象的年齡和學歷構成來看,幾乎每個年齡段都有所涉及,學歷構成也較為全面,這可以保證問卷分析的說服力和可信度。
通過問卷分析得出結論:傳統企業勇于承擔生態責任,能夠促進企業提高在公眾中的聲譽,企業聲譽的提高又能夠提升客戶的滿意度,客戶重復多次地購買企業產品,進一步提高客戶的忠誠度,從而提升銷售業績,帶動企業績效的提升,推動了企業的長久可持續發展。
(四)分析結論比較
不管是對云星企業員工還是對公眾進行的關于“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聲譽”的調查問卷,得出的結論基本上是一致的。傳統企業勇于承擔生態責任是能夠提高企業聲譽的,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聲譽之間存在著較高的正相關關系。因此,在數字經濟時代下,傳統企業應該積極地去承擔生態責任,而不是去逃避生態責任,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企業聲譽和企業績效,好的企業聲譽也會進一步促進企業績效的增長,能夠監督企業承擔起生態責任,形成良好的可持續發展新格局。
結束語
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企業積極履行生態責任,能夠得到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良好的聲譽,提高消費者對企業的滿意度,形成多次重復購買的習慣和行為,進一步提高客戶的忠誠度,最終提升企業財務績效和非財務績效,推動企業的發展和壯大。筆者希望借助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聲譽關系的研究,為我國數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支撐,為我國傳統企業積極承擔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社會責任提供理論支撐和指導。
參考文獻
[1]許虎,金輝.數字化轉型對員工創新行為的跨層影響機理研究:基于員工顧客雙主體參與的中介作用和企業聲譽的調節作用[J].研究與發展管理,2023,35(2):111-128.
[2]張潔梅,王昊.虛擬企業社會責任共創參與意愿的影響因素[J].科研管理,2022,43(8):90-99.
[3]沈菲,陶啟智,張云.董事海外背景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基于企業聲譽的視角[J].上海財經大學學報,2022,24(3):108-122.
[4]劉軍,劉貴容.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生態責任與聲譽[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21.
作者簡介:高技師(1980— ),女,漢族,江蘇泗洪人,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商學院,副教授,管理學碩士。
研究方向:企業管理,工商管理。
戴華(1978— ),女,漢族,江蘇無錫人,無錫南洋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
研究方向:金融學。
基金項目:2023年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數字經濟時代下企業生態責任和企業聲譽的關系研究”(項目編號:2023SJYB102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