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村興則國家興,在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是農村發展的思想基礎,具有重要意義。面對教育內容枯燥、教育隊伍薄弱、農民自身問題及傳播方式單一等困境,本文提出豐富教育內容,增強黨政機關專業素質,解決農民實際需求以及運用互聯網宣傳等手段,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為實現鄉村文化振興戰略提供策略。
[關鍵詞]鄉村文化振興;農村;思想政治教育
隨著我國邁入新時代,奔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農村發展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臨新的挑戰。回顧農村發展史,黨和政府一直將農村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從加強社會主義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到鄉村文化振興、精準扶貧工作展開,無不體現黨和政府對于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視。當前,農村在發展過程中偏向于經濟發展,思想政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還有待提高,研究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路徑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現實
意義。
一、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發展現代農業,推動農村經濟增長的必要條件
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城鄉發展差距上。解決農村發展問題是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關鍵環節,發展現代農業,建設現代化農村是當前工作的重點。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從思想根源上使農民了解現代農業發展趨勢及必要性,明晰現代農業經濟對于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通過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讓其懷揣厚重的安全感從事農業生產,與當地規模化企業合作,與外來企業合作,將農戶、市場和現代農業有機結合,為農民增加創收,落實精準扶貧政策,構建現代農業一體化模式。
(二)增加政治認同,完善基層群眾自治的內在要求
在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農民緊跟國家時事發展,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思想基礎,加強農民對黨和政府的認同。與此同時,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必要之舉。加強對村民的思想教育,使其真正自愿參與到農村基層建設上來。在村委會選舉時,更加需要宣傳自愿真實的投票,保證村民選舉的真實性、合理性和合法性,加強農村基層建設。
(三)提升農村精神風貌,實現農村文化振興的必然道路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繁榮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對于推動鄉村振興意義重大[1]。在當今時代快速發展的滾滾潮流中,打造民風淳樸的鄉村,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尤為重要。在這個過程中,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農村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提高農民的精神層次,豐富農民的精神世界,塑造淳樸民風。農民是繁榮鄉村文化的重要主體,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結合當地經濟與政治發展水平,建設與當地發展相適宜的優秀文化風氣,以提高農民整體道德素質,使農民自覺傳播家鄉優秀文化,從而推動鄉村振興。
二、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
(一)教育內容單一枯燥,教育環境復雜
當前,雖然我們重視對農村的思想政治教育,但是農村教育內容較為單一,局限于黨和政府印發的幾本宣傳思想政治手冊以及農民群體之間的道聽途說,在其中,有些基層黨的干部只注重當地的經濟發展,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只埋頭于企業和當地產業經濟,不召開農民大會及時了解農民的思想狀態,不了解實際情況。遇到問題就采用一刀切的方法,不注重農民之間個體的思想差異,思想教育過程只是流于形式,甚至以行政命令、強制方式等代替思想政治教育,難以產生良好教育效果。
在鄉村地區,教育環境較為復雜,有些地區的標語墻年年換新,緊跟國家發展政策,有些地區十年不更換,落后于當前時代,甚至有一些迷信色彩。農民作為受教育主體,接受程度也有所不同。部分農民外出務工接受新觀念,能夠認真貫徹理解上級部門下達的指令要求;部分農民觀念陳舊,不接受新政策新事物,墨守成規,固執己見,成為阻礙鄉村地區發展的頑固力量。
(二)教育隊伍專業性弱,人才缺乏
農村基層干部是對農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軍,但是在日常工作開展中,部分干部人員對于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和要求模糊不清,沒有認真系統地學習貫徹黨召開的各類會議精神,特別是對針對農村開展的會議講話精神領悟膚淺,浮于表面,專業知識淺薄。對于農民提出對于農村政策和策略實施方式以及各種疑問無法提供準確回答。黨政人員無法將農民實際生活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教條主義嚴重,更有部分黨員同志沒有以身作則,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在學習過程中敷衍了事,工作熱情不高,最終使村委會組織的學習活動形式化、機械化,沒有達到預期的教育目標。
當前經濟發展速度逐漸加快,我國培養出的一大批人才更傾向于選擇一線二線城市,不愿下沉到鄉村開展基層工作。鄉村地區較于城市而言,經濟水平不高,物質條件落后,思想發展跟不上時代發展,很多年輕人不愿意到鄉村就職,特別是學校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區域,鮮有專業性人員到鄉村地區為學生或者農民傳遞國家發布的思想精神、解釋當前國家對于農民農村農業開展的“三農”工作的具體實施方案和重要的現實意義。農村地區物質留人難、薪酬留人難、環境留人難成為一些人望而卻步的痛點,最終導致鄉村地區缺乏人才。
(三)農民自身缺乏學習積極性,法治觀念淡薄
農民作為鄉村振興戰略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主體,學習積極性不強,缺乏對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性的認知,凝聚力和向心力不足。在日常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部分農民不愿意積極參加學習,空閑時間更愿意打牌或閑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是在浪費時間,沒有任何意義。部分村民在國家政策面前只顧及自身利益,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不配合村委會工作,處理不好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德育觀念較差。廣大農民的思想覺悟是影響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成效的一個關鍵因素,只有農民群眾的思想意識、政治意識和民主法律意識有所提升,作為鄉村振興生力軍的農民群眾的內生動力才能有效發揮[2]。
當前隨著法治建設越來越完善,鄉村法治也不斷發展,農民也逐漸用法治思維武裝自己的頭腦。但還有部分村民法制意識淡薄,思想仍然離不開傳統人情社會。在消息和環境皆較為閉塞的農村中,傳統糟粕的觀念和文化仍然在村民之間盛行并占據重要位置。而人治思想、禮治思維在農民法治思維形成過程中嚴重欠缺且有著重大影響,使得農村缺乏法治風尚,法治意識淡薄[3]。
(四)與互聯網融合較低,傳達方式單一
在農村思想政治教育中,互聯網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大部分農村難以有效利用互聯網途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只停留在口頭說服和書面認知教育。國家統計局發布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互聯網普及率為10.65億人,其中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1.9%。雖然農村地區普及率超過50%,但是大部分熟練使用互聯網的農民多為外出務工者,留在農村務農的居民使用互聯網頻率較低,獲得信息具有滯后性。
時代發展,原有單一狹隘的說教已經滿足不了當前思想政治教育需求,農村村委會及基層干部需要利用新媒體和互聯網,創新教育方式,利用當前熱門傳播媒介如抖音、快手、微信公眾號等對農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用當地通俗易懂的語言、喜聞樂見的方式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拓寬教育途徑。
三、鄉村文化振興背景下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途徑
(一)豐富教育內容,優化教育環境
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除了基本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等這些基本內容,也需要與時俱進,將“女排精神”“偉大建黨精神”等讓人們熟知,在對農村主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選擇一些耳熟能詳的、群眾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讓群眾能夠真切感受到思想教育的力量。在教育過程中,使用講故事等貼合群眾的方式,既讓群眾聽得懂,又能夠讓群眾將思想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找到能夠打動村民的榜樣使其積極借鑒學習,將思想力量轉化為實際行動。
對于復雜的教育環境,不能“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面對不同類別的群體,采用不同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要顧及農村老中小群體的差異性,針對農村老人這一群體要采取線上和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青少年著重于校園思政課教育和在文化課學習中傳遞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中年群體積極召開村委會議及黨員會議,及時了解每家每戶思想狀態,充分利用當地發展優勢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有頑固思想的極個別人采用特殊教育方式,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終達到群體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的教育結果。
(二)增強教育隊伍專業素質,積極吸納人才
做好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一支心理素質強、知識儲備量大、同理心豐富的基層干部隊伍,能夠在了解當地思想政治教育現狀下,分析制定適宜本地的思想政治教育宣傳方法。首先,政府要對基層干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培訓,定期對其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質展開考核;黨政人員要了解黨和國家對于農民的每一個政策方針,不斷進行學習,補充盲區,充分了解鄉村振興戰略對于農村農民的經濟利益和發展利益。其次,每個區域和每個農戶要責任到人,防止表面功夫、辦公室功夫。最后,基層干部要深入每家每戶開展工作,夯實思想基礎。
吸納人才,通過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優秀青年到基層,特別是年輕朝氣的大學生群體。建立培養專業人才的聯合學院,以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為目標,選拔各個領域的優秀專業人才,根據學員個人優勢和專業方向分配到適合的鄉村地區。建立健全的農村人才引進機制,提高人才的薪酬比例和福利待遇,吸引本村外出讀書的人才及后備力量返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吸引走出去的優秀青年回鄉振興家園,特別應加大對農村思政教師的補貼力度,適當增加對農村思政教師的幫扶和支持,增加農村思政教師的招聘數量,減少對農村思政教師招聘的限制。
(三)解決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實際需求,提升法治觀念
在鄉村地區,多數農民經濟條件較差,因此只考慮眼前利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長期性,少數幾次無法達到效果,農民因無法得到既有利益,參加人數少,積極性不高。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切實考慮農民的利益,積極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的優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有切實幫農民解決實際困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深入人心。為此,必須把解決農民實際需求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前提,對于農民合理訴求,領導干部要積極幫扶、努力實現,從而獲得農民的信任,得到農民的認可,更好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4]。
在開展思政工作的同時,也要注重鄉村法治觀念的提升。加強村規民約的建立、宣傳和實施,給農村百姓開展宣法、普法教育,以此形成良好社會風氣,打破根深蒂固的不良思想桎梏。呼吁農民多了解國家最新法律法規,將“禮治”和“法治”相結合,提升法治觀念。
(四)拓寬教育渠道,豐富宣傳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別致多樣也是成功進行思政教育的關鍵。在傳統教育方式之外,要善于運用當前熱門的傳播方式——“互聯網+短視頻”模式。村干部建立當地農村的宣傳賬號,定期發布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村民拿起手機就可以學習知識。黨政機關利用多媒體播放影視作品,潛移默化地對村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式教學中村民通過角色扮演,在親身感受故事背景和人物心理變化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對思想政治教育精神的理解。通過多樣的宣傳方式,增強民眾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信心,解決當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困境。將正確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和良好的道德規范和先進文化,通過多樣化的文化娛樂活動、多形式的理論宣傳教育等形式呈現。
結束語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繁榮發展是我們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基礎。推動鄉村文化振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能夠顯著地提升鄉村文化振興的實施效果。面對農村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痛點難點,相關部門工作人員應該積極深入了解農村思想動態,結合實際,采取多元化教育措施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助力鄉村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李靜,張興宇.以鄉風文明建設助推鄉村振興[N].光明日報,2021-04-20(11).
[2]馬文宇,劉峰.鄉村振興戰略下我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緊迫性探析[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17):276-278.
[3]龍海平.農村思想政治教育30年的回顧與展望[J].探索,2014(4):123-126,130.
[4]魏浩天,魏憲朝.新時代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進路:以山東省聊城市莘縣G鎮為例[J].農村經濟與科技,2022,33(4):263-267.
作者簡介:張夢娜(1998— ),女,漢族,山西朔州人,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南充市社科研究“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項目“青年項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NC23C31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