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偉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做強新型主流媒體。面對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深刻變化,做強新型主流媒體,亟須深入把握全媒體時代發展新趨勢,以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為抓手,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
2020年9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為我國未來一段時期的媒體融合實踐指明了方向。在全媒體時代,隨著5G、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越來越多地介入到媒體生態中,媒體的演變趨勢呈現出從“融媒體”向“智媒體”發展的鮮明特征。傳統主流媒體不僅要迅速適應時代要求進行自身改革,還必須追求更高的審美價值、吸引更多的用戶、贏得更廣闊的市場以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因此,傳統媒體必須轉變發展理念,從頂層設計入手,對新媒體要采用相互融合、兼收并蓄、取長補短的方式來實現共同發展,才能浴火重生,與時俱進。
1.新技術成為影響媒體生態的重要因素。新傳播技術的應用使得媒體發展在宏觀的傳播環境、中觀的新聞生產與分發系統、微觀的用戶層面都呈現出了新生態特征。例如,寫作機器人在創作新聞稿方面兼顧稿件效率與質量,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人為的情感和技術性錯誤。因此,主流媒體要積極利用一切新興技術手段,堅持移動優先、媒體智能化,推動形成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近年來,湖南日報社建立起報、網、端、微、屏互動的立體傳播體系,融合勢頭強勁。2021年3月,湖南日報社聯合國防科技大學成立媒體融合內容感知與安全湖南省重點實驗室,致力于為受眾提供更豐富的信息化服務。2021年底,重慶日報報業集團以華龍網牽頭整合集團各媒體技術資源組建技術開發公司,將全新的大數據思維和技術引入業務實踐中來,重磅推出了視覺重慶影像大數據項目,并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集團多年積累下來的海量圖片、影視等大數據資源,不僅對過去集團旗下各媒體已經形成的新聞報道、新聞圖片等內容產品進行了數字化的保護與激活,而且為更多全新的融媒體內容產品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推動了集團經營工作求新、求變邁上新臺階。2023年1月18日,包括浙江日報報業集團、浙江廣播電視集團、浙江出版聯合集團、浙江省文化產業投資集團在內的四大省屬文化傳媒集團聯合發起成立了傳播大腦科技公司,將有效整合四大集團各自的數據資源、人才資源、技術資源、內容資源等,打造一個互聯互通、共創共享的技術集成中心、數據交互中臺和融合傳播中樞,從而使之能夠成為全省統一的智能媒體決策中心、運營中臺和傳播引擎,為媒體深度融合持續賦能。
2.打造智媒體矩陣勢在必行。當前,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各大主流媒體的融媒體傳播漸成常態,“兩微一端”“一報一網”“一抖一號”普遍建成,融媒體傳播矩陣也基本形成,融合運營模式初步顯現。在媒體融合的基礎上,越來越多主流媒體集團進一步提出了智能化戰略,基于移動互聯、大數據、區塊鏈、虛擬現實、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等全新的技術集群而形成的智媒體生態系統,是一個具備自學習、自強化、自進化等特征的媒體生態系統,可以快速有效地實現信息與用戶需求的智能匹配。此外,相比起傳統媒體,智媒體生態還能夠形成更加多元化且可持續的發展模式、商業模式和盈利模式。主流媒體要推進智媒戰略,在媒體融合方面打造智媒矩陣,才能脫穎而出。
例如,2019年2月,上海報業集團宣布規劃布局共計50個智媒體項目,構成“智媒體矩陣”。2020 年5月,大眾日報集團也經過一段時期的自主研發與技術迭代,上線了其新版“中央廚房”和“端媒統一生產管理平臺”軟件系統。相比起舊版平臺系統,新版軟件全面引入語音識別、語音合成、計算機動畫等人工智能技術,從而加快了大眾日報集團的智媒體轉型步伐,使得集團旗下各類媒體同時具備了更加先進的協同報道、全媒體采編加工、內容資源交互共享、數據與輿情信息共享等能力。再如,江西日報社在持續推動自身智媒體建設的過程中,創造性地推出了“贛鄱云+”創新工程,并且進一步根據不同的需求場景推出了“贛鄱云+智慧電臺”“贛鄱云+智慧云廣播”“贛鄱云+智慧黨建”“贛鄱云+社會治理感知大數據”等個性化、場景化、智能化的媒體服務產品,收獲了很好的成效。此外,在贛鄱云的基礎上,江西日報社將江西VR產業發展的技術力量及其大量發展成果有效轉化為媒體應用,先后推出了一批吸引力大、沉浸式體驗強、技術領先、備受歡迎的VR新聞產品。
新媒介層出不窮,對新聞產品的生產、傳播、運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復雜多變的傳播生態,主流媒體要注重培養掌握各種傳播媒介運營規律的復合型全媒體采編人才,同時也要樹立“用戶至上”理念,注重點對點提升用戶體驗,增強傳播效果。
1.加強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主流媒體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競爭,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因此要把全媒體人才培養擺在突出位置,多措并舉,用心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全媒體人才隊伍。全媒體時代對廣大新聞從業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和更高的要求,記者和編輯不再只是單一的文字和圖片記者,更要有全媒體思維,既要成為采編合一的全媒體記者,又要根據不同類型的媒體產品,靈活掌握語言風格和技巧。主流媒體也要致力于在新媒體平臺持續推出名記者、名編輯、名評論員、名主持人,培育品牌公號,增加用戶黏性,進一步提升平臺和品牌傳播力。例如,2022年6月,昆明報業傳媒集團為加強全媒體人才隊伍建設,舉行“名編輯理論評論工作室”“名記者視頻工作室”授牌暨開班儀式。工作室負責人通過自身授課或邀請業界專家,著力挖掘、培養“青苗人才”,提供理論評論人才儲備。荊州日報社除了大力培養內部全媒體人才之外,還重磅推出城市合伙人計劃和城市新媒體人通聯計劃,通過發現、簽約、賦能和助力本地的攝影師、攝像師、網絡紅人、寫作人才等,成立全媒體創新工作室,打造能夠與報社協同共創的內容生產共同體,從而使得一大批具備全媒體創作能力的體制外人才脫穎而出,助力荊州日報社的媒體融合發展。
2.強化互聯網思維,樹立“用戶至上”理念。用戶是受眾在新媒體環境下的嬗變產物,具有數據化、表演化、節點化和并發性等特點。隨著媒介融合技術的不斷突破,各種媒介都在利用互聯網進行傳播,期間展現出強大的信息檢索、收集、發布和互動功能。傳統意義上的信息接收者“受眾”已不能準確代表這一群體的本質特征,新的雙向參與式的“用戶”文化已逐步取代被動接受式的“受眾”文化。在用戶時代下,媒介話語權從傳播者主導轉向用戶主導,用戶生產、傳播內容已經成為新聞業的發展趨勢,主流媒體則需要認真考慮用戶文化興起所帶來的巨大影響,積極探尋媒介融合趨勢下的新發展。當今“90后”“Z世代”快速成長為新一代青年,他們喜歡嘗鮮,追求生活方式的不斷迭代,也更關注作品的口碑。主流媒體要積極貼合他們的需求,創造出適合在新青年中進行主流價值傳播的鮮活作品。2021年1月,四川日報報業集團以川觀新聞客戶端為驅動,按照“用戶至上”的理念圍繞用戶構建新產品,用新產品服務青年用戶、領跑年輕化浪潮,形成“發現用戶、獲取用戶、激活用戶、留存用戶、用戶變現”的閉環。2022年9月,川觀新聞客戶端升級9.0版本,聚焦當下大眾關注的“智能化”與“社交化”兩大方面,推出破次元的“小觀數字人”、沉浸式PK的“川觀答題”等產品,為用戶帶來全新體驗。
北京青年報在服務用戶方面做出自身的探索,其辦報轉型策略包括“向上生長”和“向下生根”兩部分,其中,“向下生根”就是要更貼近用戶并致力于為其服務。從2017年開始,北京青年報就推出了專門為社區居民服務的社區報,還在線下建立了一批“社區驛站”,這些驛站擁有銀行自助終端服務、快遞收發業務、商品展示等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功能,雙管齊下吸引、聚攏社區活躍用戶。
主流媒體擁有優質的原創內容和權威的品牌效應,將這些獨有優勢與其他產業的相關資源要素進行重新整合和深度融合,通過“媒體+產業”延伸出更多增值業務,不失為主流媒體經營轉型實現價值裂變的一種明智選擇。
1.根植于傳統媒體優勢,媒體與產業趨向跨界融合。建設新型主流媒體,需要根植于原有優勢,摒棄以往單打獨斗的媒體經營模式,積極探索“媒體+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智媒體矩陣帶來規模價值,同時主流媒體在社會影響力和品牌公信力方面的優勢也是其他平臺所不可比擬的,可以試水智媒產業研發及運營,引入金融、電子商務、基金、會展等新行業,打造主流媒體電商、會展、債基、科創等平臺,促進其深度融合。新冠疫情期間,很多主流媒體都在各自的平臺發起了助農直播,用媒體的權威和公信力為產品和服務背書,最終取得雙贏效果。央視的“帶貨”直播就是對“廣電+直播+電商”模式的探索。央視具備長期積累的公信力、專業的視頻制作團隊和知名主持人,這些原有優勢可以為直播帶貨帶來相當規模的粉絲。據統計,2020年5月1日,在由央視主持人康輝、朱廣權、撒貝寧、尼格買提組成的“權來康康,撒開了買!”直播帶貨現場,短短3個小時,成交額就超過5億,觀看人數也超過1000萬。
與此同時,在萬物互聯走向智慧化的當下,“媒體+產業”模式不僅僅是將媒體資源與各行各業的社會資源進行簡單整合,更是需要對各大主流媒體和其他行業進行深入分析研究,揚己長避其短,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用心打造跨界融合商業模式的未來。
2.立足本土,因時因地制宜打造超級IP。IP是互聯網語境下一種可持續開發的品牌和符號,主流媒體擁有一個成功的超級IP,對內能喚醒文化傳承基因,對外能塑造良好媒體形象,同時也可以進一步釋放行業活力,賦能品牌價值。
近年來,河南衛視重磅推出的“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就是個中翹楚?!爸袊澣铡毕盗泄澞恐杏楷F出的《唐宮夜宴》《洛神水賦》《龍門金剛》等爆款節目,引發一波轉發點贊狂潮,盤活當地文旅資源的同時更是助力文化IP產業化,形成規模化產業鏈指日可待。
作為首都媒體,一直以來,北京衛視在開發本土文化IP方面可謂是得天獨厚。在做好弘揚新時代古都文化方面,北京衛視堅持深耕首都文化資源,持續推出《上新了·故宮》《我在頤和園等你》《遇見天壇》《了不起的長城》《運河說》《永定河》等均是以本土地標性建筑為主開發的綜藝節目和專題片,取得不錯反響。以《上新了·故宮》為例,故宮本身就是一個大的文化IP,北京衛視則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專屬于自身的節目IP。在每期節目中,觀眾可以跟隨著嘉賓的腳步探尋國寶背后的歷史知識與傳統文化。此外,北京衛視還聯手各大高校的設計專業學生,每期打造一個令年輕觀眾愛不釋手的文創衍生品,真正借助IP的力量完成了媒體產業鏈的不斷擴展和內容電商模式的有益探索。
做大做強新型主流媒體,要在積極適應新時代傳媒環境背景下,努力做到內外兼修,把握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機遇,做好守正創新,堅持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媒體形態和媒體機構進一步向全媒化、融合化和智能化迭代。當然,任何一個媒體組織在邁向智能化的過程中,都將會面臨技術更新、管理重構、人才換血、模式改造、產品升級等一系列問題,如何處理好這些現實問題與智媒戰略不斷深化推進之間的錯綜復雜關系,既考驗著各媒體機構管理者的能力和耐力,更對每一位身處其中的媒體從業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媒體深度融合和智能進化的路徑和模式沒有絕對好壞之分,只有適合與否,在參考其他同行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