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羽欣, 黃欣怡, 李彥巧, 黨利紅
(陜西理工大學 生物科學與工程學院,陜西 漢中 723000)
纓翅目Thysanoptera 昆蟲俗稱為薊馬Thrips,世界上已知的纓翅目昆蟲約有6 000種,分為管尾亞目Tubulifera 和鋸尾亞目Terebrantia[1]。該類昆蟲的食性十分復雜,大多為植食性,是農作物、花卉、果樹、蔬菜等主要害蟲,少數可取食真菌孢子或菌絲,還有部分食捕食性種類。由于薊馬蟲體微小、活動較隱蔽,危害初期不易覺察,往往在釀成災害后才被發現,造成較大經濟損失。薊馬危害習性和性狀多樣,利用口器銼刮破植物表皮,吸食組織內汁液,危害后常留下銀灰色或黃色條形或片狀斑紋,植物葉片被害后常卷曲、枯黃,有的皺縮,甚至形成蟲癭;薊馬也常群集于植物的花內取食花器,致使籽粒不飽滿或空殼[2]。薊馬不僅對植物造成直接危害,還可傳播植物病毒,如煙薊馬傳播番茄斑萎病及鳳梨黃斑病的病毒。BAILEY[3]報道了薊馬屬有4 種,花薊馬屬有3 種可傳播植物病毒。
漢中,位于秦嶺山脈以及巴山山脈之間,區別于關中平原,漢中地區為盆地地形,為中國著名的“糧倉”。漢中盆地玉米種植面積較大,單一種植玉米經濟效益較小,為提高田間土地利用率,出現了玉米與蔬菜輪作的新型種植模式。其中,豌豆是與玉米輪作的主要作物之一[4]。薊馬是危害豌豆的主要害蟲之一,其若蟲與成蟲銼吸花器組織的汁液,吸食幼嫩豆莢汁液,使豆莢表皮呈現白斑,影響其產量和質量[5]。主要在豌豆花期發生危害,且危害與田間雜草數量的多少成正比,甜菜豌豆比荷蘭豆發生重[6]。薊馬在溫度為23~28℃和空氣濕度為40%~70%時最適合繁殖。陜南地區氣候溫暖濕潤,適合薊馬生存。對漢中地區危害豌豆的薊馬進行調查,對防治薊馬對豌豆的危害,進而保障豌豆產量與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對我國危害豌豆的薊馬類害蟲調查主要涉及端大薊馬Megalurothrips distalis和花薊馬Frankliniella intonsa,而對于陜南地區的豌豆薊馬類害蟲種類調查鮮見相關報道。因此,通過對陜南漢中地區對豌豆造成嚴重危害的薊馬種類進行調查研究,掌握危害豌豆的薊馬物種組成,并統計分析其優勢種,為后續深入研究陜南地區薊馬對豌豆危害的特點、害蟲種群動態和災變規律打下堅實基礎,也為研究制定薊馬對豌豆危害的監測預警技術和可持續治理技術體系提供基礎數據。
試劑:加拿大膠、5%NaOH、濃度梯度酒精、二甲苯、丁香油和蒸餾水等。
儀器:解剖鏡、挑撥針、加熱臺(恒溫40℃)、烘箱、玻璃小器皿、載玻片、蓋玻片、Olympus BX53顯微鏡等。
于2016—2021年對漢中市寧強縣、佛坪、留壩縣、洋縣4 個縣進行調查。主要在保護區內或河流沿岸等豌豆種植區較為聚集的地點,根據不同地點、不同寄主植物進行樣本采集。將采集生活于豌豆花和葉上的薊馬害蟲制作成永久玻片標本。
1.2.1 標本采集 通過敲打法將寄生在豌豆植株葉和花上的薊馬昆蟲敲打落入白盤中,用小毛刷浸沾酒精后采集蟲體,于裝有95%酒精的采集小管中保存,并記錄采集信息,包括采集時間、采集地點、經緯度、體色、危害狀、采集人等。標本放置于-20℃冰箱保存。
1.2.2 標本制作 由于薊馬體型較小,不易觀察,故需制成玻片標本,放置顯微鏡下進行鑒別。玻片標本需經脫色、脫水、制片、貼簽4 個步驟處理。選取體態完整的標本用蒸餾水浸泡1~3 h 后,加入5%NaOH 靜置一晚,待蟲體變成較為透明的淺棕色時吸除液體,加入適量濃度為60%的酒精,放置12~20 h進行脫色處理、利用濃度梯度酒精(70%、80%、95%、100%)對蟲體進行浸泡脫水,在此期間需對蟲體進行整姿(展翅、展肢),將蟲體轉移至丁香油溶液中去除酒精殘余,最后使用加拿大膠將標本封片。在烘箱中烘干的標本即可進行貼編號標簽,并在顯微鏡下對其觀察。
使用Olympus BX53 顯微鏡,物鏡為5~40 倍下進行標本觀察鑒定,主要根據標本的外部形態對其進行鑒定,參考韓運發的《中國經濟昆蟲志》[2]及有關薊馬分類文獻。對標本的各項描述均采用國際上廣泛使用的形態特征名稱。
從表1 可知,漢中地區4 個縣(寧強縣、佛坪縣、留壩縣、洋縣)種植的豌豆植株(花、葉等部位)采獲的薊馬種類包括2 目2 科5 個屬7 個種。其中,管薊馬科1 屬1 種,薊馬科4屬6種。

表1 漢中地區豌豆薊馬害蟲種類分布
2.2.1 八節黃薊馬Thrips flavidulus
Physothrips flavidulus BAGNALL,1923:628[7]。
雌蟲:體長1.4 mm,黃色;觸角節Ⅲ~Ⅳ端半部及節Ⅵ~Ⅷ淺棕色,其余均為黃色;各足淺黃色;主要鬃為暗棕色。頭背具橫線紋,單眼間鬃位于前單眼和后單眼中心連線內,單眼間鬃稍短于單眼后鬃;觸角8 節,節Ⅲ和Ⅵ感覺錐叉狀;前胸具橫線紋,約有30根背板鬃,前角和后角鬃較長,后胸背板縱紋較多,具1 對較小的鐘型感覺器,前中鬃在前緣后;前翅前脈端鬃3 根,基部鬃7 根,后脈鬃約15 根;腹部節Ⅱ~Ⅷ背板具簡單橫線紋,節Ⅷ具完整的后緣鬃梳,梳毛細,側板和腹板均無附屬鬃。
分布:陜西(漢中)、全國廣布。
2.2.2 臺灣薊馬Thrips formosanus
Thrips formosanus PRIESNER,1934:283[8]。
雌蟲:體棕色,觸角節Ⅲ和足黃色。單眼間鬃位于前單眼與后單眼的外緣連線上;觸角7 節。前胸背片有稀橫紋,鬃少;后胸盾片中后部及兩側主要為縱紋,其后有1對鐘形感覺器;前翅前脈鬃7+3 根,后脈鬃11 根。腹部背板兩側有橫紋,節Ⅴ~Ⅷ兩側有較直微彎梳,節Ⅷ后緣梳完整細長;腹板和背側板均無附屬鬃。
雄蟲:外部形態類似于雌蟲,但體型較小。腹部節Ⅲ~Ⅶ腹板具橫腺域。
分布:陜西(漢中)、河南、四川、廣東、海南、臺灣。
2.2.3 蒲公英薊馬Thrips trehernei
Thrips trehernei PRIESNER,1927:356[9]。
雌蟲:體長約1 500 μm,體棕色;前跗節黃色,觸角、前足脛節、中、后足附節淺棕色。頭背除單眼間以外布滿橫紋;觸角7 節,節Ⅲ具有基部梗,端部縮窄。前胸背板周緣有輕線紋,除邊緣鬃外,有鬃20 根;后胸盾片前部具有橫線,中、后部主要為密縱線紋。腹部背板節Ⅱ背片縱列鬃3 根,節VIII 背板后緣梳完整,側板無附屬鬃;腹板具附屬鬃8~9根。雄蟲:體色似雌蟲,體型較小,腹部較瘦細。腹部腹板節Ⅲ~Ⅶ雄性腺域較寬,節Ⅸ背板毛序大致為二橫列;內對Ⅲ鬃在前部,其他鬃在后部。
分布:陜西(漢中)、青海、內蒙古。
2.2.4 端大薊馬Megalurothrips distalis
Taeniothrips distalis KARNY,1913:122[10]。
雄蟲:體棕色,觸角及足脛節邊緣暗棕色,前脛節淺棕色,跗節一致黃色。頭兩頰略縮窄,單眼間鬃發達,位于后單眼前內側,在前后單眼內緣連線上;觸角8 節,節III 和IV叉狀感覺錐呈“U”形。前胸背板鬃約16 根,前角鬃、后側鬃和后角鬃較發達;后胸盾片中部為橫線紋,兩側為縱線紋,中后部具1 對鐘形感覺器;前翅前緣鬃約30 根,前脈鬃16+2根,后脈鬃17根。腹部背板布滿橫紋,背側板無附屬鬃;腹板具眾多矛形附屬鬃,后緣鬃亦呈矛形。
分布:陜西(漢中),廣布種。
2.2.5 新絹薊馬Neohydatothrips sp.
雌蟲:體深棕色,包括頭、前胸骨化板、中、后胸骨化板、腹節Ⅱ背板及腹節Ⅶ~Ⅸ,腹節Ⅰ、III~Ⅵ和節Ⅹ黃棕色,足深棕色,前脛節淺棕色,觸角節Ⅰ~Ⅳ淺棕色,節Ⅴ~Ⅷ深棕色。頭寬于長,單眼區具弱橫線紋;觸角8 節,節Ⅲ最長,節Ⅲ和Ⅳ感覺錐叉狀。前胸寬于長,背片交錯橫線紋,骨板極發達;中胸后胸背板前部具有交錯橫線紋,中、后部具縱網紋,兩側縱線紋內無微小皺紋,中對鬃位于前緣之后;前翅狹長。腹部節Ⅰ盾片微毛缺;節Ⅱ~Ⅵ背板前半部分具微毛;節Ⅶ和節Ⅷ中部前部和后部1/3無微毛;節Ⅰ~Ⅵ背板后緣兩側具梳狀毛,中部缺。
分布:陜西(漢中)。
2.2.6 后稷絹薊馬Sericothrips kaszabi
Sericothrips kaszabi PELIKAN,1984:112[11]。
雌蟲:體黑褐色,腹部節Ⅰ~Ⅵ黃褐色,觸角節Ⅰ~Ⅲ淺色,節Ⅳ~Ⅴ基部向端部逐步由黃色變為棕色,節Ⅳ~Ⅴ褐色;足基節、腿節和脛節黑褐色,但腿節和脛節的基部和端部褐色,跗節黃色,前翅近基部無色,其余棕色。觸角8 節,節Ⅲ~Ⅳ感覺錐簡單,端部彎曲。前胸背板膜片域前緣角較鈍,前緣向后深凹,前胸背板網紋線黑色,網紋內有皺紋,背板具3 對后緣鬃;前翅前緣鬃22 根,排列為3+8+11。腹部背板微刺沿脊排列成排,中部鬃稀少,背板節Ⅱ~Ⅵ亞中對鬃位于后緣凹陷處,節Ⅱ~Ⅷ背板后緣梳毛完整,但著生后緣鬃處梳狀毛間斷;腹部腹板無微刺,后緣鬃著生在腹板后緣凹陷處。
2.2.7 華簡管薊馬Haplothrips chinensis
Haplothrips chinensis PRIESNER,1933:359[12]。
雌蟲:體深棕色,觸角節Ⅲ~Ⅳ黃色,前足脛節和跗節黃色,前翅無色,主要鬃端部鈍。頭背具弱橫線紋,復眼后鬃短于復眼,其端部鈍;觸角8節,口針縮入頭內復眼后,中部間距寬,具下顎橋。前胸背板無明顯線紋,前緣鬃約為后側鬃的1/2后胸具簡單縱紋;中后鬃在背板中部;前跗齒缺,前翅翅基鬃S3 尖銳,具約9根間插纓。腹部節Ⅰ盾片近似圓角三角形,節Ⅱ~Ⅶ具2對握翅鬃,外側各有2~4根小鬃,節Ⅸ背板鬃略短于管。
雄蟲:外特征和體色類似于雌蟲,但體型較小;前足跗節齒發達。
分布:陜西(漢中),廣布種。
調查并整理制作豌豆上采集的薊馬標本總計32 張,鑒定出2 亞目、2 科、5 屬、7 種。其中,管薊馬科1 屬1 種,薊馬科4 屬6 種。調查結果表明,不同種薊馬在不同縣分布具有差異,寧強縣與洋縣僅存在薊馬科物種;佛坪縣與留壩縣同時具有薊馬科物種及管薊馬科物種。端大薊馬是危害豌豆的優勢種,其成蟲和若蟲均可在葉、花甚至莢果皮上取食,以銼吸式口器刺穿和銼傷葉、花及莢果,吸食汁液,被害處有白色斑點,嚴重影響豌豆品質。同時端大薊馬也是漢中地區蔬菜薊馬害蟲中的優勢種,對豆科蔬菜危害較為嚴重[13]。通過對漢中地區4 個縣豌豆上的薊馬種類進行調查、鑒定和統計,初步掌握危害豌豆的薊馬害蟲種類。隨著近年來漢中地區玉米種植區的擴大,相應地豌豆種植區也增加,受蟲害危害的區域也逐漸增多。因此,有必要繼續對漢中地區豌豆作物薊馬害蟲進行調查,以便收集更充足的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同時,后續的調查可擴大調查范圍,掌握不同地區豌豆受薊馬危害情況,建立更全面的數據庫,為漢中地區的豌豆薊馬害蟲防治工作提供數據支持,以提高豌豆的產量和質量,減少農民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