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仕勇, 王 海, 薛 敏, 程 云
(1. 銅仁市農業技術推廣站,貴州 銅仁 554300;2. 銅仁市科教信息站,貴州 銅仁 554300;3. 銅仁市土肥站,貴州銅仁 554300;4. 銅仁市農業資源區劃研究中心,貴州 銅仁554300)
黃精為百合科黃精屬植物滇黃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 et Hemsl.)、黃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黃精(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的干燥根莖。按形狀不同,俗稱大黃精、雞頭黃精、姜形黃精[1]。黃精產于東北、華北、四川、貴州等地[2],滇黃精產于云南、四川、貴州等地,多花黃精產于四川、貴州、湖南、湖北等地[3]。作為常用中藥,黃精在我國已有2000 多年的用藥歷史,其性味甘平,入肺、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潤心肺,強筋骨功效,可治虛損寒熱,肺癆咯血,也可作為病后體虛食少、筋骨軟弱、風濕疼痛、風瘌癬疾的補品。除上述功效外,黃精還具有抗菌作用,尤其是對結核桿菌和真菌具有顯著效果,同時具有降低血壓的作用[4]。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藥食同源功效的黃精深受廣大群眾青睞,黃精產業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銅仁市處于云貴高原向湘西丘陵過渡的斜坡地帶,以梵凈山為主峰的武陵山脈成為銅仁市東西部的分水嶺,西北高,東南低,海拔205~2 572 m,以山地為主,占全區總面積的67.8%。全市轄碧江區、萬山區2 區,江口、石阡、思南、德江、玉屏、印江、松桃、沿河8 縣,國土面積1.8 萬km2,總人口427 萬。銅仁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日照時數1 044.7~1 266.2 h,年平均氣溫13.5~17.6℃,年平均降水量1 110~1 410 mm,無霜期275~317 d,熱量豐富、光照適宜、降水豐沛。境內樹種627 種,283 屬,藥用植物100 科,227 屬,413 種,黃精、多花黃精及滇黃精在當地均有分布,當地特殊的自然環境條件也為發展黃精產業創造了得天獨厚的優勢。近年來,銅仁市中藥材產業按照“穩規模、提質量、拓市場、培主體、強加工、創優品、增效益”的發展思路,將黃精作為優勢單品之一進行重點發展,使黃精產業日益成為銅仁市中藥材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帶動當地農業經濟發展。為促進銅仁市黃精產業發展提供參考,介紹銅仁市黃精產業發展現狀,分析其存在問題并提出發展對策。
2019年,銅仁市黃精種植總面積達0.17萬hm2,總產量0.06萬t、總產值0.09億元;2020年種植總面積0.38 萬hm2、總產量0.92 萬t、總產值1.44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0.24%、1 433.33%、1 500.00%;2021年種植總面積0.52 萬hm2,居全省第一,總產量1.11 萬t、總產值2.22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5.55%、20.65%、54.17%;截止2022年5月,種植總面積 為0.52 萬hm2、總 產 量0.49 萬t、總產值1.29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9.24%、444.44%、616.67%,各項經濟運行指標增長均超過20 百分點。同時,全市現有以黃精為主要種植品種的中藥材經營主體177 家,連片規模化種植6.67 hm2以上黃精基地41 個,66.67 hm2以上種植基地9 個,加工主體5家,生產黃精壓片糖果、黃精酒、九制黃精茶、黃精口服飲品、黃精搟面等多種加工產品。另外,由貴州大學中藥材研究所、銅仁市科技創新發展中心、貴州和自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聯合培育的“貴多花一號”黃精新品種[5]已在全市范圍內積極推廣種植,其中印江縣推廣種植面積333.33 余hm2,松桃縣推廣種植面積33.33 余hm2;正在積極申報“黔多花一號”黃精新品種,梵凈山黃精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也在申報辦理中。新品種的推廣種植及地理標志的申報將為銅仁市黃精產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全市連片規范化黃精種植基地大多建在有坡度的丘陵山區,其中直接利用林地種植面積達0.2 萬余hm2,少有基地具備機耕道、生產便道、蓄水池、輸水管網、滴灌、噴灌等完善的生產配套基礎設施,嚴重影響黃精生產的田間管理、采收及運輸,也增加了經營主體的生產成本,制約銅仁市黃精產業發展。
全市中藥材專業類技術指導人才不足,目前中藥材專業類人才更多集中在銅仁學院、銅仁職業技術學院等院校,主要從事教學和研究等工作,而直接與中藥材經營主體對接并開展技術指導的中藥材專班中藥材專業人才較少。其中,市級中藥材專班配有中藥材專業類人員2 名,縣級中藥材專班除石阡縣、江口縣、松桃縣3 個縣配有中藥材專業類人員外,其余7個區(縣)縣級中藥材專班技術人員均由其他農學類專業人員擔任,鄉鎮農業服務中心中藥材專業類人員更是稀缺。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導致黃精產業發展,特別是在生產環節缺乏有效的技術指導,使黃精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不足。
目前,全市黃精產業發展主要集中在第一產業階段,第二、三產業程度較低,黃精單品全產業鏈發展有待提高。全市177 家黃精種植經營主體,年產量1 萬余t,加工主體僅5 家,加工量不足全市鮮黃精產量的20%,80%以上的鮮黃精銷往省外市場;黃精壓片糖果、黃精酒、九制黃精茶等高附加值產品宣傳的媒介單一,廣告投入不足,市場知曉率不高,新產品推廣較困難,產品種類較單一,消費者選擇性不夠豐富,導致加工企業利潤率不高,影響企業向第二、三產業延伸發展的積極性,阻礙黃精全產業鏈延伸發展。
銅仁市應依托梵凈山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優勢,以“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公共品牌打造“梵凈山黃精”子品牌為主線,認真貫徹落實省、市農村產業發展相關的決策布署,縱深推進中藥材產業發展,圍繞黃精發展優勢,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支撐,以增效為目的,以品質為引領,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品質量;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科學規劃布局原則,有序擴大種植基地規模,加快推進加工類經營主體的引進和培育,提升加工轉化率,豐富產品種類,推動整個產業生產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發展體系,把黃精產業打造成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長效支柱產業。
以市場為導向,利用梵凈山中藥材示范區、佛頂山中藥材示范區、錦江河流域中藥材示范區、烏江河流域中藥材示范區等諸多示范區域的布局優勢,調整黃精品種的種植結構,加快貴多花一號等新品種推廣力度;鼓勵黃精加工企業推進黃精壓片糖果、黃精酒、九制黃精茶、黃精口服飲品、黃精搟面等產品研發,形成以產定銷,以銷促產,提高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
持續推進“公司+基地+農戶”“公司+專業合作社+基地”“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多種聯合經營模式,完善利益聯接機制。如印江縣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引進貴州和自然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與當地合作社、農戶建立穩固的利益聯接機制,建成目前貴州省最大的黃精種植基地——刀壩鎮玉龍山中藥材(黃精)產業發展示范基地。該基地黃精種植面積達400 余hm2,采取訂單生產、保護價收購、土地入股等方式,形成了穩固的利益聯接機制;通過流轉土地、就業、年度分紅等方式帶動300 余戶群眾增收,并在保障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前提下,使黃精產品質量得到了保障。
通過內培外引方式,鼓勵和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積極參與銅仁市黃精產業發展;重點引進一批實力強、資金足、技術新、市場穩、產品有競爭力的藥企到銅仁發展黃精產業;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加大對當地優秀企業的支持力度,鼓勵當地重點黃精企業做強做大。大力推進“留雁行動”,鼓勵有資金、有能力、有勞動力的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留在當地發展黃精產業。新建一批黃精示范基地,培育一批黃精經營主體,同時鼓勵企業、專業合作社積極注冊商品,爭創企業品牌,充分利用銅仁市“梵凈山珍·健康養生”大品牌,依托黃精藥食同源特性,以舉辦全省中藥材產業發展現場推介會、美食比拼大賽等多種方式,做好黃精產業品牌建設推廣,提升銅仁市黃精品牌知名度。
圍繞“做大基地、做強加工、做好康養旅游產業”三要素,全力構建黃精全產業鏈生產體系,推進黃精產業裂變式發展。提升同德藥業、御元堂、和自然等加工企業在黃精清洗、分級、包裝等方面的商品化處理水平,加大冷藏配套設施設備和黃精生產線建設,提升精深加工能力;引導龍頭企業與貴州省內外高校開展黃精炮制、飲片、食品、化妝品等系列精深加工產品研發,提高產品附加值;積極推進環梵凈山黃精康養旅游產業開發,利用江口縣及周邊旅游資源優勢,推進黃精基地基礎設施景區化配套建設;通過黃精宴、黃精酒等系列產品,延伸和挖掘銅仁黃精文化內涵和綜合價值,延伸產業鏈條,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按照黃精生長特性、田間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需求,市、區(縣)每年舉辦黃精產業季度培訓班,提高黃精種植農戶的技術水平,并結合農業專家定點服務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基礎性示范服務、萬名科技人員下基層、校企合作等服務體系建設,建立健全黃精產業技術服務體系;充分依托銅仁市中藥材產業發展專業技術委員會,根據技術服務團隊責任區域,分別采取線上和線下方式,有力開展技術服務工作,解決技術疑難問題,為銅仁市黃精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