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佳捷, 田茂蘭, 王 衛
(1. 蘇州大學文正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2. 鳳岡縣農業農村局,貴州 鳳岡 564200;3. 吉林大學 商學與管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貴州時提出的“在鄉村振興上開新局”重要指示精神[1],貴州省委作出推進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的安排部署[2],大力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探索鄉村振興貴州路徑。2021年8月,鳳岡縣臨江村秀竹組、三新組入選貴州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該村是貴州典型的山區農村,距鳳岡縣城18 km,總面積36.4 km2,轄15個村民組,全村1 742戶、6 499人,其中秀竹組共205戶815 人,有勞動力452 人;三新組共有236戶944 人,有勞動力686 人。全村嚴格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和“特色、田園、鄉村”總方向,堅持以“改革引領、市場主導、農民主體”為抓手,初步建成了集“特色產業、特色生態、特色文化、田園風光、田園建筑、田園生活、美麗鄉村、宜居鄉村、活力鄉村”九要素為一體的全省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3],對貴州推進特色田園鄉村建設與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起到較好的示范作用。因此,以臨江村為例,總結其實施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并結合其建設經驗提出推進貴州山區鄉村振興示范試點建設的建議。
始終堅持改革開路、創新賦能,在深入實施“三變”改革的基礎上,探索推行“四引四變”行動,全面激發鄉村資源要素活力。
1.1.1 引企入村,資源變資產 按照農業與第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思路,依托有機茶、優質稻、玫瑰等優勢產業,培育引進一批種養、加工、營銷龍頭企業。充分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對農戶原有家庭小作坊進行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改造并租用,引導群眾將閑置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和閑置宅基地打包出租、掛牌出讓或入股企業,鼓勵群眾利用房前屋后空閑地、花池、陽臺等閑置空間發展庭院經濟,盤活群眾已有資源。截至2022年8月,秀竹組、三新組共計培育產值10 萬元家庭農場11 家、100 萬元農民專業合作社2 家、1 000萬元種養小區2 個、億元龍頭企業1 家,共計盤活閑置土地超33.33 hm2。
1.1.2 引民入社,農民變股東 健全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利益聯結機制,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組織模式,農戶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墊資為農戶提供農資并以保底價收購農產品,其收益按“235”比例分紅(20%返還給農戶,30%分紅給合作社理事,50%用于合作社發展和公益事業)。同時,統籌中央財政銜接資金和東西部協作資金,以債權投資入股的方式,與龍灘口肉牛集團、瑰緣生物科技公司合作,按投入資金的5%進行收益分紅,其中80%給脫貧戶和監測戶,20%用于村集體經濟發展。截至2022年8月,秀竹組、三新組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2 個,利益聯結農戶411 戶;2021年合作社分紅資金達10.35萬元,帶動戶均增收2 000元以上。
1.1.3 引賢返鄉,洼地變高地 積極傳頌“古賢”、挖掘“今賢”、培育“新賢”,全力打造“仁孝鄉賢”品牌,從成長于鄉村、愿奉獻于鄉村的賢達人士中推選鄉賢,通過召開座談會、寄發慰問信、招商推介等方式引導在外能人返鄉創業,為鄉村發展獻計出力。同時,大力實施“鄉村掌墨師”人才振興工程,深入挖掘產業引領型、經營管理型、技術技能型、社會治理型、鄉土文化型“鄉村掌墨師”,為群眾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不斷提升群眾增收致富能力。截至2022年8月,秀竹組、三新組共挖掘培育“鄉村掌墨師”8人,有11名當地鄉賢堅守鄉村帶動群眾增收致富,9 名在外鄉賢帶項目、帶資金、帶技術、帶資源回鄉創業。
1.1.4 引貨出山,產品變商品 突出農特產品綠色、生態、有機賣點,充分利用融入成渝雙城經濟圈和東西部協作機遇,積極與成都、重慶、珠海香洲區的部門和企業合作,通過訂單銷售、直播帶貨、C端零售、舉辦農產品展銷會等方式,推動鳳岡優質農特產品開拓市場。截至2022年8月,秀竹組、三新組的雪花牛肉、有機茶葉、有機大米、玫瑰等農產品已成功打開成渝雙城經濟圈和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共計年銷售額1 000萬元以上。
始終堅持把產業發展放在優先位置,立足資源稟賦、發揮比較優勢,緊盯市場需求,扎實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成功探索出一條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新路。
1.2.1 因村制宜優布局 立足產業基礎,選擇基礎實、競爭強、效益好的主導產業和特色產業,構建“一主導一特色”的產業體系。秀竹組結合土地坡度大、亂石多、較為零散等特點,立足“玫瑰有約·康養秀竹”定位,確立主導產業為茶葉,特色產業為玫瑰;三新組充分利用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水質良好等優勢,確立主導產業為水稻,特色產業為肉牛,成功打造“有機三新·水韻稻鄉”品牌。
1.2.2 橫向耦合增產值 著眼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定位,做足“特色產業+”文章,大力推廣“稻+油”“稻+鴨”“玫瑰+茶葉”等優良組合模式,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和土地產出率。截至2022年8月,秀竹組成功發展茶葉 27.87 hm2、水 稻 8.33 hm2、玫 瑰66.67 hm2,年產值達800 萬元;三新組現有優質水稻33.8 hm2、茶葉24 hm2,養殖肉牛1 200頭,年產值達1 816萬元。
1.2.3 縱向融合提效益 依托現有資源稟賦和區位優勢,探索“農戶種植+公司加工+產品銷售+農旅觀光+玫瑰療養+民宿餐飲”發展模式,推動農業產業鏈延伸發展。搶抓東西部協作機遇,積極爭取與秀竹組結對的珠海市星漢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與三新組結對的珠海市世邦集團資金、人才、技術支持,引導瑰緣生物科技公司與珠海市香洲區國有企業正方集團合作,開發玫瑰產品,共同打造玫瑰產業中心,延伸產業發展鏈條。依托鳳岡縣九龍景區資源,鼓勵群眾發展玫瑰療養、民宿、餐飲等產業,提升群眾收入。截至2022年8月,秀竹組、三新組共培育大米加工廠4 家,年加工有機米200 t;玫瑰加工廠1 家,年加工玫瑰150 t;發展民宿4 家,康旅產值達200萬元。
1.2.4 有機賦能促增收 堅持以全域有機、全產業鏈有機“雙有機”戰略為引領,扎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有機產業發展,積極探索畜-沼-稻(茶、果、菜)種養循環模式,協同推進種養殖產業發展,成功探索出有效提升傳統糧油產業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農業模式。同時,充分利用畜禽糞污和稻草、秸稈等生產加工有機肥,還肥到土,變廢為寶,實現農業生產零污染、零排放、零剩余、全利用。2021年收集秸稈580 t,收儲處理糞污達3 萬t,菌渣800 t,生產有機肥12 800 t,產值達1 000萬元。
始終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秉持“為農民而建,讓農民來建”的原則,讓村民在基層黨組織引領下,充分參與到議事協調、產業發展、公益事業、鄉村治理中,確保試點建設符合農業發展、順應農民意愿、體現農村特點。
1.3.1 政民共建增活力 充分征求村民意愿,合理規劃設計居民院落、田園建筑、公共空間,注重滿足群眾生產生活需求,強化生產資料存儲、農機具放置、畜禽養殖等方面的功能保障,有效保護鄉村傳統肌理、空間形態和傳統建筑。在建設過程中,公共基礎設施部分由政府投資建造;農房升級和庭院改造部分,按照政府補助70%、農民自籌30%,政府補助不超過1.6萬元的標準,鼓勵群眾自主籌資。同時,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引導村民主動參與項目實施、維護和長效管理。截至2022年8月,共計發動群眾籌集公益事業建設資金200 余萬元,撬動206 戶群眾自籌農房建設資金389 萬元;共有125 戶農戶參與示范試點基礎設施建設,共計獲得薪金110萬元。
1.3.2 “黨群直議”強動力 創新推行“黨群直議制”,突出基層組織、黨員和群眾主體,不斷優化組級黨支部和組級議事會兩個平臺,規范“提→評→審→決”程序,圍繞“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議事。通過召集黨員與群眾共同商議、共同決定,以黨內民主引領人民民主、人民民主促進黨內民主,達到“黨員提、群眾議,群眾問、黨員答”的黨群直議共決目的,“自上而下”讓黨組織的主張轉化為群眾意愿,同時“自下而上”把群眾好的意愿上升為基層黨組織的主張。通過“黨群直議”,成功把群眾提出的機耕道建設、污水治理、集中供水等建議列入示范點建設規劃。2021年以來,共召開黨員群眾議事會36場,解決公益性占地1.18 hm2,拆除危舊房屋41間。
1.3.3 “六治融合”聚合力 創新實施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數治、禮治“六治融合”基層治理模式,依托“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工作機制,加強政策理論和法律知識宣講,引導群眾深化政治信念和法治觀念,充分運用大數據和現代信息技術,設立“紅白理事會”和“鄉賢參事會”,利用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和禮儀教化群眾,并通過村規民約的形式固化為群眾自治的規章制度,推動群眾從“被動管理”向“自我管理”轉變。通過“六治融合”,秀竹組和三新組成功把農村規范建房、整治濫辦酒席、環境污染治理等內容納入《村規民約》《組規民約》,2021以年來群眾自助處理民事糾紛28起,化解矛盾糾紛35起。
1.3.4 文化潤村添魅力 扎實推進創文、創衛、創生態“三創”行動,充分發揮鄉村文化廣場、農家書屋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點作用,展現新時代農村風貌,塑造當代農民形象。同時,充分利用鄉土材料修復自然遺址、古井等鄉愁記憶,原汁原味地傳承鄉村文脈;利用來自香洲的生蠔殼建造蠔殼墻(取意“好客”),在紀念東西部扶貧協作深厚友誼的同時形成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截至2022年8月,秀竹組和三新組村民自行籌辦鄉村春晚和農民豐收節等活動50余次,實現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認同感、歸屬感和自信心持續增強。
從臨江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的建設經驗看,未來貴州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試點建設應貫徹落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這一總要求,立足村莊發展現狀、區位條件、資源稟賦等現實條件,因村制宜、精準施策,更加注重特色田園鄉村建設的外在和內在、物質和精神、形象和氣質,走特色化、多元化發展道路。
一是建強基層戰斗堡壘。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特別是帶頭人,注重從黨員致富帶頭人、高校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返鄉創業人員等優秀群體中選好人、育好人、用好人,切實把村“兩委”班子打造成為一支政治堅定、群眾信賴、工作過硬的村級干部隊伍。
二是發揮黨員模范作用。嚴格黨的組織生活,認真落實“三會一課”、民主評議黨員、組織生活會等制度,激勵黨員在鄉村建設中主動走在前列作標桿,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團結帶領群眾擼起袖子加油干,形成黨員引領、黨群聯動,共建美麗鄉村生動局面。
三是發揮農民主體作用。農民是鄉村的建設主體、權益主體和評價主體,應秉持“為農民而建,讓農民來建”原則,堅持以農民自愿出資出勞,以政府獎補資金為引導,鼓勵農民知事、參事、謀事,充分調動農民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避免政府越俎代庖、大包大攬。
一是合理規劃布局。堅持因地制宜,科學把握村莊的差異性和發展特征,遵循村莊自身發展規律,做好頂層設計,系統謀劃村莊布局定位,做實做細做精村莊規劃設計,切實提高規劃的科學性、操作性和實效性,確保村莊發展的長期性和穩定性。
二是選準特色產業。結合鄉村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民俗傳統等,突出優勢產業特點,重點發展比較效益好的特色產業,推動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三是完善利益聯結。建立健全農民在產業發展中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做好“農民變股東”文章,推廣“龍頭企業+公司+合作社+農戶”機制,讓農民與產業發展同進退、共成長。
一是集成推進改革。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宅基地改革、農村“三變”改革等有機結合起來在鄉村建設中整體推進,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
二是盤活存量資產。堅持市場導向,立足村級發展實際,采取發包、租賃、入股、合作、自營等多種方式,盤活閑置村小學、老房屋、土地、圈舍等存量資產,最大限度把閑置和低效的存量資產有效利用起來,確保農民受益。
三是建立容錯機制。通過建立健全容錯機制,激勵基層干部在鄉村建設的實踐中改革創新、擔當作為,最大限度調動基層干部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一是不斷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市場需求和效益作為農業生產的主線,以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高效益為主攻方向,提高農業全要素生產率、農業綜合效益和產業競爭力。
二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調整優化農業產品結構、產業結構和區域結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運用現代科學技術驅動農業、用現代物質裝備武裝農業、用現代生產方式改造農業,構建與現代化經濟體系相適應的農業生產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
三是大力拓展農村產業發展空間。大力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以種養業為基礎,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商貿物流服務業,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重塑價值鏈,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休閑度假、旅游觀光、養生養老、創意農業、農耕體驗、鄉村手工藝等,使之成為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新興支柱產業。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眾籌農業、品牌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大力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發展優勢特色產業,開展生產生活服務,不斷拓展農村創業空間。
一是創新鄉村治理模式。健全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數治、禮治相結合的治理體系,推進“六治”融合,充分依托“鄉村振興指導員”“群眾會”等模式,不斷推進村民自治實踐、提升鄉村德治水平、推進鄉村法治建設,助力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二是不斷完善村規民約。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作用,因村制宜制定完善村規民約,提倡喜事新辦、喪事簡辦、弘揚孝道、尊老愛幼等,全面推行移風易俗,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社會治理新格局。
三是推進數字鄉村建設。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統籌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實行“一站式”辦公、開展“一條龍”服務,不斷提升鄉村數字化治理效能,切實增強群眾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