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新, 孫川川, 聶宗順, 成馬麗
(1. 貴州省畢節市農業技術推廣站,貴州 畢節 551700;2. 貴州省畢節市經濟作物工作站,貴州 畢節 551700)
畢節市位于貴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烏蒙山腹地,地處茶樹原產地區域,茶資源稟賦得天獨厚,產茶歷史悠久,大方縣海馬宮茶曾為明代貢品,金沙縣的清池茶、納雍縣的姑箐茶在清朝時期均為貢茶[1]。畢節市內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的獨特自然氣候條件使茶樹病蟲害發生少,茶葉無污染。“高山云霧出好茶”是對畢節茶的真實寫照。全市無污染、無公害、有機茶園多,有中國最高海拔的茶園(威寧縣香爐山,海拔2 277 m),所產茶葉多為高山生態有機茶,品質、口味、湯色俱佳,夏秋茶品質可比肩江浙一帶春茶;鮮葉內主要營養物質含量高,氨基酸含量約4%、茶多酚含量約25%,水浸出物含量超40%,在全國處于一流水平,形成了畢節茶參與茶葉市場競爭的核心價值,為畢節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奠定了基礎,使畢節市茶產業發展具有較好前景。2021年,全市茶園面積6.7 萬hm2,其中投產茶園2.8 萬hm2、生產干茶1.61 萬t、產值42.02 億元。涉茶農戶約3.33 萬戶28.69 萬人。在國務院批復的《推動畢節高質量發展規劃》[國函(2022)65 號]中明確提出,“要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推進農業產業標準化、規?;?、品牌化,發展壯大特色種植業,建成全國重要的高山生態茶產業基地”[2]。中國共產黨畢節市第三屆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暨全市半年經濟工作會議上也強調,“要全力推動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長板,要在守住糧食安全底線的基礎上,大力發展蔬菜、茶葉、食用菌、中藥材、馬鈴薯、核桃、肉牛、家禽八大特色優勢產業,大力實施‘農業+’,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優化農業產業體系”[3]。相關政策的出臺,為畢節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較好機遇,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推動畢節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參考,總結畢節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現狀,對制約畢節市茶產業高質量發展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發展對策。
全市建成2 萬hm2以上茶產業基地的生產縣1 個,為金沙縣;0.67 萬~1.33 萬hm2縣2 個,為七星關區和納雍縣;6.67 hm2以上的規模化基地180 個,總面積為3.1 萬hm2;66.67 hm2以上的規?;?9 個,總面積為1.1 萬hm2。全市初步形成了以納雍縣“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為中心的名優茶產業帶,以金沙縣“中國貢茶之鄉”為中心的大宗茶、“口糧茶”產業帶,以七星關區“中國古茶樹之鄉”為中心的古樹茶、品牌茶產業帶,以威寧自治縣“烏撒烤茶”為中心的傳統茶產業帶。
全市培育茶葉生產企業105家,包括國家級龍頭企業2 家、省級龍頭企業15 家、市級龍頭企業20 家,其中有加工能力的74 家,建成清潔化生產線32 條;培育茶葉生產專業合作社74 家,其中有加工能力的65 家;以商招商培育茶葉機械生產企業1家,為貴州金三葉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該公司產品涵蓋烘干機、揉捻機等單機及大宗茶、名優茶生產線等,目前正在建設二期工程,即現代化高效智能裝備產業園。
全市打造了“金沙貢茶”、威寧“烏撒烤茶”、大方“海馬宮”、“七星太極”、織金“烏蒙利民”等企業品牌;培育了“貴茗”“府茗香”“清 水 塘”“大 自 然”“烏 撒”“創 鈺”“仁 達”“夢樵”“草海”等9個貴州省著名商標。在全國各大茶事競賽活動中,先后榮獲“茶王”金獎、一等獎等殊榮50余個,獎項總數位列全省第一。金沙縣自2018年以來連續4年被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評定為“中國茶業百強縣”[4]。畢節“中國高山生態有機茶之鄉”“中國貢茶之鄉”“中國古茶樹之鄉”的品質優勢進一步彰顯,市場認可度逐年提升。
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在全市開展茶葉進酒店、進餐館、進超市、進機關等活動;采取帶貨直播、短視頻展示、電商平臺等多種方式和渠道,穩定和拓展茶葉銷售市場,暢通產銷銜接路徑[4];積極開設“貴州綠茶”品牌店;奮力打造金沙縣“貴州貢茶城”,實現畢節市茶葉交易市場零的突破。積極打通線上銷售渠道,建立省內銷售點201個,浙江、廣州等省外銷售點50 個,進商超系統達30 個,共銷售茶葉0.86萬t[4],銷售額達20.21億元。
以全市大力推進旅游產業化為契機,依托織金洞、百里杜鵑等5A 級知名景區,把茶產業發展深度融入區域精品旅游景區和線路,不斷延長產業鏈條,打造茶產業發展新業態。全市初步形成了貴州烏撒世界海拔“最高”茶園、百里杜鵑萬畝茶海觀光基地、中國最美納雍骔嶺高山有機茶園、七星關拱攏坪茶旅康養基地、織金縣烏蒙利民農旅體融合發展觀光茶園等以茶為主的鄉村旅游示范點10余個。
“十三五”以來全市茶產業發展迅猛,尤其是近3年來新種的茶園逐漸進入采摘期,但現有茶葉基地中部分地方加工基礎設施不足,如百里杜鵑管理區、金沙縣、織金縣等縣區的重點產茶鄉鎮缺乏茶葉加工廠,品質優良的茶青需外運至其他有條件的地區進行加工,既影響加工品質,也增加加工成本,使茶葉生產效益難以保障,茶農信心受挫,進一步阻礙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目前全市茶葉產品缺乏公共品牌,同時未制定統一的地方標準?,F有品牌零散,影響力不足,市場認知度不夠,沒有充分體現畢節茶葉產品的質量競爭優勢,不利于全市高品質高山生態茶產業的發展。
全市已建設茶葉基地6.67 余萬hm2,但無成熟的茶葉交易市場,導致茶葉產品銷售主要依托外地市場或簡單的個人營銷,銷售不穩定,外銷能力較差,市場覆蓋范圍小。茶企多數處于分散經營的狀態,規模小、規范化程度低,經營模式粗放,產品主要依靠散裝形式銷售,大量產品以原料茶形式銷售到市場,產品附加值低,收益不高。
一是根據茶園現狀,合理規劃建設茶葉加工廠房,確保茶青實現就地加工,并通過以獎代補方式,支持中小企業茶葉加工升級。二是對標三北綠茶目標市場和廣東紅茶目標銷售區,聚焦優勢單品,不斷研究和優化生產工藝,充分發揮畢節高山生態茶香高馥郁、鮮爽醇厚、湯色明亮、回味悠長的品質優勢。三是加大夏秋茶的生產,提高茶葉產量,擴大產品受眾范圍,推動產業面向大眾發展。
一是按照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三化”要求,鼓勵相關組織制定種茶、制茶等相關團體標準、企業標準,推動茶葉企業按標生產、對標檢驗、對標銷售。二是推進綠色、有機、雨林聯盟、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等基地及產品質量CS 認證,提高歐標、綠色、有機茶園的比重。三是以“貴州綠茶”省級公用品牌為引領,及時、快速整合相關力量大力推動區域公用品牌創建,積極培育企業品牌,形成省級公用品牌+區域主要公用品牌+企業品牌的品牌體系,推動產業品牌化發展。
一是大力整合資源,加快推進金沙縣“貴州貢茶城”茶葉交易市場建設。二是鞏固已經拓展的浙江、福建和對口幫扶城市(廣州)等市場,同時依托浙江茶葉集團、貴州金沙貢茶茶業有限公司等具有出口許可資質的茶企,多渠道加大綠茶、紅茶產品的出口份額,有效拓展東南亞、歐州市場。三是強化市場信息服務,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拓展電子商務銷售渠道,積極推動茶產業物流體系建設,培育茶葉經紀人隊伍、營銷隊伍,推動產業開放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