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唐代詩歌雖出現在古代,但其所表現出的人文情懷與思想內涵,有著永恒的價值。鑒于此,本文將從唐代詩歌的文學地位與意義、唐代詩歌的特征與類型,以及唐代詩歌對現當代文學的影響三個方面展開論述。唐代詩歌不僅在當時受到了高度贊賞,而且對后世文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對現代文學產生了重要的啟示,使現當代文學更加注重人性關懷、自然環境保護和文化多元性。
【關鍵詞】唐詩;詩歌發展;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7.22;I20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3—017—04
引言
詩歌,尤其是唐代詩歌,是漢字組成的文本中審美價值最高的作品。詩歌就是文學中的文學,中華詩歌在唐朝達到繁榮,并且以特殊的藝術的形式影響后代文學的發展,即便是現代文學的身上也有唐代詩歌的身影。文學創作是人類文明發展永恒的主題,詩歌在中國經歷十分漫長的發展,隨著進化,在唐朝迎來發展的巔峰。白話文普及以后,文學進入現代文學,但是文學大體上繼承了唐代詩歌的風格與特征。文章結合唐代詩歌展開分析,以現代的角度看待唐朝詩歌對當代文學發展的影響,談論當代文學中古代詩歌的身影。
一、唐代詩歌的文學地位及其影響
唐代詩歌是我國詩歌發展的最高成就,唐代開放的風氣、清明的政治、統治者的推崇,讓詩歌在唐朝得到長足的發展。是我國時代詩歌的集大成者,達到后人難以企及的地位,是我國文學歷史上的高峰。認識詩歌,其實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認識唐代。杜甫漂泊在西南的時候,寫下追憶往昔的《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他是盛唐時期的作家,盛唐在經濟上實現了繁榮,政治、經濟、文化與交通都實現了繁榮。王灣的《次北固山下》有一句“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很多學者在研究上認為這兩句詩能夠概括盛唐,詩人寫出早春舊年、新舊事物之間交替的氣象。這首詩不僅僅體現出詩人對時代精神的秒回,也體現出對一個時代的群體認同。在唐代的不同時期,誕生不同的詩歌,時代精神與文學作品之間的聯系由此可見一斑。如盛唐就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中唐猶如“風兼殘雪起,河帶斷冰流”,而晚唐,迎來了這個盛世的尾聲,人們將其形容為“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三首詩都是寫景,精妙絕倫,但是都蘊含了不同的時代精神。文學是廣義上的文學作品,在作家的筆下誕生后,就會打上時代的印記。唐代處于中國文化的上升期,其精氣神均在詩歌中體現出來。盛唐時期出現過很多著名詩人,如李白、杜甫、王維等人,李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響,詩歌浪漫;杜甫目睹盛唐的衰落,詩歌非常現實。現代人讀詩歌,能夠從詩歌中讀出具體的人物形象來。
二、唐代詩歌的特征與類型
(一)初唐時期的詩歌特征與類型
初唐時期,詩歌還留有南北朝時期的綺麗。此時的詩人都是在陳隋生活過的詩人,風格依舊是齊梁時期。唐太宗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他認為詩歌要有氣勢。在早期,詩歌是由于游玩宴會需要所創造的,有歌頌功德的特征。初唐時期,宮廷詩人、初唐四杰是具體的代表。此時的詩歌內容價值不高,但是技巧上卻重視聲調格律。初唐四杰對齊梁陳時期的文風進行批判,讓詩歌真正走進社會。他們創新詩歌內容,詩歌逐漸走向普通居民,走向市井生活,抒情言志的詩歌多了,詩歌的風格也從綺麗婉轉朝著剛健清新轉變。詩歌的形式也被改造和創新,對盛唐時期的詩歌產生很大影響。
(二)盛唐時期的詩歌特征與類型
盛唐的詩壇徹底扭轉前朝遺留的問題,進入高度發達的時期。此時的繁榮體現在百花齊放、詩體創新,出現了諸如李白和杜甫這樣空前絕后的詩人。這個階段詩人對詩歌的風格進行創新,同時融入建安風骨,此時的詩歌風格剛勁雄健,渾然一體,同時也有清新的自然美,形成獨特的盛唐精神,融入詩人的創作中。剛勁風格的代表人物有高適和岑參等人,他們在邊塞當兵,詩歌中融入了詩人自身的情感經歷,用詩歌描繪蒼茫的邊塞景觀,同時也抒發自己想要建功立業的志向。意境詩歌最成功的是山水派詩人,以王維和孟浩然為代表,他們的詩歌區別魏晉時期的山水派,他們重視挖掘山水的自然美,并且借機闡述自己對官場的厭惡。此時的詩歌更重視清新自然美。盛唐時期,社會危機逐漸暴露出來,如一朵繁盛的牡丹迎來寒霜,繁榮之后便是衰落,很多詩人透過繁華看到了盛唐背后的危機,愛國詩人杜甫就寫下了無數的愛國詩篇。
(三)中唐時期的詩歌特征與類型
安史之亂后,唐朝如枝頭凋零的花朵。詩歌反而走向另外一個鼎盛時期,代表人物有韋應物、李益等人。在經歷國家動蕩后,這一時期的詩歌冷靜沉穩,他們面對滿目瘡痍的社會發出哀嘆之聲。在中唐前期,此時的詩歌還追求意境,如用蕭瑟、凄涼的意象來抒發情感,如秋風、落葉等,可以讀出情感的悲涼。新樂府運動后,詩歌逐漸傾向現實主義。此時詩人的詩體創新明顯,將傳奇小說與詩歌創作結合起來,讓詩歌人物形象更完整,詩歌的情節則更曲折,比如白居易的《長恨歌》與《琵琶行》。除此以外,韓愈、孟郊等人也學習杜甫的風格,形成奇崛險峭的詩歌風格。此時的詩歌從市井回到亭臺樓閣,詩歌的風格也逐漸變得綺麗婉轉,如李商隱和溫庭筠,詩歌多是描寫愛情,追求聲色感官的刺激。這個階段內,杜牧則是例外,杜牧感慨社會現實,仍舊有慷慨激昂的特征。
(四)晚唐時期的詩歌特征與類型
晚唐時期詩歌進入衰敗時期,客觀上晚唐的危機已經無法解決,使人們對唐朝的敗落充滿了頹廢、傷感、痛惜的心情,而他們的文學素養不能支持他們重新創作,詩歌的風格改變不大。這一時期的詩人最后基本上都歸隱田園,他們的詩歌也都寄情山水,但凄婉哀怨且感傷。此時的特征有:
(1)繼承新樂府運動,借助詩歌關注民生百態,或諷刺社會黑暗,或揭露現實。此時的詩歌已經沒有諷諫的功能,更多是諷刺、怨恨。
(2)對社會失望,詩歌中展示自己對社會的失望,表達對歸隱的向往。
(3)學習盛唐、中唐時期的風格,但是出名極少。
唐代詩歌的發展有很明顯的時代特征,雖然走向衰落,但是深深影響后來的文學創作。唐詩取得了空前絕后的成就,形成這樣的盛況是文學史上的巔峰,但也都在極盛中走向頹靡,至今為人感嘆。
三、唐代詩歌對現當代文學的影響研究
(一)強調人文情懷
詩歌是中華民族杰出的藝術創造和豐富的情感記錄。在現代社會中,豐富的文化視聽產品以當代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展示詩詞經典,比如《掬水月在手》,記錄了葉嘉瑩的詩詞人生;《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這些文化節目,燃起社會品味詩歌的熱情。比如“青山行不盡——唐詩之路藝術展”在全球傳播,收到無數網友的留言。如果把中國的詩歌比喻為燦爛的宇宙,那么唐詩無疑是這一片宇宙中最耀眼的星辰。唐朝的詩人2200多位,他們有的身居高官,為達官貴人;有的處江湖之遠,因此處處都可以聽到詠唱詩歌的聲音。
對民族命運的憂慮:杜甫詩歌中對民族命運的憂思、與民生疾苦的關懷,對建功立業的向往,徹徹底底展示出一個時代人文精神的展示。他深沉的愛國情懷中滲透著強烈的犧牲精神,危難之時,他悲痛欲絕寫下《春望》,大亂剛平,他在狂喜之下寫出人生唯一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杜甫是大家,有大的胸襟、氣魄、境界。我們讀,詩歌中的人文情懷,更多是將個人的情感與國家興衰結合在一起。杜甫一生顛沛流離,窮困潦倒。晚年在四川,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好客的天府人民和美麗的巴山蜀水讓這個經歷國家巨變的詩人短暫放下了沉重的心理負擔[1]。此時他的詩歌閑適愉快,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老妻畫紙為棋局,稚子敲針作釣鉤”,這些詩句清新淡雅,體現出杜甫與家人享受天倫之樂的情懷。但是在詩歌中,也能夠讀出淡淡的憂愁來,因此后人覺得詩歌有影射政治的嫌疑,具體無法考證,但是從詩歌中可以看出他關心國家、關心人民,但是年事已老,已經無可奈何了。
對民生疾苦的關懷:杜甫一生關注民生,他對政治黑暗和民生疾苦有切膚之痛,通過“窮愁憂黎元,嘆息腸內熱”可窺得一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就是憂患意識的集中體現。杜甫在政治上無所作為,但是在文學的天地中他塑造了一個新的自我,他的“三吏三別”就是憂國憂民的代表作,尤其是《石壕吏》。杜甫目睹石壕村祖孫三人的慘劇,這個經歷安史之亂奔波在路上的詩人,聽到的風聲雨聲都是百姓在經歷戰亂之后的哭嚎,《石壕吏》用不動聲色的冷靜的態度,客觀寫出包含情懷的詩歌。相對于《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那樣的直抒胸臆,《石壕吏》讓人觸目。
詩歌中充滿對建功立業的向往:由于唐代經歷從繁榮到衰敗的這個階段,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中,也有戰亂發生。很多仕途失意的文人都把邊塞立功看做求取功名的出路,初唐四杰的詩表現得很明顯,如“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唐代邊塞對這種現身邊塞、裝置報國的豪情十分贊揚,有“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他們向往建功立業,源于關懷家國。李白自視極高,屢屢自比“大鵬”“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這種人文情懷對后世的文學藝術影響巨大,中國古代戲曲《西廂記》《漢宮秋》《桃花扇》都受到唐代詩歌的影響。中國的古典小說中也穿插了很多詩詞,讓小說也充滿詩情,如《紅樓夢》,這樣的巨作完全是詩化的小說。唐代詩歌直接影響現代人的創作,葉劍英等人的詩歌深受唐詩的影響。近代的創作者郭沫若、聞一多、余光中等人都在唐詩中汲取營養[2]。現代的文藝作品中都有唐詩的身影,如《楊貴妃》《絲路花雨》《長恨歌》等等。
(二)關注自然與社會的關系
唐代詩人歌頌自然,關注自然與社會的聯系,比如李白的詩歌就呈現出強烈的自然主義思想,他熱愛自然和向往自由,正是這種強烈的掙脫束縛的表達,體現出他反封建社會限制,追求個人精神解放的表現。他的詩歌有很深邃的表達,通過自然與歷史的描述,表達出他對世界以及人生的獨特看法。在時代精神的影響下,詩人用詩意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以李白為首的詩人對抗門閥士族,蔑視傳統束縛。杜甫則吸取儒家思想中的積極成分,關注社會發展,關注人民的命運。在封建社會時期,詩人的創作與政治相關,如果詩人真正不關心社會,必然會沉寂不再創作,正是因為他們關注社會的發展,政治本身能夠推動詩歌的發展。歷史上詩歌的興盛時期,其實就是政治有活力、能吸引人才的理想時期。他們向往建功立業,因此都存在或由隱而仕,或由仕而隱,或邊仕邊隱。因此關注自然山水,對各地的山水描述也很常見。現代文學作品中,關注自然與社會的作品很多,比如《額爾古納河右岸》《一個人的村莊》《與蟲在野》,這些作品通過關注自然生態來映射社會發展,中國的教育離不開唐詩。其中深受唐詩影響的現代作家余光中,文學作品深受詩歌的影響,比如《聽聽那冷雨》等。
在優美的詩歌中,人對自然、對生命的關愛,不知不覺顯示出來,如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王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些詩篇讀來眼界開闊,一種關于美的修養被悄無聲息融入血液,成為生命的一部分。詩歌中不乏對歷史的追懷。像劉禹錫的“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李商隱“小憐玉體橫陳夜,已報周師入晉陽”等等,有的詩篇還探索王朝的興亡成敗,如李商隱發現“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何嘗不是對一個時代的探索。
(三)豐富文化表現形式
唐代詩歌除了在時代上有十分明顯的特征之外,在表現形式上,題材十分廣泛。比如描寫政治、描寫邊塞,寫送別、寫深閨怨;寫詠物、寫登高、寫尋隱等等,而且各具特色,并不相同。既有抒情性質的敘事詩歌,也有諷刺的詩體,有婉約的賦,也有澎湃的楚辭,基本上涵蓋所有的文學創作形式。唐代詩歌里蘊含了豐富的情感,不乏鄉愁、親情、友情等。詩歌中充滿對人生、歷史、宇宙的深沉關懷、思考。如李白的《靜夜思》,據說他的原版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山月,低頭思故鄉。明朝中后期李攀龍在《古今詩刪》里面,將詩句改為現今流傳的版本:窗前月明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在時代的發展中,詩歌的改動是另一種對情感的認識。李白五歲的時候跟著父親李客從中亞的碎葉城來到四川江油,江油成為他的故鄉。“山月”是李白對故鄉獨特的記憶,他后來還寫了《峨眉山月歌》,李白帶有個人記憶的家鄉月色,是“山月”,讀者心中的符號更傾向于“明月”。明月所蘊含的情感流程是“他鄉明月—故鄉明月—思鄉之情”這一流程。唐詩有很多名篇,傳播過程都會有改動。其中不乏歷史考證,但是也有個人的情感寄托。現代人也將明月作為情感寄托,明月與山月之間的區別不再是地域的區別。
唐代詩歌里面的友情與愛情也十分動人,如李白與杜甫,兩人在洛陽邂逅,推杯換盞之間,談起盛唐的衰敗,杜甫始終懷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而李白則“堯舜之事不足驚”,嘆道:“還是飲盡這杯中之物吧”。關于兩人的友誼,在詩歌中可窺見一二:“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云歸碧海夕,雁沒青天時。相失各萬里,茫然空爾思。”兩人經歷安史之亂,各自的命運徹底改變,離別之后的日子里,杜甫寫下近20首思念李白的詩。李商隱寫刻骨銘心的愛情: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詩句中的情感超越了《無題》的用典四句。
現代文學深受唐詩的影響,比較典型的作家納蘭性德,他的作品寫景婉轉秀麗,同時有唐詩的風致。他的詩歌學習元稹、李賀、溫庭筠等人,詞句纏綿悱惻,實現與詞風的交融相通[3]。在現代,蔣勛深受古代文學的影響,尤其是詩歌的影響,他擅長從美學的角度詮釋詩詞的美,是另一種文學發展的可能。
(四)體現核心價值觀
1.堅定文化自信
在中國,人們從小就會吟誦詩詞,如《詠鵝》《靜夜思》等,這些文化根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代代相傳。盛唐時期詩人擁有很大的抱負,他們很自信,無論是邊塞詩還是送別詩,都呈現出一種陽剛之氣,如岑參“虜騎聞之應膽懾,料知短兵不敢接,車師西門佇獻捷”;高適“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杜甫“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雖然很多詩人都過得落魄,但是每一個人都在張揚個性,都在追求幸福。這樣一個偉大、自信的民族,即便是布衣,也有氣度,這就是唐朝氣象。中華民族歷經風霜,我們逐漸站起來了,走在實現偉大復興的路途上。我們要堅持“四個自信”,文化自信是四個自信中最基礎、最深厚的自信。文化是民族的根基,有濃厚的重甲力量。因此作為新時代的人,需要緊跟時代,學習優秀文化,弘揚優秀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敢做時代的“弄潮兒”。
2.弘揚時代精神
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恢宏盛大的盛世,國土遼闊、疆域統一,文化高度發達,詩人們充滿豪情。他們在盛唐的土地上歌舞,用華美遒勁的詩歌歌頌祖國,抒發宏達的勝任理想。如“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等,在唐詩中,詩人將功業理想寄托在詩歌中,蘊含濃烈的愛國情懷。他們將個人的榮辱與家國聯系起來,為了國家利益甚至愿意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4]。他們心系國家,這種高尚情操至今影響無數的中國人。現在仍舊有無數人學習他們的風骨,同時也呈現出昂揚向上的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
3.構建和諧美好的自然觀念
唐詩為人們呈現出一個和諧自然景觀,體現出唐人熱愛自然和珍惜自然的美好觀念。“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他們的詩心和自然山水和諧。被稱為“孤偏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將濃厚熾熱的思念蘊含在自然景物中,用自然意象來表達自己的相思之情。酈道元《水經注》中描寫三峽的無限風光,在清新中透露出欣悅,人與自然都達到了高度和諧。這種詩篇在唐詩中很多,體現出唐人美好和諧的觀念,必然也會對中華民族的復興、發展產生影響,也與我國倡導的環保、人地和諧理念不謀而合,是國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
四、結語
綜上所述,唐代詩歌在歷史的不同階段呈現出不同區別,深入探討詩歌的這些特質,必然會對現代文學藝術的創造、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同時弘揚、發展的意義不止于此,更主要是要挖掘詩歌的價值,認識到他們的精神觀念,在時代發展中流傳下去。
參考文獻:
[1]邱叢姍.文化想象與地域空間書寫——先秦至唐代詩歌中“江南”主題的流變[J].美眉,2022(11).
[2]李璐.李嘉言唐詩文獻研究舉隅[J].平頂山學院學報,2021(4).
[3]符亞楠.論晚唐女性詩人的詩歌創作[J].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1).
[4]郭新鈺.唐代山水詩的生態審美意識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1.
作者簡介:青文婷(1982—),女,漢族,四川南充人,文學學士,南充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