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在長期的革命奮斗征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紅色文化,這是我國的文化瑰寶,是我國文化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即使到了現今和平年代,也要持續的發揚和傳承紅色文化,因為它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具象化和載體。本文主要的研究核心是如何在新媒體信息時代進一步地傳播紅色文化,因為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文化傳播的途徑和形式都有了較大的變革,而我國對于文化傳播的政策也在不斷地變化著,如何在當代時代背景下更好地傳承發揚紅色文化是現在熱議的話題。本文主要將革命紀念館作為研究展開的切入點,進行文化傳承以及創新發展的研究和討論。
【關鍵詞】新媒體;革命紀念館;紅色文化;傳播路徑
【中圖分類號】G268.1;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3—153—03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概述
中華民族在千年的歷程中已經形成了巨大的、豐富的文化寶庫,主要包含了優秀傳統文化、戰爭年代的革命文化以及當代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所謂的紅色文化,是在中國近代的革命戰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漸形成的,紅色文化產生的基礎是革命文化,但又不僅僅只是革命文化,更是對革命文化的一種凝練和升華。要想進一步地擴大紅色文化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首先就需要引導人們真正認識和了解紅色文化的深刻內涵。經過資料的收集和概括,本研究大致將紅色文化的概念分成廣義和狹義。從廣義上看,紅色文化是在全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過程中產生的,以無產階級為核心而產生的物質以及精神力量成果;而狹義層面的紅色文化是將范圍具體到了中國國內的社會無產階級運動,是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領導下,以中國革命為具體實踐,產生的指導中國革命、建設的思想成果。而但從紅色文化的文化屬性來看,在現代新時期,紅色文化主要是激勵民族群眾堅定理想信念、達到文化自信的優秀文化??傊龊眉t色文化傳承的工作,不但是為了銘記歷史、傳承文化,更是為了在新時代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革命紀念館紅色文化傳播的類型
(一)傳統展示方式
圖文并茂是我國各地革命紀念館的文化主要展現和傳播形式,此外,部分革命紀念館還有專門的解說員進行配合解說。相較于一般的課堂教學或是文化講堂,革命紀念館的特殊之處在于其不但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專門的參觀區域,更是在進行文化的具體展示中進行文化的傳播。紅色蘇區贛州市興國縣將軍博物館在新媒體信息技術并不發達的時期就已經將革命紀念館的工作提到了發展的重要地位,主要使用圖片和文字的形式進行革命文物和人物的解釋。而隨著社會經濟以及技術的不斷進步,革命紀念館逐漸推出了“還原革命環境”的展示方式,并且對于一些歷史人物不再是簡單的圖片加文字,就比如興國縣的將軍博物館中,對于革命烈士以及革命戰爭是利用仿真蠟像技術進行人物以及場景的再現,不但是場面,連人物的衣袖和發絲都栩栩如生,傳達的革命的艱辛以及革命精神更是透過蠟像使人感同身受。這樣的展現形式直到如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而各革命紀念館要想保證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還需要不斷地精細雕塑的刻畫和完善。
(二)移動金牌人工服務解說
全國各地的革命紀念館在近幾年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和發展,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的愛國主義教育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而不斷深入,并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文化展現和傳播的形式與途徑都有所進步。舉例來說,傳統的人工解說逐漸被智能所取代,游客只需要掃描展品旁邊的解說二維碼,即可獲取自主的解說服務,而且相較于人工解說,游客在掌上解說界面能夠獲取更多的延伸知識,并且是從看、聽、讀三種方式進行知識的了解和學習,知識不但全面,還十分準確客觀,游客能夠更加直觀的感受紅色文化的魅力、了解紅色文化知識。
(三)文創產品售賣
紅色文娛產品在近幾年也被革命紀念館逐漸推出,原因也是現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和轉型,所謂的文娛產品,例如明信片、雕塑等,這些文娛產品就是當地紅色文化的具象載體,而文娛產品的售賣不但滿足了游客的紀念心理,也是當地文化的一種有效傳播途徑,并且游客將文娛產品進行收藏,那么文娛產品所發揮的愛國情懷教育的效用也更加的長遠。總之,文創產品的售賣是近幾年大熱的文旅形式,不但促進了旅游當地的經濟,更是將文化進行了有效的傳播。
(四)融媒體新產品
紅色文化的傳播速度以及傳播范圍也隨之新興媒體的發展得到了顯著的提高和拓展,自媒體賬號的開設成為當下絕大多數革命紀念館營銷自己的一種方式,在自媒體賬號上發表相關的視頻是十分有效的形式,并且文娛產品的銷售不能夠局限于線下,更應該利用自媒體的網絡直播銷售形式,進行線上線下結合的營銷,進一步地拓展紀念館的知名度和熱度,這不但是出售文娛產品的一種行之有效的形式,更是能夠加速文化的傳播速度。此外,在革命紀念館內,AR、VR、4D等現代科技技術也慢慢得到了推廣運用,沉浸式的觀賞體驗能夠讓游客更進一步的感受革命文化和紅色文化,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民族情緒。
三、新媒體視域下紅色文化傳播的特點
(一)參與性強
通過在自媒體平臺進行宣傳視頻的發表,觀眾可以進行有趣的互動,點贊、轉發和評論,這些多樣的形式能夠進一步地加強觀眾的參與度,并且經過多輪的轉發,視頻的熱度不斷提高,對于紀念館的知名度的提高是十分有利的,口碑在視頻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地得到贊賞,而且流媒體的時代下,二創是十分常見的傳播形式,觀眾也會進行良性玩梗,這樣的傳播方式更加的出圈,而且逐漸趨向年輕化和現代化,對于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有著重要意義。
(二)適應性強
報紙、電視和電臺是以前的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形式,即使到現在也仍然發揮著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的事,新媒體平臺才是文化傳播的主要根據地,尤其是微信、抖音等大眾化的平臺軟件,智能手機的普及更是提高了這些新媒體軟件的使用率,現代人也更加適應從網絡進行相關知識的獲取。而新媒體平臺也給予了大眾機會成為文化的傳播者,不但能夠進行故事的撰寫發表,更可以拍攝視頻進行文化的創作傳播,年輕群體能夠更加輕易的了解到紅色文化和歷史。
(三)針對性強
高速發展的現代化經濟使得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碎片化的知識獲取逐漸成為社會主流,通俗來說,相較于長篇大論的書籍文章,人們更愿意將時間花在十幾秒的短視頻上。所以,要想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新媒體的融合是必要的,不但是短視頻,微信的公眾號等多種不同類型的傳播渠道都要有所涉及,這是為了使得傳播更加的具有針對性,并且不同的文化內涵也應該按照實際情況進行不同形式的展現。舉個例子,對于紅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視頻的反復輪播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反復的重復進行記憶的深化。
(四)形式多樣
使用VR、AR等技術進行革命常見的呈現,這已經成為多數革命紀念館的傳播模式,這些技術能夠將革命的場景進行在線,并且幫助觀眾身臨其境地進行感受,體驗感遠超文字閱讀。智慧型紀念館以及“互聯網+”紀念館等概念被提出,并且各地開始付諸行動,以期通過智能化的展館形式提高文化的傳播效率。
四、新媒體視域下革命紀念館紅色文化傳播的路徑
(一)強化數字供給,增強文化體驗
提高紅色文化的傳播效果,首先就是要打破大眾文化與紅色文化之間的壁壘,也就是要使紅色文化“接地氣”,正是認識到這一點,我國在進行紅色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十分注重群體的體驗感的提升,也將其作為傳播的核心工作。而現代信息數字技術的發展為這一目標的實現提供了可能?!翱梢暬笔俏覈锩o念館發展的主要趨勢,也就是說,通過數字技術進行情境的再現和播映,由傳統的書面和文字表現轉化為動態的、可視的圖像和視頻,更重要的是,這些景觀十分的逼真,除了畫面,更涵蓋了音樂、特效、動畫等多種元素,藝術加工效果十分理想,這樣的展現形式能夠使得觀眾在具象化的體驗中感受到抽象的革命精神。此外,這些現代技術的運用也使得觀眾對于紅色文化的興趣有了極大的提升,在過去,文字和圖片的文化展現形式太過于單調無趣,人們不但產生較大的興趣,更遑論進行文化的傳播,而智能科學技術的使用對于人們來說十分新奇,帶來的感官體驗也十分理想,可以說,文化的發揚的傳播是可以預見的。
(二)優化運營模式,搭建紅色產業鏈
革命紀念館所處地的當地部門擔當著紅色文化傳播的主要職責,規范投資市場、集結社會力量。當紀念館擁有了足夠的資金時,就需要對自身的運營模式進行優化,具體來說,對于文創產業鏈要進行優化,文創產品其本質就是藝術與歷史結合的產物,不論是出于紀念還是收藏,許多的游客在參觀完紀念館后,都愿意為文創產品買單消費,可以說文創產品是一個互惠互利的營銷方式。而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電商直播的興起也為紀念館的文創產品營銷提供了另一個全新的途徑,紀念館可以成立自己的文創品牌,打造自身的電商店鋪,進一步地延伸文創產品的產業鏈,已經有紀念館開始行動了,國家革命紀念館已經成立了自身的天貓商店。需要注意的是,文創產品的研發是有講究的,不但需要與當地的歷史和文化習俗結合,更要與時俱進順應時代審美潮流,此外,實用性更是一個加分項。面對全國各地文創產品同質化的困境,如何打破僵局,是各革命紀念館需要考慮的問題。
(三)構建立體傳播格局,實現多平臺發力
地域的限制在紀念館在進行文化傳播中遇到的較大問題,存在因為距離過遠而無法進行實地參觀的旅游現象。要想進一步打破地域限制,線上宣傳的形式就是首選,而且相較于傳統的線下展覽模式,線上宣傳更加的引人入勝,而且通過視頻拍攝的形式全方位的展現展品,這對于展品展示不全面、或是觀眾只關注喜歡的展品這些現象也是很好的糾正舉措,而且可以借鑒國外展館的運營形式,取其精華。正如前幾年大火的“如果文物會說話”等節目,其爆火的原因主要還是形式新穎,趨于年輕現代化,紀念館管理應該認識到這一點,并且將其運用的宣傳中,用更年輕化的語言進行宣傳和講解,這也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年輕群體,不但利于紀念館知名度的提高,也是傳承紅色文化目標的達成??偠灾梢栽诰€上進行文化宣傳,但前提是完成立體化的傳播格局的構建,從信息平臺,例如微博和抖音等進行宣傳。
(四)打破業態束縛,推動產業融合
融合發展理念在當代社會盛行于各個產業的發展進程中,為此,在進行紅色文化的傳播過程中,也需要遵循該理念,將紅色文化與其他的產業進行融合,例如“紅色文化+旅游”“紅色文化+演藝”等新型產業形式,不但能夠促進其他產業的轉型升級,更是有效推動了紅色文化的傳播和傳承,而數字技術在其中仍然擔任著重要角色,數字技術的存在有效地降低了產業融合的難度。舉例來說,“紅色旅游+”的研學活動在四川多地盛行,尤其是在各個高校中,組織學生進行研學旅游活動,具體內容由戶外探索、營地學習等,在實踐的過程中感受革命歷史和革命精神。不僅如此,“紅色旅游+”的旅游形式在全國各地都有所展開,收到了不少好評,因為該類型的旅游形式帶給了游客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旅游體驗,并且為了不斷提高知名度,各個紀念館也在不斷地進行嘗試和創新,推出了紅色文藝表演等多種類型的旅游項目。
(五)借助紅色素材,構建文化產業鏈
傳統的革命紀念館往往是通過給群體提供參觀的機會,進而進行文化的傳播,但是顯然,傳播的效果并不顯著,尤其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人們的文化需求越來越豐富,只有不斷對紀念館展品和內涵進行豐富創新,才能夠更好地滿足群體的文化需求,進而達到文化傳播的效果。具體來說,可以將文化傳播的產業鏈進行完善和創新,以擴大紅色文化的影響面,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幾點舉措:首先,將紀念館中的革命先烈和革命故事進行出版,可以與出版社進行合作,除了實體書,線上電子版也應該同步上線;其次,可以將革命老兵、專業等人的口述內容進行整理和文字化,通過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口述的親身經歷更讓人觸動;再者,要充分地運用新媒體平臺,進行紀念館的拍攝以及視頻剪輯,將視頻進行發表,這樣的傳播形式不但順應了年輕化的要求,傳播的效率也更高,能夠吸引更多的年輕人進行參觀;最后,要想加強群眾的參與度,可以在線上推出互動小游戲,以革命故事為游戲的背景,在通關中學習和了解革命歷史。
五、結語
總而言之,聯結歷史和現在,是革命紀念館在當代所擔當的重要職責,對于文化的傳承和傳播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而要想發揮文化傳播的效用最大化,就需要不斷對紀念館的運運營進行創新改革,順應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傳播需求,結合現代新媒體信息技術,不斷拓展文化傳播的范圍、提高傳播的效用,發揮紅色文化的育人效用,激勵人們民族精神的傳承。
參考文獻:
[1]李韋健,翟夢迪,符家寧.紅色文化的新媒體創新路徑研究——以湖北恩施娃娃寨為例[J].今古文創,2023(6).
[2]吳迪.革命歷史紀念館紅色文化傳播的實踐研究[J].文物鑒定與鑒賞,2022(20).
[3]林峰.淺析革命紀念館對紅色文化傳播的作用[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18).
[4]王卉.新媒體時代革命紀念館傳播紅色文化的創新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2(15).
作者簡介:陳霜琳(1978—),女,漢族,福建福州人,大專,福建省革命紀念館,中級,研究方向為文博系列教育傳播(紅色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