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婧
【摘 要】寧夏民間器樂受到區域文化和歷史發展的影響,具備極強的鮮明性,但當前大多數寧夏地區的民間音樂表演形式由自發形成,缺乏專業的音樂表演團體建設,因而在音樂市場上難以有效發展。本文通過分析區域音樂文化的相關概念和寧夏民族器樂的發展現狀,對區域音樂文化視域下的寧夏民族器樂進行研究,分析一些典型的寧夏民族器樂類型。同時也從區域文化視角之下研究其變化和特征,希望能夠在文化傳承方面更加看重挖掘民族器樂的獨特風格,達到文化傳承和發揚的目的。
【關鍵詞】區域音樂;寧夏民族器樂;研究
【中圖分類號】J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3—147—03
當前受到音樂文化載體的影響,通常在進行音樂教育以及相關研究模式探究時,多以時間作為主線。然后以區域作為主線,卻是一種能夠研究地方音樂變化歷史和多元化發展情況的良好形式。在進行音樂學科的教育或相關研究工作時,以區域作為載體,考慮民族音樂的演變過程,更能夠體現出當地的民族風俗、民風特征、地理位置特色等情況。同時,民族音樂也是民族文化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以區域音樂的視角,對音樂文化進行探究,更能夠了解相關地區的音樂特色。探究區域音樂文化視域下的寧夏民族器樂表現形式和音樂風格,希望能夠在音樂的繼承和弘揚上更具水平。
一、關于區域音樂文化和寧夏民族器樂的概述
從狹義上而言,區域音樂是指在某一個特定區域內,由于歷史文化、語言風俗等的因素影響所流傳下來的獨特音樂。從廣義上而言,區域音樂則是指某一個區域范圍內所有音樂的總稱。通常區域音樂存在一些鮮明的表現形式和固定形態,它會反映當地的民俗和語言特色。通過研究寧夏區域的音樂,能夠對寧夏地區的音樂表現形式進行深入分析,了解該區域的音樂變化和表現特色。同時,在區域文化視域之下,對寧夏民族器樂的研究也有助于傳統音樂和文化的發展。區域音樂文化通過對不同地區、民族、甚至國度獨有的音樂文化進行研究,能夠體現出不同區域的獨特風貌,同時也是了解一個地區文化和發展歷史的重要元素。每一個區域在音樂上的表現風格都是獨一無二的,音樂文化的影響極其深遠,它也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財富。對區域音樂文化的探索應當關注音樂產生的背景、歷史,研究其不同時代的音樂流派和風格,對其樂器和表演技巧進行深挖,同時還要關注音樂文化現象的歷史淵源,甚至包含器樂背后的民間傳說等,才能夠在研究區域音樂文化時更加的透徹。寧夏所處地理位置位置獨特,擁有者特色十分鮮明的民間器樂,通常情況下,寧夏地區的民族音樂會和特色的音樂、舞蹈以及樂器融合,“花兒”是具有代表性與流行性的寧夏器樂。在寧夏本土語言中,“花兒”是“少年”的意思,象征青春與愛情。此種題材的寧夏民間音樂有很多,其中代表性的樂曲有《上去高山望平川》等等。同時,相關民間器樂也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對寧夏民間器樂的研究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繼承和弘揚,它不僅是寧夏地區音樂從業者的責任,更是我國廣大人民群眾應當關注的重點[1]。
二、當前寧夏民族器樂發展的現狀分析
目前寧夏經濟有了很大發展,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社區音樂成了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據相關的統計,寧夏社區的數量不斷增加,共有452個社區,其中銀川市有205個、石嘴山市有132個、吳忠市有53個、固原市有29個、中衛市有33個,各個社區的居民開展可豐富多樣的社區文化活動,他們對于寧夏民族樂器的發展影響極大。對社區音樂文化和相關樂器發展的內容進行研究,有助于探尋在區域音樂視域下的寧夏民族器樂文化當前的發展形態。寧夏區域隨著時代的發展,其音樂風格非常獨特。當前在進行各項器樂活動時表現形式非常豐富,包括聲樂、合唱、舞蹈、器樂、戲曲等各種形式的活動。積極開展各種類型的音樂培訓活動,同時還舉辦了文化藝術節、藝術展演等活動,通過開設文藝專場,進行各項比賽活動,力求提高人們對于寧夏民族器樂的關注度。各地區的居民也廣泛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形式中。同時,各級文化館也通過開展關于寧夏民族器樂的培訓班,以文化融合的形式和文化宣傳的方法,強調對寧夏民族器樂的發揚。以戲曲類活動為例子進行分析,通常相關活動更多由當地居民自發組織進行演唱,演唱曲目和表現形式通常以秦腔為主。地方戲曲的種類極多,包含花兒劇、銀川曲子、中未秧歌等等類型。秦腔在經過長久的歷史沉淀之后,廣為民間群眾傳唱,尤其受到中老年人群的喜愛。例如,賀蘭縣就曾經成立秦腔藝友協會,通過研究秦腔、進行戲曲藝術的傳承,達到了寧夏民族器樂發展的目的。各級文化館也積極開展聲樂演出和各類比賽活動,選拔優秀居民和在校學生進行演唱與比賽。器樂類的活動則包含獨奏、合奏等等類型,寧夏民族樂器的種類也相對較多,包含二胡、揚琴、笛子等等。人們在進行民族器樂演奏時所使用的樂器種類非常多,各類演出和文藝表演活動也深受觀眾喜愛。再者,社火活動是寧夏地區春節期間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社火活動有著豐富的活動形式,如高臺、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等。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寧夏地區開展社會活動,相關區域的居民也廣泛參與。這些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對于繼承和弘揚寧夏民族傳統器樂而言具備著非常積極的作用[2]。
三、基于區域音樂文化視域對寧夏民族器樂的研究
(一)宴席曲
寧夏的宴席曲通常以演唱為主,同時配合相應的舞蹈表演,是回族地區的特殊民間歌舞。“宴席”還被稱作“婚禮”,在婚禮宴席上進行歌舞表演,此種表現形式叫做“家曲兒”或“菜曲兒”。根據相關的研究,在清代時期,回族已經通過宴席曲慶祝婚禮,男女雙方的家庭成員圍繞一圈,使用器樂和舞蹈進行表演,慶祝婚禮的成功。這種起源于回族,并且發揚于回族的民間宴席曲,有著靈動的曲調,活潑的節奏,歌詞內容通常以敘事為主,將回族民眾的情感以及生活形象生動地反映出來。同時能夠給人帶來積極的生活態度,彰顯出回族地區的民族特點。宴席曲在演唱時,有著多元化的文化內涵,擁有相應的社會功能,將人們的情感表現出來。比如,《恭喜曲》的韻律悠長,自然、舒展,在演唱時,通過歌舞結合的方式,將人們對新人的祝福和期盼表達出來。再如,《莊稼人》中,采用詼諧的描繪方式,展現農耕畫面,刻畫出生產過程中,農民和睦生活的情景。在《十勸人心》中,通過歌詞內容,勸誡家人應當和睦相處,傳達人與人之間應當秉承善行善念的思想感情,所以起到勸導與警示作用。宴席曲受地方文化的影響,也是寧夏地區人民生活特點和民族習俗的表現。在時間方面,寧夏地區內斂的民眾在日常生活當中不善于表現情感,然而在舉辦婚宴時,則擁有強烈的意愿以宴席曲的方式表達對女子出嫁和男子迎親的歡喜。在空間方面,由于宴席曲通常在男女雙方家庭的庭院進行演唱,所以也被稱作為“家曲兒”。如若在山間演唱,又被稱作為“野曲”,通常與“花兒”對應,這種獨具風格的表現形式是寧夏民族樂曲的獨特組成。在參與人群方面,則存在“青絲不見天”的特征,通常十分忌諱女性出聲與表演,因而它也體現了寧夏區域當時的社會形態、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習俗[3]。
(二)寧夏花兒
寧夏“花兒”是西北“花兒”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06年,將寧夏“花兒”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從表現形式層面來說,主要以“六盤山花兒”為主。“花兒”是一種跨民族、跨地區的多元化藝術形式,在傳承時,不僅有西北文化根基,還包含本土民間習俗文化。“花兒”的歷史文化背景深厚,經歷很多西北地區發展的特殊時期,如絲綢之路、移民屯田以及成吉思汗西征等,是“花兒”的產生、發展以及傳播的重要契機。不少專業研究人員,將“花兒”叫做“出門兒的歌”,是古代絲綢之路上從事販夫走卒的腳夫經常吟唱的歌曲,也是黃河水運過程中,筏子客唱的歌曲。這些歷史距今比較久遠,但其通過“花兒”的地域特點和感染力的曲藝形式進行發展傳承。寧夏“花兒”有著豐富的類型,不僅有吟唱愛情的歌曲,還包含其他情感的歌曲,以及表現民族特點和百姓生活的歌曲,也有一些歷史文化題材以及寧夏地區道德觀念的歌曲,即“本子歌”,可見花兒具備著獨特的情感表達形式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它是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之下的產物。明代時期有關于“花兒”的最早記載,相關詩歌也體現出當時寧夏地區器樂的特色。明代的寧夏是屯田區,軍屯、民屯等從其他區域來到寧夏,也讓寧夏地區的文化變得多樣化,口耳相傳的民歌使花兒得以流傳,其中又以情歌居多,主要表達男女之間深刻的思念與愛意。在歌唱時,其情感豐富,生動形象,習慣采用白描的表現方式。以六盤山地區為例,在歷史進程中,此地區曾經有很多的少數民族活動,回族是主要的少數民族之一,以大雜居、小聚居的方式在此地區生活。這時“山花兒”成為了代表民族性格特征的獨特曲調。寧夏地區的“六盤山花兒”旋律有著民歌的獨特特征,具有著細膩典雅的風格特色,比如《抹青稞》等。
(三)寧夏小曲
“寧夏小曲”又叫“寧夏小調”,在一中在寧夏北部流行的傳統說唱曲目,其有著豐富的題材,通常情況下是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場景。“寧夏小曲”源于寧夏地區民間生活,所以一種傳統的藝術形式,在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傳名錄。寧夏小曲誕生于清朝的咸豐年間,當時的曲藝人,在街頭進行賣場唱,到了清朝的末年,逐漸形成了職業班社,同時有了銀川“兩湖會館”等專業場所,演唱寧夏小曲。在表演時,藝人以做唱表現較長的曲目。新中國成立之后,又逐漸形成“寧夏坐唱”這一獨立的曲種。在表演時,采用二人合唱的方式,主唱需要用胡琴等樂器伴奏,另一人,則用撞鈴擊節幫腔,這樣的表演方式非常像相聲表演當中的逗喂與捧眼。寧夏小曲的故事曲目內容通常以抒情、敘事為主,其中摻雜了銀川地區的本土方言,與“花兒”曲目的表現形式具備一定的相似度。它運用大量的襯詞或襯字,突出地域獨特風格。在唱腔方面,它強調剛柔并濟、虛實結合,體現出百姓的實際生活。寧夏小曲非常貼近生活,在近百年的發展過程中,有著時代的獨有印記。20世紀30年代,寧夏曲藝人感動于紅軍隊伍的事跡,編寫了曲《紅軍打屈縣長》,用“說書調”進行演唱,在鹽池縣城等區域傳唱,又有《紅軍打花馬池》《新舊社會不一般》等小曲作品。當時的曲藝風格受到紅色文化的影響,大多與時代的歷史事件有關,也表現出農民的真實思想情感。
四、基于區域文化視域對寧夏民族器樂發展的展望
在寧夏民間器樂的發展過程中,對其音樂特色進行研究,對其樂器表現形式進行深入探索,了解該區域的音樂文化特色,能夠拓寬民族音樂市場,從而打開市場音樂流行趨勢單一化的局面,也能夠使得寧夏民間器樂得到不斷發展,能夠在當今時代擁有一席之地。且當地對于寧夏民間器樂的管理體制并未完善,各項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相關表演工作者的演出渠道較少,且安排上缺乏科學性。在資金建設方面,缺乏有效的扶持機制,投入于寧夏民間器樂的健康發展過程當中,這些都會制約寧夏民間契約的發展。能夠促進寧夏民族器樂的發展,還需樹立民間特色資源和精品意識。使寧夏民族器樂能夠創造出獨具風格的文化精品策略,從而發揮地方特色,開發一些能夠吸引商業投資的產業。在打造精品音樂產品的前提下,使社會大眾了解寧夏民族傳統器樂的獨特風格,同時也可通過加大宣傳力度,利用電視、網絡、現代媒體等方式達到音樂傳播的目的。另外相關從業者需要真正走進社區,貼近人們的實際生活,了解當前人們的音樂需求,在創辦民間演出時,可以了解演出市場的當前發展情況,更好地追求市場效應[4]。
五、結語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的表現形式非常豐富,它包含民間歌舞、民間器樂,各種類型的戲曲、民歌等,極具研究價值,區域音樂也具備著獨特的審美風格。隨著文化經濟的發展,當前文化產業中許多的元素涌入,這也使得文化發展更加趨向于商業化,民間契約的市場相對較小,甚至于類似寧夏民族器樂的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只有拓寬傳播渠道,使人們認識到民族器樂的魅力,才能夠達到文化傳承和發揚的目的,也能夠突破當前的市場困境。
參考文獻:
[1]武林.多元協同:區域音樂文化校本課程開發的路徑研究——基于對xx市xx中學的實地調查[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22(6).
[2]李向瑜.探究區域音樂文化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傳承[J].試題與研究,2022(28).
[3]孫鏡軒.區域音樂文化視角的高校公共音樂教育體系研究[J].戲劇之家,2022(1).
[4]韓春.寧夏音樂中的民間音樂素材研究——以何建軍小提琴曲《秧歌》為例[J].群文天地,2016(23).
基金項目:本文系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高等學校科學研究項目2022年度立項課題《寧夏區域音樂研究》(課題編號:NXG2022064)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