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國家民族的生命,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表現,我國五千年歷史發展中演變出系列非遺,應通過公共文化服務管理體系建設得以保護。非遺的傳承保護工作需要群眾的積極參與支持,群眾文化具有地域性、民族性與社會性等特征,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具有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通過非遺管理部門主導將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建設中,可以提升非遺元素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應用傳播效果。研究概述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關系,分析群眾文化活動發展現狀,提出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活動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非遺文化;群眾文化活動;融合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3—072—03
文化建設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部分,開展群眾文化活動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的基礎工程,對推動經濟轉型發展具有重要作用。非遺是人類歷史發展中形成的優秀成果,是民族蘊含精神的顯現。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生活中出現忽視非遺傳承保護現象,非遺傳承受到沖擊導致群眾精神文化層面匱乏。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文化具有密切的聯系,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活動具有可行性與必要性,群眾文化活動中融入非遺文化有利于促進非遺的傳承保護,更好地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滿足大眾多元精神需求。
一、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的意義
非遺蘊含國家民族地區獨有的優秀傳統文化,是社區群體視為文化遺產的各種社會實踐表現形式及手工藝品等,非遺包含表演藝術,傳統手工技能及表現文化空間等[1]。非遺記錄歷史發展軌跡階級結構變遷等,對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意義重大,有利于增強民族文化自信,保護民族文化多樣性。群眾文化是以主體劃分為依據的文化,指群眾以滿足精神生活需要為目的非職業性的社會文化現象,包括群眾文化工作活動與事業隊伍等。群眾文化以自身活動為主體,是在閑暇時間自我參與開發娛樂的社會性文化。具有參與主體群眾性,活動內容本源性等特點。非遺文化是群眾文化的起源基礎,群眾文化發展需要非遺的傳承保護。
非遺具有傳承性、大眾性與獨特性等特點。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非遺傳承保護重視度加強,非遺傳承保護中可以為群眾文化提供廣闊平臺,區域文化可以推動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非遺文化為群眾文化活動開展增加動力[2]。(1)新時期群眾文化建設應從非遺中汲取豐富營養,非遺主要由人創造需要群眾相關活動進行傳承。非遺主要由基層群眾通過不斷積累創造,必須將非遺融入群眾文化中促進非遺的傳承發展。(2)非遺是中華民族經過數千年形成的結晶,近年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很多非遺失去生存空間,目前群眾文化占據主流文化重要位置,非遺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是新時代文化建設長久發展的重要載體,開展群眾文化活動要以非遺為主體。(3)群眾文化活動中融入非遺有利于擴大影響力,使當地文化氛圍更加濃厚,豐富群眾文化活動。非遺關系到民族間的團結統一,保護傳承非遺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加強群眾文化與非遺的有效關聯才能讓群眾了解非遺的內涵,是宣傳非遺文化保護增強群眾文化活動豐富性的有效手段。
二、群眾文化活動中非遺文化傳承問題分析
非遺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部分,是各民族世代相傳的優秀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群眾文化具有傳承娛樂與教化服務等功能,改革開放后我國群眾文化活動得到很大發展,群眾文化活動建設取得歷史性進展,群眾文化活動中傳承非遺具有政策保障,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與教育發展提高群眾主體素質等優勢[3]。新時期群眾文化活動中融入非遺文化面臨新的挑戰,目前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深入分析群眾文化中傳承非遺現狀,探索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活動的有效策略。
(一)群眾文化活動傳承非遺存在的問題
非遺是人類文明的歷史證明與沉淀,以其獨特方式講述記載人類文明發展史,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性。近年來各地深入貫徹落實文旅部相關決策部署大力推進非遺文化相關工作,將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傳承融合取得良好成效,體現傳承保護能力不斷提升保護體系初具規模,為群眾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文化支撐[4]。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目前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融合實踐中仍存在許多不足,主要表現為群眾觀念意識滯后保護意識淡薄,保護機制不完善,開發過度商業化功利化傾向偏重,傳統觀念影響大傳承人面臨斷層。
(1)現階段群眾文化活動融合非遺中存在文化產業發展緩慢經濟帶動力弱,文化產品供求錯位,文化干部隊伍參差不齊,群眾文化設施建設發展不均衡等突出問題[5]。群眾文化活動中要以群眾為基礎,當前很多群眾文化活動開展中缺乏群眾支持,導致群眾對非遺保護了解不夠,由于缺少相應的技術導致很多非議破壞。(2)非遺傳承保護中傳承保護方式不夠科學。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保護工作開展存在體制機制有待完善,群眾缺少對非遺保護的認知,非遺保護與群眾文化活動脫節等系列問題。(3)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融合中面臨文化場所利用率低,工作人員素質偏低,文化活動經費短缺,文化基礎設施落后等方面困境。非遺傳承保護方式不科學體現在部分工作人員急功近利,習慣沿用傳統模式不能結合時代發展創新,缺乏對背后歷史文化精神內涵的傳承。
(二)非遺融入群眾文化活動問題原因
文化是國家民族興旺發達的依托,我國非遺文化種類多民族特色濃郁,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非遺獨特魅力得到重新審視。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文化融合有利于提高群眾生活質量,加強文化民生建設。(1)當下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融合受到諸多因素制約,包括傳統環境改變等外部因素,內部方面自身競爭力弱化與傳承方式脆弱性[6]。(2)群眾文化活動中融入非遺存在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思想觀念制約嚴重,管理機制體制不完善等多方面挑戰。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融合主要問題是基層文化隊伍薄弱產品供給不足,文化建設持續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薄弱,思想認識不重視實用主義盛行,文化活動供給主體單一社會力量參與不足。(3)非遺與群眾文化融合問題根本原因是基層領導干部對群眾文化活動不作為,人們對文化活動與經濟相互促進關系認識不到位。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傳承融合問題主要體現在組織開展活動困難,文化活動公共空間狹小,群眾文化活動形式單一,文化活動創新性不強等。
三、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活動策略
非遺是人類歷史文化的見證者,我國各民族勞動人民在長期實踐中造就眾多非遺,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很多非遺項目面臨瀕危消逝后繼無人的尷尬境地[7]。非遺與群眾文化融合可以豐富新時代群眾文化建設,群眾文化活動中融入非遺可以促進非遺的傳承發揚。當前群眾文化活動中融入非遺存在保護措施不到位,民眾認識與社會參與度不強,非遺保護缺少資金支持等諸多難題。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文化融合要堅持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從多方面采取綜合措施推動非遺保護傳承與群眾文化活動發展。
(一)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文化融合措施
群眾文化活動融入非遺文化是系統的工程,有利于提高群眾生活質量,拓展群眾文化活動空間[8]。首先,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要完善保護機制,合理開發利用注重創新驅動,突破傳統觀念健全傳承機制,樹立保護意識鼓勵公眾參與。其次,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文化融合要聯動共享建立完善長效管理機制,多元運作提高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積極性,堅持以人為本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對業余團隊文化能人的輔助培訓機制。再次,群眾文化活動融入非遺需要加大管理,創新群眾文化活動內容形式,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揮經濟的促進作用。
群眾文化活動與非遺文化結合需要從加強宣傳推廣,培養非遺文化傳承人才,創新非遺表現內容形式與建立健全政策支持體系等方面開展。①要促進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首先需要讓廣大群眾了解和認識非遺文化,應加強對非遺文化的宣傳和推廣,通過各種渠道讓群眾了解非遺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可以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場所舉辦非遺文化展覽、講座和互動體驗活動,讓群眾親身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可以利用互聯網、新媒體等現代傳媒手段創新宣傳形式擴大宣傳覆蓋面,提高非遺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②將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是促進兩者融合的重要途徑,可以通過組織各類非遺文化活動,如傳統音樂、舞蹈表演、民間技藝展示等,讓群眾在參與中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可以將非遺文化元素融入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中,如文化藝術節、民俗活動等,使群眾在享受文化樂趣的同時,領略到非遺文化的精華。③培養非遺文化傳承人和群眾文化人才是促進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融合的關鍵。一方面,要加強對非遺文化傳承人的培養和保護,鼓勵年輕人學習、傳承非遺文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培養群眾文化人才,支持他們開展各類群眾文化活動。通過組織培訓、交流學習等途徑,提高這些人才的非遺文化素養和群眾文化活動能力。④為了更好地融入群眾文化活動,非遺文化需要不斷創新表現形式和內容。可以通過引入現代元素、融合其他文化形式等方式,創新非遺文化的表現形式和內容。例如,可以通過引入現代舞美、音樂等元素,將傳統戲曲、音樂等非遺文化形式進行再創作,使其更符合現代審美需求。另可以通過將非遺文化與現代生活相結合,創作出更多符合群眾口味、具有時代特色的文化產品。⑤加強對非遺文化和群眾文化活動融合發展的支持和引導。應加大對非遺文化和群眾文化活動的資金投入力度,提供必要的場館、設施等硬件支持。可以通過設立相關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等措施,支持非遺文化和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發展,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
(二)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活動建議
非遺保護模式包括法律檔案與數字化等形式,第一,群眾文化活動中融入非遺文化需要注意堅持人才導向強化非遺人才隊伍建設,拓寬資金渠道完善資金投入機制,加強條例引領推進完善非遺保護機制,拓寬非遺宣傳渠道引導群眾參與,利用數字化技術助推非遺傳承保護,堅持合理開發實現非遺資源創新利用。第二,要提高管理部門的參與度,轉變觀念推動非遺文化產業化發展,搭建平臺加強非遺保護基礎工作,加大宣傳拓寬非遺保護傳播空間。第三,要將非遺作為群眾文化創作資源,以非遺節慶搭建群眾文化活動平臺,在群眾文化活動中促進非遺傳承。
非遺文化是指文化遺產中具有獨特性、代表性、瀕危性、傳承性等特點的文化形態,群眾文化活動是指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而開展的各種文藝娛樂等活動,群眾文化與非遺文化融合需要挖掘非遺文化的價值,創新非遺文化的形式,加強非遺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其一,非遺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需要充分挖掘非遺文化的價值,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和喜愛非遺文化。同時要加強對非遺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讓它們在群眾文化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展現。其二,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不斷創新。在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需要將非遺文化與現代科技、時尚文化等相結合,創新非遺文化的形式,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非遺文化的魅力。例如,可以利用虛擬現實技術來展現非遺文化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或者利用時尚設計來將非遺文化元素融入到服裝設計中。其三,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加強教育和普及工作,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非遺文化的宣傳和教育,讓更多的人了解、認識和喜愛非遺文化。例如,可以在社區、學校、博物館等場所設立非遺文化展示中心,讓人們可以近距離了解和接觸非遺文化。
四、結語
非遺文化是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傳統技藝、表演、習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前社會,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如年輕人對傳統非遺文化的忽視、傳承方式單一、市場需求不足等。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非遺文化,需要將其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愛非遺文化。將非遺文化融入群眾文化活動中,需要充分挖掘非遺文化的價值,創新非遺文化的形式,加強非遺文化的教育和普及,加強非遺文化的交流和合作。讓非遺文化在群眾文化生活中得到更好的展現,同時也能促進非遺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讓中華文化瑰寶更加璀璨奪目。
參考文獻:
[1]孫紅紅.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J].參花(下),2023(10).
[2]葉爾肯古麗·木哈林木.非遺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探討[J].對聯,2023(12).
[3]孔素琴.關于非遺文化和群眾文化相融合的思考[J].劇影月報,2023(2).
[4]王繼平.非遺文化保護傳承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J].黃河.黃土.黃種人,2022(21).
[5]伊志剛.淺析群文非遺文化產業發展前景[J].牡丹,2021(22).
[6]周培培.優秀傳統文化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傳承[J].文化產業,2021(17).
[7]王良.非遺文化與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J].文化產業,2019(23).
[8]張蕊.儒學優秀文化融入涉外群眾文化活動的路徑探究[J].廣東蠶業,2019(3).
作者簡介:阮麗華(1985—),女,漢族,福建寧德人,本科,研究方向為助理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