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得洋
【摘 要】文字是人類記錄歷史文明的重要載體,書法文字又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內涵,縱觀書法陶瓷雕刻裝飾的歷史發展,不難體現是一門創造工藝美學和設計智慧的手工藝,它承載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民族精神。文章主要從書法文化在陶瓷藝術裝飾中表現的特色入手,闡述了書法藝術在陶瓷雕刻中的重要性,后又從技法美、設計美、字體美、文化意義等方面對陶瓷雕刻裝飾發展史的解讀和審美規律及其設計內涵的反映進行探討。
【關鍵詞】書法;陶瓷雕刻;設計意蘊
【中圖分類號】J314.8;J29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3—178—03
引言
書法文字源遠流長,在各個時期都有一定的發展,是“形”與“神”的有機統一,直接或間接地體現了書法家的審美理念和審美趣味,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特殊的審美規律,繼承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在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上,有大量的紋飾,這些紋飾都是古代人類觀察到的自然現象,比如閃電、雷鳴、雨水,這些紋飾在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馬家窯文化中,都有很好的表現。它們在形態上就是象形文字的雛形,其線條變化既稚拙又樸實,富有韻律。在秦漢時期,在瓦當上所雕刻的書法文字有一種古樸而又沉重的感覺,經常會隨著瓦當的方與圓而出現,表現出一種非常強烈的形式感,具有濃厚的裝飾意味。越窯陶瓷中普遍存在著刻劃文字,但大多是在盤碗等器物的底部刻上銘文,也有以行書和楷書為主的獨立字體。作為輔助的裝飾,到了后期,書法所占據的畫面空間比圖案還要大,得益于雕刻技術,書法所拓展的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在陶瓷器物中得到了繼承、吸收和兼容,并向前發展。陶瓷與書法,都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象征,兩者表現出一種和諧共存的詩意美學,更加引導著人類以一種新的審美取向去審視優秀傳統文化[1]。
一、書法文化在陶瓷藝術裝飾中表現的特色
陶瓷是水、土與火的結合,書法文化和陶瓷藝術的融合,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過程中,陶藝的發展呈現出兩個走向:一是陶藝的發展由實用技術向工藝技術的發展;二是書法藝術逐漸轉為裝飾藝術,兩者緊密結合,融為一體,賦予了陶器特有的東方藝術神韻。
(一)書法瓷款準確地記載制瓷歷史,反映不同時代的藝術水平
景德鎮是著名的“瓷都”,其制瓷歷史可上溯至漢代。據相關資料記載,新平的陶業始于漢朝。(景德鎮,唐代以前叫新平鎮,唐代到宋代,景德元年又叫昌南鎮),有很長的陶瓷生產歷史。陶瓷書法款識是一種極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陶瓷書法款識與普通的文字記錄不同,它是很有講究的陶器藝術的表達。款識主要有六種:第一種是紀年款,第二種是堂名款,第三種是名人款,第四種是吉語款,第五種是圖案款,第六種是寄語款。在此,我們舉出一個紀年款的例子,景德鎮在歷史上也被稱為“新平鎮”或“昌南鎮”,至宋朝,其陶瓷工藝日趨成熟,瓷器的生產規模和品質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提升。一種特殊瓷器在這個人杰地靈的地方營運二生,其青中帶白、白中帶藍,是昌南鎮瓷器的一大特點,根據《浮梁縣志》的記載“宋真宗遣官制瓷貢于京,即應官府之需命陶工書‘建年景德于器底”。這些被送到京城的瓷器,被真宗陛下賜給了官員,并在底部刻上了“景德鎮制”的字樣。宋朝皇帝御賜景德鎮改景德年號,景德元年(1004),昌南鎮改名“景德鎮”,這是一段以"青花瓷"書法瓷款為標志的歷史,也是景德鎮發展的新篇章。
(二)詩書畫印融于一器,濃化了陶瓷作品的書卷氣
伴隨時代的發展,一群陶瓷藝術家,潛心于釉上彩繪的研究,將中國畫韻味與陶瓷裝飾工藝特點相融合,展現出深厚的畫技和精湛的筆法。另有題款、印記等藝術形式,反映了作者的思想,也反映了作者的情感。以《珠山八友》中的田鶴仙為代表的《粉彩·紅梅寒香》為例,在八尺瓷盤上,畫著一根梅花,樹枝蜿蜒而上,枝繁葉茂,充滿了勃勃生機,筆墨既剛又柔。盤子上用黑色的墨汁寫著一首長詩,上面寫著:“已愛梅花更愛奇,冰霜為骨玉為肌,直天上神仙侶,不要人間俗子詩。”而且,這幅畫上,還用朱色做了一個記號,將詩、畫、印融為一體,再加上一首詩,將這幅畫的題材延伸開來,讓人浮想聯翩,讓人賞心悅目,也讓這幅畫變得更加美麗,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這幅畫在藝術上的造詣。這一群陶藝大師的作品,以詩詞、書法的韻律,生動、優雅,構成了一幅富于民族特色的陶瓷藝術品[2]。
二、書法文字在陶瓷雕刻中的設計內涵
(一)技藝之美
因為時間的流逝和歷史的沉淀,民族的技藝被賦予了一個民族獨特而又獨特的藝術氣質。由手工藝所呈現出的具有詩情畫意的藝術,既為陶器賦予了特有的文化內涵,又喚起了人們對文化的認識和喚醒,更是一種希望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發展的一種象征。縱觀陶瓷雕刻裝飾藝術的歷史,其藝術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雕刻藝術、青花藝術、紅彩藝術、金彩藝術和新彩藝術等。與傳統的繪畫裝飾相比,陶瓷雕刻裝飾的難度要大得多,它要求藝術家對每一種陶瓷材質的特點和裝飾流程有一個清晰的了解,這樣才能在雕刻過程中,對刀刃的角度和力量的掌控更加得心應手。在陶瓷坯體表面進行雕刻創作的時候,因為毛坯的厚度比較薄,所以如果運刀的力量太大,會直接造成毛坯的損壞,但是如果力量太小,就很難表現出字體筆畫轉折間的那種行云流水、氣勢韻度,所以,運刀的時候,需要與毛坯保持45~60度的斜角,來緩解刻刀對毛坯的沖擊。因為毛坯與平紙有很大的區別,所以在毛坯上刻字,增加了技術難度。畫師用的是一只手,握著刀柄,將整個身體的重量都集中在了握刀的那只手上,這個時候,畫師就把毛筆當成了刀,要有很好的雕刻技巧,也要有很好的寫字能力,這種技術被稱為陶瓷雕刻刻劃工藝,又分陽刻和陰刻,主要的技術就是“劃花、蓖花、半刀泥”。圖1所示的紫砂壺,就是一種以陰刻為主的藝術,將文字的點和線,刻在壺身上,與壺的表面,形成了一種和諧的裝飾性,用刻刀,一氣呵成,將文字的"形與意",融入到“飾與美”之中,達到了一種書法藝術與瓷器藝術的和諧,呈現出一種簡單、淡泊、含蓄、優雅的美感。
(二)設計之美
設計之美主要能夠從兩個層次進行分析。首先,從純粹的裝飾性的角度來說,就是將字跡和圖案結合在一起,根據形式美的規律,進行圖案的設計。其次,將各種紋飾形式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以不同的紋飾形式提高了紋飾的美感。把陶瓷裝飾工藝與書法藝術結合起來制作出來的作品,既有歷史美,又有文化美和形式美,更有材質美和色彩美。而以點、線、面為代表的現代創作方式,則更能表現出書法文化所蘊涵的包容精神。圖2是清道光刻的方井壺,采用陽刻的方式,將詩句刻在壺壁上,突出了紋路,運用了層次感、章法、筆法、韻律,讓大小、大小都保持了平衡。所以,在作品中,“物我合一”的多層次,是一種極高的文化和藝術水平的體現,在作品的空間布置上,呈現出一種虛實相生,錯落有致的設計美感,在縱橫交錯中,又兼顧了整體的平穩性,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又顯得沉穩,嚴謹,端莊,大氣[3]。
(三)字體之美
在陶瓷雕刻紋飾造型上,書法文字不僅是一種題材,企業具有一個獨立的形態特點。將書法符號運用到陶瓷上,既要表現出匠人科學的用刀態度,又要表現出剛勁有力的用刀技巧,以及有韻律的書寫,同時也要注重空間結構的布局,字體的疏密程度,以及字體的選取,這些都要與裝置的精神和品質保持一致。例如,宋朝的陶器一般都呈現出一種理性、雅致、平衡的美,在雕刻的書法中,大多選擇了小楷書的風格,這樣的字體布局平衡對稱,顯得清新典雅。而在大型器皿中,因為觀賞的需要,在畫面的裝飾上,經常可以看到大篆、行書等筆力雄渾的字體風格,瀟灑自在的字體,與器型的大氣渾然相協調。其次,字跡要與圖案相匹配,比如圖1中的晚清刻字東坡石碑、圖2中的清道光刻的方井壺國工筆畫,因字體工整,刻劃細致,所以在紋樣上多用小字、官體等,使紋樣整體有一種柔美的感覺。比如,用寫意的山水畫構成的裝飾性的屏風,風格豐富、灑脫、迅速。刻字一般采用沉穩、大氣、厚重。字體的美,將陶瓷雕花的美感完全體現出來,它的美在形式,美在意境,漢字的筆法和裝飾性的刀法在不同的工藝體系之間的轉換,就是工匠們對陶花的造型和繪畫的意境的一種表現,創造出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個性和藝術美感。
(四)文化的涵義
作為一門古老而又優雅的藝術,書法既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見證,也是人類社會各時期社會特點、生活方式和藝術風貌的真實寫照。在陶瓷雕刻裝飾中,書法是一種藝術和實用的有機結合,從彩陶刻劃,青瓷雕刻,長沙窯棕繪雕刻,磁州窯鐵繪雕刻,到明清混雜雕刻,我們可以看到,在陶藝發展的歷程中,一直都有書法和文字雕刻的影子[4,5]。其內容之豐富,折射出了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歷史脈絡與審美取向。書法和文字將人類理想的生存狀態以一種特殊的藝術形式表現在陶器上。陶雕和書法都是中國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征。每一個時代的陶器裝飾字體,都彰顯著它所處的時代特色。嘉靖的字體,端莊穩重,清康熙朝的書法,筆跡整齊,嚴謹而有條理;雍正時期的書法剛健秀美,排版整齊;而后乾隆,嘉慶,道光時期的書法大多采用了篆體,并與圖案的裝潢聯系在一起,形成了書法和繪畫的統一。這種以陶瓷為載體的書法裝飾藝術,不僅可以體現出時代的特征,還可以將傳統元素與陶瓷裝飾思想相結合,從而延伸出一種文化形態的鮮明特點與詩意美學。就像杭間《手藝的思想》一書中說的,“時代變遷了,人也變了,但是我們創造出來的文化與智慧,永遠不會被淘汰。”
三、陶藝書法研究新進展
隨著現代陶瓷工業的發展,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融合在了一起。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我們把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引進到瓷器的制造中來,我們把這些技術運用到了瓷器的制造上,我們把各種陶瓷的裝飾手法都用上了,陶瓷灌漿技術讓我們把手工雕刻和刻劃的花紋變成了可以批量制造的,而且,我們還把陶瓷的自動灌漿系統變成了一種可以量產的陶瓷制品,這就是我們為什么要這么做的原因[6]。陶瓷絲網花紙技術的創新,利用陶瓷分色技術,把數字、絲綢、塑料等應用的絲網印刷技術,引進到陶瓷絲網花紙的制作中,使得各種精美的陶瓷字畫作品,擺脫了手工的束縛,進入了大批量的制作,使得更多的優秀的陶瓷藝術作品,不再被擺在貨架上,而是走進了千家萬戶。最近幾年,絲網印刷的激光制版機的出現,改變了傳統的絲網"菲林"制版的弊端,在增加了陶瓷絲網花紙的產量的同時,絲網花紙的品質也有了明顯的提高。
四、結語
陶瓷雕刻的書法文字,在外在表現上對物品進行了裝飾和美化,而在它的精神內核中,則是將傳統手工技藝的文化形式凝結出來,反映出工匠們的設計智慧,陶瓷雕刻的傳統技藝自然地得到了保護和傳承。它是一種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覺醒和擴展,并被賦予了一種東方美學的范式,是一種對優秀傳統文化形式的認知和回歸。隨著雕刻技術在陶瓷裝飾中的運用越來越成熟,它的燒制技術也越來越穩定,將陶瓷雕刻的工藝和文化精華發揮得淋漓盡致,在當代陶瓷裝飾設計中,陶瓷雕刻展現出了一種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
參考文獻:
[1]趙集富.論陶瓷書法雕刻的歷史、形式比較及創作把握[J].陶瓷研究,2012(2).
[2]董林海.淺論陶瓷書法雕刻[J].景德鎮陶瓷,2009(2).
[3]洪勤浪.陶瓷雕刻技法與藝術價值探究[J].陶瓷研究,2019(3).
[4]孔國華.淺談陶瓷之刀筆書法綜合裝飾[J].陶瓷科學與藝術,2021(5).
[5]王文君.淺析陶瓷書法在粉彩裝飾中的運用[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2(2).
[6]高常清.書法與陶瓷裝飾[J].景德鎮陶瓷,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