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侗族鎖絲”是侗繡中具有鏈扣形式肌理特色的一項技藝,應用于侗族多態的民族裝飾及產品之中,其風格可細膩可粗獷,線跡可曲可直,鎖絲技法豐富多變,是侗族傳統審美指向的重要表征之一。基于民族審美意味的延伸和創新設計體現,侗族鎖絲代表性技法生成的符號傳遞出技藝造物的形態特色,其物質征象體現了侗族的民族美學意味。本研究以此為基點,對以皮工藝設計產品為載體的侗族鎖絲符號語言進行應用分析研究。首先,進行侗族鎖絲符號語言表現形式的研究,對其技法引發的民族美學意味進行解讀。其次,通過侗族鎖絲符號語言與皮工藝設計產品的關聯分析,對皮工藝設計產品中侗族鎖絲符號語言的應用形式進行探討。最后,進行侗族鎖絲符號語言在皮工藝設計產品中的設計分析。
【關鍵詞】侗族鎖絲;民族美學;符號語言;皮工藝
【中圖分類號】TS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3—196—03
侗族鎖絲在保留了傳統鎖絲技藝的同時,不斷融入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形成了一個具有民族文化的符號。其一,作為侗族的民族文化符號,侗族鎖絲是侗族民族文化符號、美學觀念意味等內涵的體現。其二,作為一項肌理特色技藝,侗族人民豐富了其技法成型形態。
侗族鎖絲符號語言的形以“變”為特征,為獲得更具動感的視覺效果,其形成的符號常游離與自然認知之外。侗族鎖絲符號語言對于形變的處理,是主觀認識既粗略又強烈的展現。當代藝術學理論認為,“形”是藝術加工創作的結果,對于自然界的具象形態進行解構和改造,是藝術家進行加工創作后的藝術真實,而并非是對具象形態的面貌復制。從這一理論出發,侗族鎖絲符號語言的創作手法與現代設計理念存在關聯,從而能引起情感的共鳴,具有歷時愈久反而彌新的視覺體驗。
一、侗族鎖絲符號語言表現形式
侗族鎖絲技藝的表現形式看似是單一的扣眼元素在重復的累積和規律的排列,但其在無形之中給予了文化符號在面積、層次、體量上的發揮,其裝飾感和趣味性是侗族鎖絲肌理特色技藝引發的民族審美意味。侗族鎖絲符號語言可以根據細膩或是粗狂的風格進行表現形式的改變,變化的直觀體現是線形的曲或直,或是作為紋樣輪廓的勾邊,亦或是作為紋樣的主體。直線分割顯得剛硬,弧線分割顯得柔和,作為邊緣裝飾可以為整體造型添色,若是單獨組合使用便顯得自由奔放,與其他圖形配合使用則顯層次豐富。
侗族鎖絲符號語言具有幾個特征:①具有文化信息的功能;②效率更直接,快捷;③獨特的民族文化具有再創造再發揮的空間。民族文化的傳承要走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侗族鎖絲符號語言所蘊含的民族美學意味是任何外來藝術無法替代的。然而傳承并不意味著拘泥,若是一味沉浸在傳統的漩渦中,在進行應用的時候不加選擇的“復制”和“粘貼”民族文化的表征形式,對于民族文化的傳承反而起到阻礙作用。侗族民族文化的有益傳承,關鍵是要在理解侗族民族文化的基礎上,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現當代的思維進行契合,用新視角新思維去理解和表現,而侗族鎖絲符號語言的應用,正是基于此種形式下的一種有益創新。
二、侗族鎖絲符號語言應用與皮工藝設計產品的關聯策略
(一)皮工藝設計產品可行性
皮工藝設計產品可分為全機制皮工藝設計產品、半機制皮工藝設計產品和全手制皮工藝設計產品三種,其中,全手制皮工藝設計產品中所蘊含的匠人精神最為濃郁,且產品制成形式富有韻味,更符合消費者對于個性化產品的需求,也更適合進行創新應用設計。
全手制皮工藝設計產品在手制過程含有專屬的縫制工藝和裝飾工藝,在與侗族鎖絲符號語言應用結合中,有以下幾點關聯:其一,在更換使用的針和線的材質之后,在皮革面料上進行繡或是縫的制作是可行的,還可通過密集的打斬,來達到緊密的縫制效果;其二,皮革面料可容納多種技藝加工對皮面進行裝飾,材料包容性強,可根據制作者主觀意愿對皮革材料在一定條件下進行任意裝飾。其三,不同種類的皮革材料質感肌理都具有唯一性,可以根據創新設計需求選擇想匹配的皮革材料,形成獨特的產品風格,并可與多種民族文化元素進行相互的融合,實現創新設計可能性。
(二)皮革材料多層特性
材料是產品的構成要素之一,同時也是產品意義傳達的重要一環,從符號關聯的角度來看,材料最重要的不是它的自然屬性,而是通過材料傳達的意象。侗族鎖絲符號語言使用的傳統載體材料為侗布,侗布屬于自然材質,樸實無華,卻賦予了侗族鎖絲符號語言特定的敏感細節,因此產生的情感聯系緊密。皮革材料也是自然材料中的一種,與侗布相比,其引發的多感官互動更為強烈。全手制皮工藝設計產品可使受眾在觸摸產品時隱約嗅到皮革材料的獨特氣味,從而形成多感知通道,有效提高受眾對于產品中符號信息的“感知性”,產生“自然交流”的情感體驗。皮革材料的獨特氣味,是動物自身帶有的氣味和在人工鞣制中加入的手工匠味二者的結和,使得受眾在聞到皮革的氣味時,與手工造物技藝相關聯,再通過視覺感知到的符號信息,通過聯想形成意象,進而對全手制皮工藝設計產品當中的侗族鎖絲符號的文化造物意味形成感知。
(三)侗族鎖絲符號語言可行性
在傳統的載體中,侗族鎖絲底布是侗族的土織布和亮布。新載體的出現后,侗族鎖絲符號語言的民族美學意味與新載體形成的產品美學進行了融合,以符號語言的形式來傳達民族的美學意味,展示出不同的美學形式,豐富了侗族鎖絲符號語言應用的發展模式,使藝術審美與工藝實用相協調,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現代大眾對于文化差異體驗的審美需求。
作為肌理特色造物技藝的侗族鎖絲,其肌理、色彩、紋樣、造型都遵循先祖慣制,這些外在的表現形式逐漸成為本民族相互認同的文化符號,對于傳統的尊崇,充滿了群體風格和神韻,體現該民族共同的民族情感。
在新載體中,侗族鎖絲以符號語言的形式傳達民族美學意味和民族情感,其形式超越了文字和普通語言的限制,在傳播過程中能夠被受眾直接感知,產生民族情感共鳴,給受眾帶來自然舒適的情感體驗,讓人產生積極的民族文化聯想,實現精神上的溝通交流。
將侗族鎖絲符號語言應用到皮工藝設計產品中,是對侗族抽象民族美學意味可視化設計的一種應用嘗試,與皮具產品的表征和文化內涵在一定層面上形成關聯。在皮具產品中有效地進行民族文化元素的附加,不僅豐富皮工藝設計產品的美學形式,還為皮工藝設計產品的文化內涵增添了新內容。
三、侗族鎖絲符號語言在皮工藝設計產品中的設計分析
(一)設計分析
在進行皮工藝設計產品中侗族鎖絲符號語言應用時,應使系列產品在形式特征和色彩上保持一致或近似,以產生持續的視覺刺激,給予受眾整體的感知。因此,產品的造型應與符號特征相呼應,組合關系應具有均衡性和趨合傾向,共同構成良好的視覺效果。不僅如此,系列產品還應具備同調性,即產品風格需保持一致。
(1)產品造型:侗族鎖絲符號以圓形、曲形為主,線條生動流暢,因此,產品可以與侗族符號造型特征相一致,以圓形、曲形作為主要造型。
(2)產品色彩:侗族鎖絲常用作輪廓勾邊,白色為其主要色彩,在皮工藝設計產品中進行侗族鎖絲符號語言的應用,侗族鎖絲符號語言用以白色,底色則采用靛藍色,與傳統的侗族鎖絲色彩搭配相一致。
(3)產品大小:產品的大小以中等為佳,即20CM~26CM范圍。
(4)產品功能:在滿足審美體驗的同時,具有一定的實用功能,可滿足日常生活需。
(5)產品材質:牛皮為主,在表達侗族龍紋符號時,與蜥蜴皮進行結合;在表達侗族鎖絲符號傳統材料與皮革材料的肌理對比時,與侗族亮布進行結合。
(二)設計方法
(1)“意義”共享:侗族鎖絲是肌理特色造物技藝,是純手工制作而成的一種獨特民族藝術形式,皮工藝設計產品從皮革材料的鞣制到皮具產品的制成也均為手工制成,二者的手工意味在以皮工藝設計產品為載體的形式中,實現“意義”共享。
(2)“意義”借用:利用造型、色彩或材料具有的肌理質感進行隱喻,側面烘托侗族鎖絲符號語言的特點。如侗族鎖絲龍紋符號,可選用具有鱗紋質感的皮革材料對“龍”這一形象進行隱喻。
(3)元素置換:在皮工藝設計產品的提手、縫線、裝飾等構成元素進行侗族鎖絲符號的置換,在保證功能和審美的前提下,達到設計意義的新詮釋。如侗族鎖絲龍紋符號,因其形式特點,可與皮工藝設計產品中的圓形提手環進行元素的置換,不僅實現功能性,還增添產品民族美學意味。
(三)設計創新
對侗族鎖絲進行符號設計,是盤活侗族文化造物技藝的一種有效方式。而在皮工藝設計產品中進行侗族鎖絲符號語言應用,其一,是對侗族民族美學意味的一種延伸和拓展。其二,是皮工藝設計產品美學與侗族鎖絲符號文化內涵上的集中體現和外延。其三,不僅包含了對皮工藝設計產品的造型美學設計,也體現了民族文化符號創新設計的融合理念。
皮革材料硬挺,較厚,在皮面刺繡時無法運用細的絲線和棉線,因此,皮面刺繡的效果圖案多簡潔、粗獷,這便與侗族鎖絲符號語言表現形式呈現的效果有相通之處。侗族鎖絲線跡規律,立體感強,針腳不似鋪線繡般細密,針距較寬,適合運用在皮革材料中。侗族鎖絲符號語言是民族美學意味的體現,在皮工藝設計產品中進行侗族鎖絲符號語言的應用,不僅豐富了皮革材料自身的觸覺和視覺形式,還在結合運用中協調了民族文化元素與現代個性化審美的沖突,以一種新的方式滿足受眾對于產品多元化的需求,拓展了皮工藝設計產品的設計空間,提升皮工藝設計產品的文化附加價值,使侗族鎖絲符號語言得到多樣化的發展。
在皮工藝設計產品中進行侗繡鎖絲符號語言的應用,為皮工藝產品的裝飾工藝增添了新的設計手法,同時融合民族文化元素,在倡導“中國風”和“文化自信”的時代潮流中,符合當下的審美特征,體現了民族文化符號語言與新載體融合的創意可能,并可由此及彼,深入發掘研究不同民族文化符號語言的潛在融合性,實現對民族美學意味的創新發展。在彰顯皮工藝設計產品獨特韻味的同時,其形成的產品文化內涵具有一個重要的特性:激發消費者的審美想象,從而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皮工藝設計產品中承載著的手工技藝和匠人精神,是產品美學價值的提升,也是產品時尚價值的體現,而侗族鎖絲符號語言設計的融入,是產品文化價值的拔高。對于手工藝人來說,產品是文化的載體,而在產品設計中所體現的設計思想是本源。在皮工藝設計產品中進行侗族鎖絲符號語言應用,吸收了民族文化符號的精華,為皮工藝設計產品加入了更深層次的內涵。以現代發展的眼光來看,皮工藝設計產品中進行侗族鎖絲符號語言應用是對產品的藝術調整,而民族文化符號的融入,使產品不僅更好的適應新背景下的審美需求,還同時滿足受眾對于精神文明更高層次的需求。
皮工藝設計產品中侗鎖絲符號語言的應用,不僅要突出結合應用的文化內涵,還需要突出新的使用價值。客觀來說,在皮工藝設計產品中應用侗族鎖絲符號語言,是將優秀傳統文化元素極其獨特的民族美學意味應用到皮具產品中,可以有效的提升皮工藝設計產品的文化價值,進而加深消費者對于皮具產品更全面的美學感受,從而達到文化傳承的目標。因此,新形勢下的侗族鎖絲符號語言必須從傳統技藝中汲取有效的內容,并根據新的設計思維的進行符號的設計,將“傳統性”表現得恰到好處,實現“傳統”與“時代”齊頭并進的同心力。兼顧傳統技藝與時代更迭的雙重因子,確保“傳統”與“時代”的緊密結合,使得侗族文化呈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并使其產品在多元市場中獲得一定的市場空間。
文化符號承載的是特定歷史語境和特有文化語境共同構成的民族文化表征和精神世界,它具有民族識別、文化體現、精神傳播等多重功能。通過研究,筆者認為,將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符號設計,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思路的新探討。現代社會是一個視覺化的社會,受眾對于“看”的欲望愈加強烈,在這樣的趨勢下,具象的事物更具象,抽象的事物向具象改變,這是人類文明的必然選擇。
總的來說,侗族鎖絲符號語言利大于弊,且經由新的設計思維進行創新的文創產品,其形式和審美皆符合現代審美需求,因此,皮工藝設計產品中侗族鎖絲符號語言應用是可行的。
參考文獻:
[1]康凱.侗族刺繡的紋樣類型與美學特征[J].大舞臺,2014(7).
[2]項錫黔.侗族服飾紋樣的藝術人類學解讀[J].貴州民族研究,2013(6).
[3]董斌,劉存.手工藝皮具產品的創新設計與開發研究[J].包裝工程, 2017(4).
[4]任毓婧.手工皮具技藝在現代設計中的運用[J].中國皮革,2021(3).
[5]莊慧敏,王群山.貴州苗族鎖繡工藝及應用探究[J].絲綢,2018(2).
[6]王彥.侗族織繡[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7]楊傲云.針繡之藝:傳統刺繡與現代藝術設計[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17.
[8]王劉娟.符號學視角下侗族服飾紋樣的應用研究[D].桂林:廣西師范大學,2017.
[9]劉和海.符號學視角下的“圖像語言”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7.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2年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侗族鎖絲符號語言在皮工藝設計中應用探索》(項目編號:2022KY1841)階段性成果;廣西演藝職業學院2021年度科研課題《侗族鎖絲符號語言在皮工藝設計中應用探索》(課題編號:Y2021KP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桂青,女,壯族,廣西南寧人,藝術設計碩士,廣西演藝職業學院藝術工程學院,研究方向為文化創意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