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文化多樣性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為當今社會的重要課題。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的瑰寶。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變遷,文物保護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诖?,本文簡單討論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價值和問題,深入探討強化措施,以供參考。
【關鍵詞】文化遺產;數字化技術;保護教育
【中圖分類號】K8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3—226—03
引言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是責無旁貸的任務,也是對歷史和文化的尊重與表達。只有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護好每一件文物,傳承好每一份文化遺產,真正攜起手來,共同建設一個注重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傳承的美好世界。
一、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價值分析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有以下幾個優勢:第一,保護文化遺產。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可以更好地保護人類的文化遺產。文物和文化遺產是人類歷史、文化和身份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保護和傳承這些遺產,可以更好地保留人類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第二,促進文化多樣性。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的豐富多樣性的體現。通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可以促進各地區、各國家之間的文化交流和相互理解,推動文化多樣性的發展。第三,促進經濟發展。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也可以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驅動力。文化遺產旅游、文物商品銷售等活動可以為當地經濟帶來收入和就業機會,促進旅游業和相關產業的發展。第四,塑造城市形象。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可以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擁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背景的城市往往更具魅力,可以吸引游客、投資和人才流動??偠灾訌娢奈锉Wo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可以在保護文化遺產的同時促進經濟發展、促進文化多樣性和塑造城市形象,對于個體、社會和國家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現存問題
(一)文物保護技術和設備滯后
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面臨著文物保護技術和設備滯后的問題。首先,文物保護技術的滯后。許多文物具有獨特的質地、結構和材料,需要特殊的保護方法和技術。然而,當前的文物保護技術往往滯后于文物的保護需求。例如,在文物修復方面,復雜的文物結構和細小的損傷修復對技術要求很高,但現有的修復技術仍存在局限性,無法完全恢復文物的原貌。其次,文物保護設備的滯后。文物保護需要使用各種設備,如環境監測設備、防火防盜設備、文物運輸設備等。然而,許多機構和遺址的設備設施落后,無法滿足對文物保護的實際需求。缺乏先進的環境監測設備可能導致文物遭受破壞,而沒有適當的防火防盜設備可能使文物喪失或遭受損失。此外,文物保護技術和設備的滯后也與專業人才的缺乏有關。對于使用和維護文物保護技術和設備,需要具備相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才。然而,當前的培訓機制和人才儲備還不夠完善,導致專業人才的供給不足。這使得文物保護機構難以跟上文物保護技術和設備的更新與應用。
(二)缺乏文物保護教育的普及
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面臨著缺乏文物保護教育普及的問題。首先,公眾對文物保護的意識和重視程度不高。很多人對文物保護的重要性和意義缺乏深刻地認識,對文物的價值和保護需求缺乏了解。缺乏基本的文物保護常識和意識,導致公眾無法正確對待和保護文物,甚至出現破壞、盜竊或濫用文物的情況。其次,缺乏廣泛的文物保護參與機制。文物保護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合作,而目前缺乏廣泛的社會參與機制。公眾和社區的參與對于文物保護的成功至關重要,但缺乏相應的教育和參與機會,限制了公眾積極參與文物保護的能力和意愿。此外,教育和宣傳不足也是缺乏文物保護教育普及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教育體系中,文物保護知識往往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和滲透。學校教育缺乏文物保護教育的課程設置,使學生對文物保護的認識和理解有限。同時,在社會宣傳中,文物保護的宣傳力度和廣度不足,使公眾對文物保護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認識。
三、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強化策略
(一)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教育和宣傳
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一環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教育和宣傳。通過教育和宣傳,可以增強公眾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重視,提高保護傳承工作的參與度和意識,以下是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教育和宣傳的措施。第一,多樣化教育形式。除了傳統的課堂教育,通過參觀考古遺址、文物博物館,組織實地考察、志愿者活動、文化交流等形式,增加學生和公眾對文化遺產的體驗和參與,激發其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興趣和熱情。第二,提升公眾意識。通過媒體、廣告、社交媒體等渠道,開展宣傳活動,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知和理解。加強對文化遺產的普及宣傳,強調其重要性和意義,引導公眾對文化遺產保持尊重和保護。第三,編制和發行普及讀物與教材。編寫易懂且富有趣味的讀物和教材,向廣大群眾普及文化遺產保護的知識和技巧,提供實用的保護傳承指南。將這些讀物和教材推廣到學校、社區和圖書館等公共場所,讓更多人受益[1]。
(二)應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
應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在文化遺產保護中具有顯著的作用。首先,三維掃描技術可以以高精度、無損的方式對文物進行全面記錄。傳統的文物記錄方法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工勞動和時間,且結果可能存在主觀性和不完整性。而三維掃描技術通過快速捕捉文物的形態和細節,可以建立起真實而精確的數字模型,為文物的保護、修復和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其次,數字化技術在文物虛擬展示和互動體驗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通過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技術,觀眾可以身臨其境地參觀文化遺產,并與文物進行互動。這種數字化的展示方式突破了傳統展覽的時空限制,使觀眾能夠更深入地了解文物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和藝術特點。同時,互動體驗的設計也增加了觀眾的參與感和興趣,激發觀眾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興趣。除了文物保護利用的角度,數字化技術還為文化遺產的研究和傳播提供了便利。通過數字化技術,文化遺產機構可以構建起龐大的數字文庫,將珍貴的文獻、資料和影像資源進行數字化保存和共享。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遠程訪問和數字分析,更方便地開展文化遺產的相關研究和探索。同時,數字化技術也為文化遺產的推廣和傳播提供了新的途徑和手段,例如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和虛擬展覽,讓更多人了解和參與到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來。綜上所述,應用先進的數字化技術在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提供了全面、準確的文物記錄和保護手段,為文化遺產的虛擬展示和互動體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同時也促進了文物的修復、研究和傳播。因此,應該進一步推廣和應用這些技術,將其融入到文物保護和文化傳承當中[2]。
(三)鼓勵社會力量的捐贈和贊助
鼓勵社會力量的捐贈和贊助是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措施之一。社會力量的參與不僅可以豐富文化遺產保護的資源和手段,也能夠凝聚社會共識,推動文化遺產事業的可持續發展。首先,社會力量的捐贈和贊助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了重要的經濟支持。文物的修復、保護設施的建設以及文化活動的舉辦等都需要大量的經費。單一的財政資金無法滿足所有文化遺產的需求,此時社會力量的捐贈和贊助就顯得尤為重要。通過鼓勵企業、個人和非營利組織等社會力量的捐贈和贊助,擴大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來源,提高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財力支持。其次,社會力量的捐贈和贊助能夠豐富文化遺產保護的資源和手段。社會力量具有豐富的資源和多樣化的專長,可以為文化遺產保護提供不同領域的專業技術、設備以及相關的服務。企業可以提供資金、物資和技術支持,專業機構可以提供專業知識和人才培養,媒體可以提供宣傳渠道和廣泛的影響力。通過與社會力量的合作,文化遺產保護可以得到更廣泛的參與和支持,從而提高保護和傳承的效果。再次,社會力量的參與可以凝聚社會共識,形成廣泛的社會參與。文化遺產是整個社會的共同財富,保護和傳承需要得到公眾的關注和參與。通過鼓勵社會力量的捐贈和贊助,可以將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和責任擴展到更多的企業和個人。社會力量的參與不僅可以提高公眾對文化遺產保護的認識和重視,同時也能夠凝聚社會共識,形成保護文化遺產的廣泛合力。最后,社會力量的捐贈和贊助可以推動文化遺產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文化遺產是一項長期的事業,需要持續投入和支持。通過鼓勵社會力量的捐贈和贊助,可以實現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可持續發展。社會力量的參與不僅可以提供經濟支持,也能夠促進文化遺產的創新和發展,推動文化遺產的利用和傳承與時俱進[3]。
(四)開展文物交流展覽
文物交流展覽是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式,通過展覽文物,可以促進文物的保護利用,加強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首先,文物交流展覽可以給觀眾提供一個獨特的機會,了解和欣賞各種珍貴的文物。展覽場館可以集中展示多種文物,包括傳統藝術品、歷史文物、古代器物等等。觀眾可以通過展覽展示的文物,了解到更多關于這些文物的歷史、文化和藝術背景,從而加深對文化遺產的認識和理解。其次,文物交流展覽有助于增進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了解。通過展覽,各國可以將自己國家的文物借給他國展出,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展覽不僅可以讓其他國家的觀眾近距離感受到不同文化的魅力,也可以促進文化遺產學術界之間的合作與交流,豐富和拓寬了文化遺產保護的視野。最后,為了確保文物交流展覽的順利進行,需要加強國內文物保護體系的建設。加強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制定和執行,完善文物的鑒定、保管、修復和保護等方面的機構和制度建設,提高專業人才培養和管理水平。同時,要加強國際的合作交流,在文物交流展覽中建立起相互信任和友好互助的關系,確保文物的安全和保護。綜上所述,開展文物交流展覽是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展覽,可以增進公眾對文物的認識和理解,促進國際文化交流與合作,推動文物保護和利用的發展。為了確保展覽的順利進行,還需要加強國內文物保護體系的建設和國際的合作與交流[4]。
(五)培養更多人才投身文化遺產保護
培養更多人才投身文化遺產保護是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加強高等教育的文物保護專業培養是培養人才的基礎。高校應當設立專業化、系統化的文物保護專業,拓寬招生渠道,吸引更多有志于文物保護的學生。該專業課程應覆蓋文物保護理論、技術、管理等方面的知識,培養學生具備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同時,加強經典著作的翻譯和編纂工作,提供豐富的教材與研究資源,為學生深入學習和了解文物保護提供支持。其次,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也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環節。高校應當與博物館、考古研究機構、文物保護機構等緊密合作,提供學生實踐學習的機會和場所。學生可以通過參與考古發掘、文物保護修復、展覽策劃等實踐項目,深入了解文物保護的實際工作,并提升實踐能力和技術水平。同時,高校還可以開展實踐研究課題,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并與相關單位合作,使研究成果能夠更好地應用于文物保護實踐。此外,加強行業內部的培訓與交流也是重要的人才培養方式。各級文物保護機構和專業協會應當組織舉辦專業培訓班、研討會和學術交流活動,提供持續學習的機會。這些活動可以邀請國內外的專家學者分享經驗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時還可以組織各地區的文物保護工作者互相交流,分享實踐經驗。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專業水平和技能素養,適應文物保護領域的需求和發展。綜上所述,培養更多人才投身文化遺產保護是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重要措施之一。通過加強高等教育的文物保護專業培養、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強行業內部的培訓與交流等方式,可以培養更多具備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文物保護人才[5]。
四、結語
通過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記憶和文化財富。然而,文物保護是永恒的課題,需要相關人士不懈努力和持續關注。在未來,應繼續致力于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方面的努力,以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參考文獻:
[1]魏海濤.古建筑文物保護工程施工管理的優化策略[J].中國建筑金屬結構,2023(6).
[2]李碩,鞏乃政.裸眼3D技術下美學教育融入文物保護的研究[J].絲網印刷,2023(11).
[3]馮耀華,馮世炳.云浮一批紅色景點入選全國和省文物保護單位[J].源流,2023(6).
[4]趙姝.內控視角下文物保護項目資金管理探討[J].財會學習,2023(16).
[5]嵇珊珊.青島市城陽區建筑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工作探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3(5).
作者簡介: 崔伊剛(1971—),男,漢族,內蒙古鄂爾多斯人,大專,鄂爾多斯市博物院,館員,研究方向為藏品保管與文物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