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時代,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的指導下,中國愈發注重生態文明建設,并將其作為關乎民族未來發展的大計。美麗中國提出后,生態文明思想越來越深刻地融入各個領域。林業建設作為以林木資源為基礎的經濟建設活動,其本身具有生態防護性和可持續性的內在要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王軍梅、劉亨華和石仲原著,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以生態保護為主體的林業建設研究》,是一部立足于生態文明視野對林業建設進行系統探究的專著,全書共有十個章節。第一章至第三章主要對中國林業發展歷程及政策變化進行了梳理,強調森林資源的多方面價值。第四章和第五章對中國林業生態建設現狀進行總結,指出存在的問題,并對林業生態建設涉及的理論進行了介紹。第六章至第十章為實踐指導部分,在詳細列出林業生態工程管理規劃和實施要點的基礎上,就不同類型林業生態工程的建設程序、建設內容、工程手段、管理措施和典型模式等進行了介紹。該書回答了在生態保護要求下如何進行林業建設的疑問,揭示了林業工程建設與生態文明的關系,為中國林業建設的生態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系統分析和反思生態危機出現的根源,對人、社會、自然三者關系進行充分思考后指出:人具有自然屬性,通過生產活動與自然界進行物質交換從而推動社會發展;但自然界給予的物質是有限度的,人類生產活動超過了這個限度便會打破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理念與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一脈相承,它是黨和政府在認識到自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后所提出的一種改善生態環境和恢復人地關系的社會意識,提出在營造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基礎上進行實踐活動,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平衡。受經濟建設、全球氣候變化等影響,中國森林資源和生態環境遭到了破壞,自然生態系統面臨著是否能可持續發展的挑戰。為此,基于馬克思主義生態觀審視林業建設與生態文明的關系,明確林業建設的生態可持續發展路徑,將有助于引導現代林業建設發揮出推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價值。
結合書中觀點,可以總結出林業建設與生態文明的關系表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生態文明是林業建設的根本實踐原則,也是林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林業工程建設承擔著林木資源管理和應用的重要職責,而林木資源又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物質條件。因此,林業建設質量既關系到社會發展的進程,也直接關系著人民群眾未來的生活質量。在馬克思主義生態觀下,建設生態文明就是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而林業工程建設作為影響人民群眾利益的實踐活動,只有遵循生態文明理念,才能維護好群眾利益,才能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利益平衡。另外,為了促進林木資源的可持續發展,以生態文明為意識引領進行林業建設具有必要性。通過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加大環境保護力度,保障林木相關產業健康發展,如土地治理可以優化林木占地格局,改善林木種植環境,促進林產品的品質升級,保障林產品的穩定供應。
第二,林業建設推動生態文明建設。書中提到林業工程具有多方面的生態價值: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充足的森林資源可以有效吸收區域內的溫室氣體,改善區域氣候問題,如城市中的林業生態工程可以將林木資源轉化為城市儲碳器,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在荒漠化問題上,天然林保護修復、水源涵養林營造工程、天然森林草地保護工程等林業生態工程可以有效增強防沙力度,減輕水土流失;在能源利用問題上,森林作為一種可再生能源,推動林業工程的可持續性將有助于降低經濟社會發展對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資源的依賴程度,促進能源使用結構更加科學化,也能促進低碳經濟的推廣;在生物多樣性問題上,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會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營造更多不同類型的生態防護林,為物種提供適宜的棲息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
總而言之,現代林業建設目標不僅是高效的林業、節約的林業和法治的林業,而且是生態友好型的林業。正如書中提到的,生態保護是現代林業建設的根本原則之一,以生態保護為主體的林業建設工作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舉措。
(張玉 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