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家庭對精神生活品質有了更高的要求,旅游業逐漸成為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中國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森林及其景觀資源的美觀性和娛樂性促進了森林旅游業的發展,大批高質量的森林旅游景區應運而生。但同時應該認識到,森林旅游景區的環境承載力有限,旅游的發展如果超過了森林環境的承載力,將會對景區的森林資源與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森林旅游景區管理者要考慮旅游景區的環境承載力,對旅游景區內的游客進行科學管理,促進森林旅游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由王軍軍主編、中國林業出版社出版的《森林旅游景區服務與管理》一書,是校企合作開發的系列教材之一。全書共分為7個模塊,注重訓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職業素養。開篇首先介紹森林旅游景區的相關概念及發展趨勢,讓學生對森林旅游景區概念有系統的了解;接著深入探討森林旅游景區開展人力資源管理、策劃營銷方案、游客不文明行為管理、景區安全管理的方法與路徑;最后提出控制森林旅游景區環境承載量、加強信息化建設的方法,分析旅游景區數字化信息建設相關案例,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實效性。
森林旅游環境承載力是指在旅游過程中,游客的旅游活動沒有對自然環境、物質環境和社會生活等造成破壞,不會對現代人類及未來人口生存產生影響,而且游客滿意度調查沒有出現不可接受的下降時,森林旅游景區所能容納與承受的最大游客人數。旅游景區的環境承載力具有系統性和復雜性,即計算旅游景區的環境承載力,要考慮旅游景區的綜合因素,包括森林旅游景區周邊的住宿條件承載能力、旅游物資的供應能力、森林旅游景點的游客承載能力,以及周邊配套公共基礎設施的供應能力等。森林旅游景區環境承載力的控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遵循兩條路徑。
第一,管理者要設置科學、系統的環境承載力考量標準。森林旅游環境承載力受諸多因素影響,管理者在設置考量標準時應全面考慮。首先,應計算森林旅游景區游覽路線的游客承載量,包括全部路線及熱門路線單日游客容納量,并合理規劃旅游線路內公共配套設施的供應量;其次,應該考慮森林旅游景區周邊環境的住宿承載量,重點考察旅游線路周邊酒店住宿的接待容量及各住宿等級容量;最后,計算森林旅游景區自然環境的污染物承載能力,著重考量旅游垃圾處理能力和水體納污承載力,前者主要是指景區內部垃圾填埋和回收的能力,后者主要是指自然水體的自凈能力及景區內的污水處理能力。管理者要綜合考量這些因素,科學確定森林旅游景區的環境承載力。
第二,管理者要完善森林旅游景區管理的相關措施。首先,應與地方政府合作,加強和完善森林旅游景區周邊的配套設施建設,包括交通條件、住宿條件等,從而提升森林旅游景區的環境承載力;其次,可在科學合理的范圍內利用景區豐富的森林資源,開發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增加新的旅游熱門景點,分散主要景區的游客人數,提升森林旅游景區的整體環境承載力;最后,要增強景區內游客的森林資源環境保護意識。政府和森林旅游管理者要做好環保意識宣傳,在景區內利用媒體工作站播放有關森林環境保護的音頻或視頻,在景區入口或者游客聚集處設置環境保護標語,使景區游客時刻接受生態環境教育,提升森林資源保護意識,自覺主動參與森林旅游景區環境保護。同時,景區管理者應及時制止游客的環境破壞行為,從根源上杜絕不文明旅游行為對景區環境造成的影響。
除了上述措施,地方文化和旅游管理部門及森林旅游景區的管理人員應在保護景區環境的基礎上,著重考慮森林資源的自我恢復能力。管理者需要對景區內的森林資源進行科學分析評估,合理適度開發景區內的森林資源,使其能夠長久地發揮經濟價值與生態價值,進而不斷提升森林旅游景區的環境承載力。
(王銘杰 袁浩文 海南大學旅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