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新
(沈陽工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沈陽 110870)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政治思想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要求高校專業課教師不只做傳授書本知識的教書匠,也要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圍繞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課程思政建設成為高校教學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如何把教書和育人結合起來,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同頻共振,也成為外語教學亟待解決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為外語類課程思政指明了方向。外語課程內容涉及外國文化思想和意識形態,外語教育的專業性體現在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掌握對象國的社會歷史文化知識,但不能因為其專業性而忘記了“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個初心和使命。傳統外語教學依托的課程內容主要是理解英美國家社會文化的“單向接受”,外語教學需要打造新的理解世界、傳播中國的外語能力,應從“單向接受”向分析比較中外文化的“雙向交流”轉變,將以往對外國文學文化的批判吸收,轉變為既要傳播世界信息,也要講好中國故事。因此,培養學生國際傳播能力,同時兼顧人文素養與科學素養、敬業精神與創新精神培養,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社會責任感,是外語類課程思政的目標和方向。
外語類課程的思政教育可根據不同課程類型,圍繞國際傳播能力培養這一主題,融入思政元素,使德育與智育相統一,推動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語言綜合訓練課程應加強外語運用能力培養,為學生理解世界和傳播中國打下堅實的基礎。可通過課文分析、單元項目等方式,依托課程的學習語料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綜合訓練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引導學生在分析中自主運用科學價值觀形成個人判斷。其中,語料選擇可圍繞如下核心題材:服務國家和社會的價值取向;誠信敬業的學習生活準則;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的方法與提升路徑;合作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個性化發展與思辨能力訓練等。
對于文化、文學、翻譯等課程,開展中外文化比較研究,可以通過中西文化對比的案例式教學或采用專題研討的方法,將中西文化差異對比研究的相關成果融入課程。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認同、肯定、喜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而產生文化自豪感。
語言學、詞匯學、修辭學等語言學類課程要培養學生思辨能力,即靈活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語言學理論和話題語料形成科學判斷的能力。課程可通過四種方式融入思政教育:在知識點中挖掘思政元素;跨文化對比中的思辨性解讀;在講解中融入價值引導;思政元素賦能語言學習。
專創融合課程學習和指導中,教師可通過案例分析、項目模擬實訓等方式,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特點,參考經典案例的榜樣示范效應,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創業意識,塑造道德品質。
通過跨文化交際、新聞寫作、新媒體寫作等實踐環節,培養學生的國際傳播能力,訓練學生拓展國際視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跨文化交際意識;商務英語等應用類實踐課程,要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能力。以課程為平臺,注重促進課堂內外聯動,將課程教學與專業實踐、社會實踐相結合,提升課程思政教育的引領力,形成課程整體育人的聯動效應。
下面以沈陽工業大學英語詞匯學概論課程為例,介紹外語類課程思政育人及國際傳播能力培養的方法和途徑。
英語詞匯學概論課程是沈陽工業大學英語專業開設的專業課,經歷了傳統教學(1996—2007)—多媒體輔助教學(2008—2017)—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2017—2020),目前在中國大學慕課平臺進行混合式教學改革,2020 年被認定為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從2020 年開始進行課程思政融入研究與實踐。通過線上、線下、虛擬三大課堂實現“知識獲取-實踐應用-創新探究-國際交流”的“四位一體”能力培養,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國際傳播能力培養的“三融入”。
教師教學時需要準備兩套目標:一套是師生共用教學目標,即學生的語言目標和交際目標;另一套是教師專用教學目標,即思政育人目標。沈陽工業大學為多科性研究應用型大學,是遼寧省國內一流大學重點建設高校,沈陽工業大學英語專業以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教單科、育全人”,英語詞匯學概論課程把全人教育和國際傳播能力培養的思想貫穿于課程始終。基于此,本課程的課程思政目標為通過與國際傳播的交叉融合及與社會實務的緊密結合,以問題或社會需求為導向設計課程思政元素,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實現學生思維、素質和能力的全面提升;通過與創新創業元素相融合,著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文化對比、實踐項目,使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運用知識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獨立提出見解的能力;具備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業務素質、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
將思政育人和國際傳播能力培養從“線上課堂”拓展至“線下課堂”和“虛擬課堂”?!熬€上課堂”設置討論話題,引發思考;“線下課堂”靈活運用語料培養正確價值觀和國際傳播能力;“虛擬課堂”指導學生自建微信公眾號開展跨文化研究和英漢互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區域文化,培養愛國情懷,并根據實踐項目成果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
專創融合、文化貫通,多維互動實現課程文化價值。以文化自信為指導,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課程,揭示外語課程中獨有的文化價值。
資源融合、學科互通,跨界整合培養創新能力。通過項目式研究促使學生主動兼容、學習和吸收其他相關專業的知識或技能,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在跨界、融通、整合和合作中培養創新能力。
布置課外閱讀(“讀思辯”)、訪談(“訪思辯”)、調研(“研思辯”)任務,開展詞匯研究或項目調查。
1 思政元素名稱
1)文化自信、文化互通;
2)跨文化交際中詞匯準確表達的意義。
2 思政元素所擬融入的課程內容
1)詞匯的文化內涵:英語10 詞微小說競賽;《論語》的詞匯英譯小練習。通過對比分析英漢詩歌、成語、方言、名言中的修辭手法及修辭背后的文化內涵,理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樹立文化互通意識,培養文化自信。
2)“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工作坊:通過學習英語詞匯的變化及使用規則,培養結合語境選用詞匯的意識和能力,理解正確使用英語詞匯對于在國際舞臺上準確、得體地發出中國聲音的重要意義。
3 融入方式
步驟1:討論詞匯的文化內涵。布置課堂任務來“聚焦問題”:“atomic(原子的)”對于不同的人(研究核能工業用途的科學家、日本廣島居民、核物理學學生)有什么不同內涵意義(圖1)?
圖1 英語詞匯學概論課程在中國大學慕課的課堂任務
步驟2:學習視頻并研討,英漢詞語表達的異同及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學習方法:互動參與法、協作研討法)。
步驟3:文化自信、文化互通,進行英語10 詞微小說競賽、《論語》的英譯小練習(圖2)。
圖2 英語詞匯學概論課程在中國大學慕課的教學活動
步驟4:“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如抗疫中國。搜集、總結與疫情、醫療、健康相關的英語表達,體會詞匯的上下義關系和語義場理論(圖3)。
圖3 學生課堂匯報PPT
1 思政元素名稱
1)研討正確人生觀、工作觀。
2)創新精神培養:英語詞匯的跨學科研究。
3)文化傳播能力培養:英語詞匯的跨文化研究。
2 思政元素所擬融入的課程內容
1)同義關系和反義關系:職場中的正能量詞匯與負能量詞匯對比分析。
2)語言的變異與詞的選擇:工程類或其他領域英語詞匯特點及應用。
3)“用英語講中國故事”工作坊:學生自建微信公眾號,開展詞匯跨文化研究和英漢詞匯互譯,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和區域文化,培養愛國情懷。
3 融入方式
步驟1:布置小論文“職場中的正能量與負能量詞匯”,使學生掌握語義關系中的同義和反義的同時,樹立正確的工作態度(圖4)。
圖4 學生論文作業樣本截圖
步驟2:創新精神培養。布置課后“研思辨”研究性學習作業。查找資料,制作微視頻介紹“工程類或其他領域英語詞匯特點及應用”(圖5)。探索不同領域英語詞匯的表達意義及特點,樹立嚴謹求實的學術意識。
圖5 學生項目作業樣本截圖
步驟3:文化傳播能力培養。學生自建微信公眾號(圖6),開展詞匯跨文化研究和英漢詞匯互譯,并根據本課程實踐項目成果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
圖6 學生自建微信公眾號截圖
本文介紹了英語詞匯學概論課程多維融合實現外語課程思政育人的方法和途徑。在新媒體和新技術成為主要傳播形式的當下,語言在傳播中的重要性愈加突出。外語類課程的思政育人應該以建設“新外語”為思路,突出國際傳播能力培養,通過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外語課程改革,培養國家和社會發展亟需的人才,讓更多的外語人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外語類課程的思政育人總結方法如下。
將國際傳播能力培養這一主題與課程知識點融合,在課程和活動中加強對外語運用能力的綜合提升;通過主題訓練培養學生“理解世界、傳播中國”的能力,在對外交流時能用較為地道的外語講好中國故事、闡釋中國特色和中國立場。
打破傳統課堂內外學習各有偏重、界限分明的固化模式,將創新創業實踐活動納入課程教學,為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學習空間;通過項目式研究和學科競賽促使學生主動兼容、學習和吸收其他相關專業的知識或技能,在跨界、融通、整合、合作中培養國際傳播能力。
實現主課堂與拓展課堂有機結合,以“講好中國故事”能力培養為重點,通過課堂內外教育教學的融通,提升學生的人文與科學素養及中外溝通和傳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