茍明慧 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第三實驗小學

在新課程背景下,各地小學開始推行校本課程的開發,并建構起以“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以“評價及改進”為理念、以“學習能力與服務能力”為重點的校本課程評價體系。以這一體系為主導,能夠讓小學階段的校本課程評價回歸育人本位,基于學生的能力及個性進行頂層設計,推動學生實現個性化的發展,同時保證整個評價更加具有科學性、發展性、系統性特征,切實推進我國中小學校本課程的發展,提升學生的學習實效。基于此點,本文對核心素養導向下的語文校本課程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
自新課改推行以來,核心素養的培養成為學校教育教學最重要的關注點,教師也采取了各種方法來達到這一教育目標,以提高教育教學對核心素養的適應度。在這種背景下,逐漸產生了彰顯地域特色、融合各項社會主題的課程,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校本課程。同時,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基于校本課程建構系統的、全新的評價體系,注重學生能力及品格的協調發展,切實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及社會服務能力,推動其獲得更加深遠的發展。
語文校本課程評價體系并不是簡單地對學生、教師及課程做出價值判斷,更強調校本課程的有效性。所以在建構評價體系時,應以核心素養為導向,兼顧學生的課程學習及現實社會發展需求,增強學生的自我效能感,讓學生有更強的學習動力,促進其人格及個性的綜合發展。
關于語文校本課程評價體系的建構,主要從四個方面著手,分別為目標、內容、方法、原則。
評價目標主要是改進語文課程教學的質量,推動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所以,校本課程的開發應緊扣評價目標去實踐,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校本課程及教學活動的開展一定要堅持以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協作能力、終身學習及服務社會能力為目標,實現對學生的有效教學。以此為基準點,校本課程的評價要體現創造性,不能單獨針對某一個課程內容來展開評價,而要從橫向及縱向出發,從多個不同的角度著手來判斷學生的學習狀態,感知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既涵蓋語文基礎知識,又涵蓋學習語文的相關技能及方法領悟。
比如,在學完《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之后,教師所展開的校本課程需要為學生引入與動植物相關的繪本內容。以此為基準點,讓學生展開閱讀,豐富學習內容,教師在確定評價目標的時候,也應該從多維度著手。一方面,要緊扣語文學科的特色,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創新精神、觀察和實踐探究意識等,提高學生綜合學習能力,讓校本課程與語文學科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因此,教師設計的評價目標就要體現“學生是否在繪本閱讀中進行了多元化的語言交流及表達、是否根據描繪內容完整地敘述了觀察視角、是否具備創新及探究的意識與能力”,保證讓校本課程的評價目標契合語文學科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緊扣核心素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緊扣校本課程的特色,注意培養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創造力、獨立性及學習能力等核心素養,保證課程的學習能夠與學生的個人生活、社會生活相結合。因此,以此為基準點的評價目標就要體現“學生是否在課程學習中增強了綜合能力、社會服務能力”。根據這一評價目標,教師還可以嘗試讓學生依托相關的繪本內容,展開社會化的實踐及探究。根據繪本中所描述的內容進行觀察、判斷、推導及創新,并自行撰寫一篇與動物或者植物相關的觀察研究報告。而教師也可以根據學生所撰寫的報告內容進行成果性評價,綜合分析學生在實踐探究活動中的具體表現,讓評價目標有多個維度,朝著多個方向延伸,實現對學生的立體化評價。
在設計評價內容的時候,應該根據小學語文校本課程,平衡好能力及個性化學習的關系,綜合考量學習實際及學習成果的相關問題。與之相關的評價內容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主要包括校本課程內容的設計及更新,校本課程的設計是否契合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是否與核心素養相適切等。從這幾個方面著手對校本課程進行評價,能夠保證校本課程體系對學生起到積極的引導和指示作用,在豐富學生語文課程學習內容的同時,增強他們的綜合學習能力。
其次,對學生進行評價。在評價學生的時候,應該以核心素養的四個指標為主導,比如,語言的建構和運用能力、思維的發展和提升能力、審美的鑒賞和創造能力、文化的理解和傳承能力等。以這四個指標豐富對學生的評價內容,讓學生能夠在校本課程的學習過程中綜合運用這些能力,發揮他們的綜合性思維。
最后,對教師進行評價。評價的內容包括學生在校本課程學習中的參與度、校本課程學習的結果、實施校本課程教學的行為以及以校本課程為基準點所設計的教學活動等。從這些方面著手對教師進行評價,能夠帶動教師調整并更新自身的教學行為,保證課程教學的效果。
總之,評價內容屬于十分重要的板塊,能夠明確整個評價的細則,保證整個評價更加科學、客觀、合理及全面。所以,教師應該以課程基礎知識為主、以評價技術為驅動,細化評價內容,判斷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個性化學習行為,保證學生獲得核心素養的提升和發展。
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應保證質性評價和量性評價的有機結合。
一方面,教師要重視學生在日常學習過程中的反饋,主要是通過觀察學生在校本課程中的學習情況、自己與學生的接觸來了解學生的日常表現。如學生在校本課程學習中的專注度及積極性、對校本課程的學習與普通課程的學習的區別。這些都可以作為教師的關注點,并將其作為質性評價和量性評價的重要內容。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基于校本課程建立起系統的評價體系。由于校本課程的特殊性,以此為基準點所建立的評價系統就要以課堂形成性評估及終結性評估為主。其中要綜合考量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保證整個評價能夠推動學生展開高質量的校本課程學習,讓他們享受校本課程的知識內容,積極主動地投身于學習實踐中。
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建構起來的課程評價方式極具個性化特色,它既要關注校本課程教學模式的量性評價,也要關注學生學習態度及表現的質性評價,還要根據校本課程的特色,對學生的課程學習及技能發揮進行評價。從多個評價方式著手,能夠讓教師建立起系統的考核標準,以評價推動自身教學方法及教學策略的創新改革,借此來提升校本課程教學的效率。
應以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作為評價的主要原則,要保證學生在校本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能夠充分展現自我價值,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他人,將個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進行有機的結合。所以,以校本課程為主所體現的評價原則,可以細化成三個方面,分別為發展性原則、文化基礎原則及科學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是語文校本課程評價體系中的重要指導思想,校本課程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能夠讓他們基于課內知識拓展課外知識,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有機結合;讓他們的知識能力及素養獲得多元化的發展,借此培養他們的創新及創造思維。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應全面貫徹發展性原則,要看到學生在校本課程學習中各項能力及素養的情況,提升他們的綜合發展能力。
文化基礎是校本課程評價中的基礎和重點。它能夠充分反映語文校本課程的價值觀,集中體現學生的學習行為及規范,更是塑造學生形成正確三觀的重要方式。文化基礎與語文學科的特性是相適應的,評價原則充分凸顯文化性,能夠與核心素養中的“文化理解及傳承”指標相結合,保證整個評價更為科學,更能夠體現核心素養的內涵。
科學性主要指的是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要依據教育和學生的發展規律,以科學的課程理論及教育管理模式,建立起衡量與規范課程的尺度和基本規范體系。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要遵循科學性的原則,通過各種各樣的活動設計,引導學生展開實踐創造,展現他們在課程學習中獲得的各項能力及素養,保證整個課程的評價更為合理、客觀,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及發展,力求能夠以科學的評價滿足現階段小學生發展的需求,借此來推動學生實現多元化的發展,保證整個評價體系的建構更加凸顯特色及效力。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所建構起來的校本課程評價體系在實施的時候,要保證整個目標能夠回歸育人本位,充分踐行“立德樹人”的原則,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保證整個教育能夠緊扣核心素養的內涵,關注學生課程學習及能力素養的落實。以此為基準點,便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及實踐探究的能力,讓他們實現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的有機統一、精神追求及社會發展需求的協調發展,培養學生獨立完整的人格。
比如,在教授完神話故事單元后,校本課程便引入了《中國神話故事連環畫》繪本,里面配備了近千幅精美的線描插畫,既保留了原著的精華,又能夠在傳統閱讀方式的基礎上開創全新的精準便攜式閱讀模式,讓學生感知中國傳統的神話故事,增強文化認同。以此所展開的課程評價也應該緊扣學生是否理解了中華傳統文化、是否形成了文化認同、是否具備了課后探究神話故事的興趣等,如此,評價目標便回歸了育人本位,能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讓他們從中國神話故事的內容中領悟各色人物的積極情感和思想,增強服務社會的責任感;從連環畫中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精神,讓學生自覺擔負起繼承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和意識,增強文化自信,彰顯個人價值及社會價值。
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語文校本課程評價體系在實施的過程中,要保證評價方法的多樣性。首先,應該通過觀察、談話、成果展現等多種形式,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設定科學的評價模式。因為不同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興趣點不同,所以教師應以多種方式去關注他們的學習動態,看到每一個學生的優勢與特征、缺陷與不足。既能夠關注他們的日常學習過程,又能夠關注他們的綜合學習成果,從橫向及縱向出發,實現對學生的立體化評價。
其次,應該以形成性評價及過程性評價為主,將其貫穿于課程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以終結性評價為輔,考查學生的學習成果,評估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及積累程度。形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的融合,能夠保證整個課程教學的始末都有科學的評價依據,讓評價的方式科學、合理,能夠對應不同情況的學生,凸顯學生的“發展性”特色,讓整個評價能夠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最后,一定要關注學生的自我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是十分重要的,它能夠促進學生以更為客觀的視角去審視自己,達成對自己的全面及客觀認知。所以,教師可以借助一些評價表,讓學生針對自身的校本課程學習情況進行自我評價,保證其能夠深層次地認識到正確學習行為的標準,進而以自我評價為起點,優化學習行為,高效地進行課程學習。
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小學階段的課程教學更加注重創新,強調教學活動的動態化及靈活性,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適應復雜多樣的課程學習環境。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教師要保證整個價值凸顯發展共存,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既要關注文化基礎,又要關注人文情懷,保證文化的傳承與學生的和諧發展相統一。以此為基準點所建構的校本課程,有著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在實施評價體系的時候,要充分挖掘校本課程的理論及內涵,豐富課程評價的制度,保證整個評價能夠與學生的發展和諧共存。所以整個評價體系就應該具備導向性、動態性及多元化特色,既要關注學生在校本課程中對知識的綜合應用,又要保證學生綜合學習效能的發展和提升,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有機聯系,推動學生獲得有效的發展。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課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在校本課程項目的開展中能夠立足于語文課程,對語文課程進行有效的拓展和延伸,不斷挖掘并高效利用多元化的課程資源,綜合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而基于校本課程所展開的評價體系建構也應該力求科學、合理、全面,基于核心素養為導向的評價體系從目標、內容、方法及原則等四個方面全方位論證并落實。同時,基于評價體系所展開的實踐也應從文中所提到的三個方面著手。只有課程開發和評價相得益彰,才能讓校本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及實施過程更為高效和完善,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