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文定 劉麗云 鄧小娟
膝關節骨關節炎會導致患者出現膝關節疼痛、行動障礙等,一些患者還會發生血清類風濕因子陽性、關節外器官受累等,若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隨著病情的發展,會進一步引起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程度較重者還可能直接致殘。因此,膝關節骨關節炎在確診后需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1]。保守治療因無創性而得到廣泛應用,但其治療效果不夠理想。研究表明,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應用手術治療結合適當的護理可明顯提高手術效果。本研究對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應用基于量化評估策略的手術室護理,取得了較理想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選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醫院收治的80例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符合膝關節骨關節炎診斷標準[2];患者在接受藥物等保守治療無效而需實施手術治療者;患者對本次治療方式和調查內容均知情同意,且均為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條件:患者的關節炎類型為其他類型而不是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在本研究治療期間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經初步評估可通過藥物及保守治療愈合者;對本研究治療方式不耐受或不愿接受手術治療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肝腎功能異常、消化系統以及精神疾病者;患者的膝關節骨關節炎病情已發展為畸形或功能障礙。依據基線資料組間具有可比性的原則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0例。對照組中男9例,女31例;年齡57.58±6.19歲;文化程度:小學10例,初中及中專7例,大專12例,本科及以上11例。觀察組中男10例,女30例;年齡55.64±6.15歲;文化程度:小學9例,初中及中專8例,大專11例,本科及以上12例。兩組患者上述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干預措施,包括:① 評估患者的具體情況。協助患者完成相關檢測,檢測患者生命體征,給予患者心理安撫和健康指導。②評估患者疼痛情況。給予鎮痛護理,觀察患者反應,掌握患者由于因麻醉藥物的使用等因素而引發不適。③了解患者恢復情況。做好并發癥預防,早期指導患者下床活動。
1.2.2 觀察組 采用基于量化評估策略手術室護理,量化評估方法為全面的收集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年齡、體質指數、焦慮抑郁評分情況、膝關節功能評分、有無合并貧血、有無其他基礎疾病、手術麻醉方式等臨床資料,并按照1~3分分級評分法進行評分,見表1。并由此對患者實施分層護理策略。根據量化評估結果,將評分結果在9分以內的患者納入低危風險患者群體,評分結果介于9~12分范圍的患者納入中危風險患者群體,評分結果在12分以上的患者納入高危風險患者群體,并根據患者的風險等級為患者分配相應的護理人員開展手術室護理,見表2。

表1 術前量化評估標準

表2 護理人員分配標準
(1)加強心理輔導:在患者送至手術室以后,護理人員簡要的為患者說明手術室基本情況,如環境狀況、主治醫師、手術經過、護理人員等;以使患者緊張陌生感得以消除;幫助患者糾正其不良心態,糾正不良認知,保持良好的應對手術狀態。
(2)室內環境:手術期間將手術室溫度控制在25 ℃左右,并將手術室濕度保持在55%左右,為患者輸注液體期間監測患者體溫并維持在穩定狀態。
(3)體位:積極協助患者保持平臥體位,加強患者呼吸、血氧飽和度、血壓、心率等體征監測;積極對患者進行安撫,確保麻醉等操作順利開展;配合醫師應用止血對患者進行止血,之后為止血帶充氣直至300 mmHg(1 mmHg=0.133 kPa),確保各項操作嚴格遵循無菌原則,對手術的進程密切觀察,確保手術高效進行;護理人員注意記錄止血帶使用時間,達到1 h的時候需告知醫師,每小時放氣1次,保持患者血液流通15 min,術后對患者足部狀態進行檢查,查看其能不能背伸,詢問患者足部、小腿外側有無麻木感等。
(4)術后護理:手術后,早期用語言呼喚患者,并通過按摩、溝通轉移注意力等方式減輕其疼痛,根據實際情況實施鎮痛干預。
(1)膝關節功能評分: 膝關節功能評分判定應用美國西安大略和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炎指數(WOMAC)[3]進行,評分項目包括膝關節僵硬程度(5項)、膝關節功能(17項)、膝關節疼痛(5項),單項評分最高為4分。分值越高,則患者膝關節功能障礙程度越低。
(2)生活質量評分:應用簡易生活質量表(SF-36)[4]進行判定,包括軀體功能、精神健康、生理功能、情感職能、生理職能,總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
(3)滿意程度:應用醫院自制滿意度調查表進行評估,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不滿意3個級別。
(4)焦慮、抑郁狀態:分別采用焦慮自評量表[5]、抑郁自評量表[6]進行評估。兩個量表均由20個項目組成,采用4級(1~4分)評分法,分別為20~80分,得分越高,焦慮、抑郁程度越嚴重。
(5)并發癥發生率:包括胃腸道反應、肝功能異常、白細胞下降。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的比較用Wilcoxon秩和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膝關節功能評分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膝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分)
干預前,兩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生活質量各維度評分均明顯改善,但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干預前后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患者滿意程度高于對照組,兩組滿意程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患者滿意程度比較
干預前,兩組焦慮抑郁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兩組焦慮抑郁評分均明顯降低,但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兩組抑郁焦慮評分比較(分)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7。

表7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膝關節骨關節炎在中老年群體中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病理研究表明,膝關節骨關節炎屬于一種慢性炎癥自身免疫性病癥,引發膝關節骨關節炎的因素通常是膝蓋部分軟骨關節病變[7],臨床表明,如果膝關節骨關節炎未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干預便可能引發關節破壞或畸形,一項來自于國外的統計表明,膝關節骨關節炎的致殘率達到了50%以上[8],另一方面,就發病性別群體而言,女性群體發生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概率明顯比男性群體更高,從而對女性群體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9]。對于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治療,傳統方式多以藥物治療、物理治療等方式作為首選治療方式,而隨著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的增多,很多患者在接受保守治療后并不能取得較為滿意的治療效果,因此,手術治療在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10]。與此同時,一些研究者提出,膝關節骨關節炎病程較長,患者長期受到膝關節骨關節炎病情的折磨,加上手術會產生較大的刺激,因此手術期間患者的應激反應往往較大,要獲得更佳的手術效果,就需要在手術治療期間加強護理配合干預[11]。基于量化評估策略是當前的一種較為先進的理念,在手術室護理中應用這一理念能夠針對不同膝關節骨關節炎的風險等級差異實施針對性的手術室護理干預,從而提升護理效果,促進膝關節骨關節炎治療手術的順利開展以及提升膝關節骨關節炎手術效果和預后[12]。
王玉春等[13]研究表明,對于手術患者而言,常規手術室護理的主體為手術室護士,輔助手術醫師開展并完成手術操作,以促進手術順利開展,被動性較強。相比之下,量化評估策略則是改變了傳統模式,通過全面的對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差異而針對性地采取相應措施,使手術室護理更科學化、規范化[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膝關節功能改善情況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量化評估策略的手術室護理通過深入了解患者的基礎生理病理情況,以及通過對患者加強心理護理以及通過與患者密切接觸,可加強護患間的信任感,促使患者術前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改善,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從而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15];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評分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干預后兩組生活質量評分均明顯上升,且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評分改善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分析其原因,基于量化評估策略的手術室護理能夠減輕患者手術期間的應激程度,有利于將患者的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各項體征及指標維持在穩定狀況,保障手術順利并更加高效地完成,縮短了手術操作時間以及發生并發癥的概率,有利于加快患者術后恢復,最終提升患者的手術效果和預后;配合以心理護理等措施可協助患者端正自身的心態面對疾病,糾正其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正確的自我護理方法應對疾病,使得其生活質量明顯提升[16]。周尋等[17]研究表明,基于量化評估策略手術室護理具有多方面優勢,以患者的基本情況為基礎,對風險等級較高的患者配備更加強大的醫療護理資源,對于風險等級較小的患者則適當放松,避免了傳統一視同仁的護理方式,既能更加高效地使有效醫療資源的價值最大化,又能夠提高護理的安全性、規范性、有效性,從而提高患者恢復效果。
綜上所述,膝關節骨關節炎患者手術治療中應用基于量化評估策略手術室護理具有良好的干預效果,能明顯提升患者的膝關節功能,促進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改善,提高患者的滿意度和生活質量。本研究不足之處在于樣本量不足,以后需加大樣本量納入,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