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騰姣 李冰逸
摘? ?要:隨著新業態發展及其從業人員的增加,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亟待落實,但將其納入現階段的工傷保險制度尚有諸多困難。通過辨析相關定義、梳理基礎理論、剖析新業態勞動者納入工傷保險的不合理之處,提出應堅持工傷保險與勞動關系綁定、認識第三種就業形態、建立針對性職業傷害保障制度“三步走”破題思路,并提出應當由工傷保險部門主導建立新業態職業傷害保障制度、由風險共同體各方承擔繳費、鼓勵購買商業補充保險三方面對策建議。
關鍵詞:新業態;職業傷害保障;工傷保險
中圖分類號:F840.61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3)04-0071-03
一、概念界定
(一)新業態
“新業態”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上被首次提出,此后學者對其具體含義進行了不同闡釋。張成剛強調了新業態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的特點。郭榮立則認為其是工業化發展之下由勞動者與生產資料互動產生的一種新型工作模式。綜合來看,本文中新業態的定義可以限定為:依托互聯網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衍生出的新型就業模式,體現為共享經濟下的非正規就業或靈活就業模式。其中,共享經濟強調了互聯網平臺的作用。多數學者認為,靈活就業與非正規就業可以等同,或者二者是國內與國際不同稱謂的對應關系。本文認為,非正規就業強調了其勞動關系缺乏法律保障,靈活就業則強調了其多方面不同于傳統主流就業的方式。
(二)新業態勞動者
新業態勞動者的定義涉及到三個相近概念:非職工、非典型雇員和靈活就業人員。有學者認為,非職工處于普遍意義上的工傷保險對象之外,靈活就業人員屬于非職工的一種。而非典型雇員與靈活就業人員定義相似度高,其區別主要體現為,一個與正式雇員相對應,一個與穩定就業相對應。總的來說,學者們大多認定靈活就業人員是在正規形式就業之外的其他形式就業的人員。本文所說靈活就業人員,指的是具有工作關系和收入不穩定、工作地點和時間不固定、職業更換頻繁等特點的,在正規就業之外的其他就業形式人員。朱婉芬認為,新業態勞動者等同于靈活就業人員。本文中新業態勞動者即指新業態下的靈活就業人員。
二、研究綜述
在問題認定方面,多數學者指出,靈活就業人員參與工傷保險困難,損害了其職業傷害保障利益。也有學者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張旭光認為,參保難問題可具體表現為納入難、工傷認定難、保險缺乏針對性三方面。
在原因剖析方面,多數學者認為參保難問題的形成有以下幾種原因,即勞動關系難以認定、工傷認定難以取證、工傷責任主體不明、工傷保險接續困難、勞動爭議處理困難等。也有學者提出了其他看法。如劉佳婕從勞動者角度提出其參保難原因包括職業水平無保障、職業傷害風險高、工作壓力大等。
在對策方面,如何將其納入工傷保險是學者們的研究重點。由此提出了以下幾大對策建議,即擴大工傷保險覆蓋范圍、明確繳費主體及其義務、建立靈活工傷認定方式、完善工傷保險接續等。但也有學者認為,現階段不宜將其納入工傷保險制度,應當建立重大職業傷害保險,重點解決其傷殘和工亡的保障問題。
綜上所述,對于新業態勞動者的職業傷害保障問題,學者們在問題認定、形成原因以及對策建議方面都有所探討。其中,研究重點主要在于其參保難問題的具體成因與對策建議。但是,以往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表現為缺乏對工傷保險的設立本意、具體內涵及保障邊界的探討,以及混淆工傷保險與職業傷害保障,脫離實際地一味強調將新業態勞動者納入工傷保險等。本文在以往學者研究的基礎上,通過理論梳理,剖析新業態勞動者納入工傷保險的現實困境,并從建立針對性職業傷害保障制度的角度提出對策建議。
三、問題表現
(一)從法律制度角度
1.立法缺失導致保障不足
《2020靈活就業人員薪酬報告》指出,靈活就業群體日益壯大,市場及服務需求不斷上漲。另有研究顯示,現有從業者中有56.8%的人打算持續從事靈活就業,且其規模有持續擴大趨勢。而與此同時,新業態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的比例卻罕見權威性的統計數據,體現出其受重視程度與實際需求發展速度之間的斷層。在勞動者因職業傷害停工期間,由于缺乏統一規范和強制力約束,用人單位可能會參照最低工資標準付報酬,或者干脆不給報酬,導致新業態勞動者既不能通過工傷保險獲得保障,也難以從企業得到合理的薪酬保障。
2.工傷保險制度不適用
部分地區參照我國現行的其他保障制度制定了一些嘗試性的政策,對解決靈活就業人員參與工傷保險問題起到了一定促進作用,但國家層面的統一規定仍然缺乏。我國現行社會保險政策整體都存在繳費基數高、費率高、待遇和補貼高的“四高”特征,而勞動關系不規范、收入不穩定、社保繳費負擔能力低、流動性強是大多數靈活就業人員具有的特點,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需要浮動費率、靈活、便捷的參保方法。而現行工傷保險制度難以適應這種“靈活性”。
(二)從工傷經辦角度
1.繳費主體缺失或多重參保
根據《工傷保險條例》規定,工傷保險費應由用人單位繳納。新業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大多只有勞務關系或者口頭協議,難以認定二者之間存在勞動關系。由于缺乏強制力約束,用人單位往往不會主動承擔此責任。若新業態勞動者自行繳納,則不屬于工傷保險的范圍。有調查顯示,超過42.9%的新業態勞動者從事兩份及以上工作,即可能出現多家單位對應一個勞動者的情況。根據《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若干規定》第9條,各單位均應分別為勞動者參保,并由工傷發生所在單位履行賠償義務,此時多重繳費主體增加了參保復雜度。
2.工傷認定難以取證
工傷認定通常遵循“三工”原則,在實際認定過程中,會對其具體情形進行合理擴大,如擴大到上下班途中遭遇交通事故等。而靈活就業人員的流動性大,在不同工作場所之間往返時遇到交通事故的風險也相應加大。同時,由于其工作性質的緣故,工作場所和生活場所很容易混淆,因此,難以衡量是否為工作原因遭受傷害。這不僅會導致工傷糾紛和爭議增多,還會增加非工傷向工傷的逆向選擇,增加道德風險。
(三)從參保對象角度
1.企業優勢地位
我國現階段勞動力供需矛盾突出,結構不平衡,總體而言企業有更強的話語權。同時,法律沒有規定企業為靈活就業人員繳納工傷保險的義務,大多數用人單位不會主動承擔責任。根據法律規定,事實勞動關系可以由繳納社會保險記錄認定。出于規避勞動爭議的考慮,企業也往往不愿參保。同時,由于缺乏保障,很多靈活就業崗位成為了職業傷害的重災區,承擔責任意味著更高的用人成本,導致企業參保意愿更低,造成惡性循環。
2.個人參保意識低
一方面,新業態勞動者處于就業市場中的弱勢地位,與用人單位的議價能力較差,維權意識較低,對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缺乏敏感度;另一方面,人們大多懷揣“僥幸心理”,認為意外傷害事故是偶然事件,不會發生在自己身上,自身危機意識弱。
3.職業傷害風險高
以外賣行業為例,極端天氣點餐率往往更高,此時外賣員承擔了更多風險,既要小心極端天氣下的事故傷害,又要面臨可能因超時被投訴的后果;與此同時,其面臨的交通意外事故、暴力事件,乃至所用的交通工具質量都無法得到保障。這些隱患造成了其受到職業傷害的風險更高,有著更迫切的參保需求。
四、破題思路
(一)堅持工傷保險與勞動關系綁定
工傷與職業傷害同義,指的是勞動過程中遭到的傷害。工傷保險發揮作用的前提是勞動關系與職業災害同時存在。而“單工傷保險”出自2019年浙江省出臺的一項關于優化新業態勞動用工服務的指導意見,指的是由平臺繳納其從業人員的工傷保險并承擔相應責任。其關鍵在于將工傷保險與勞動關系相分離,允許未明確勞動關系的勞動者參與工傷保險。此做法看似規避了新業態從業者參保難的主要問題,符合其勞動關系不穩定的特征,實則模糊了工傷保險的保障邊界,導致其保障范圍無限擴大,既違背了傳統社會保險關系理論中社會保險關系不能脫離勞動關系的理念,也違背了工傷認定的基本原則。
(二)認識第三種勞動形態
我國現行勞動法律框架可概括為“勞動二分法”,即勞動關系由勞動法調整,民事關系由民法調整,二者必居其一。工傷保險與勞動關系綁定,即認定勞動關系才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否則就被排除在外。人社部于2021年7月16日印發的指導意見將新業態勞動者劃分為三種類型,首末兩種分別對應勞動關系和民事關系。但第二種指出,“不完全符合確立勞動關系情形但企業對勞動者進行勞動管理的,指導企業與勞動者訂立書面協議,合理確定企業與勞動者的權利義務。”其中,該項所稱“不完全符合勞動關系情形”這一表述標志著勞動法和民法之間出現了中間值,也即第三種勞動形態。
(三)建立新業態職業傷害保障制度
從最初的“過錯責任”到“無過錯責任”,再到“無過失補償”,工傷保險本質上是隨著工業社會的發展不斷演變的。作為工業社會的產物,工傷保險具有與勞動關系的天然聯結,對勞動關系進行規范是其發展的基本前提。同理,信息時代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催生了前所未有的靈活就業崗位和從業人員,他們也應當享有符合自身需要的職業傷害保障制度。既然已經認可了“新就業形態”和“第三種勞動形態”,何不建立與之相匹配的保障制度,而要硬性套入工業時代的保險體系中?因此,研究者認為,應當跳出將新業態勞動者納入現行工傷保險制度的思路,建立針對性的新業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制度。
五、對策建議
(一)由工傷保險主管部門主導
原有工傷保險并不適用于新業態勞動者的工傷保障,因此亟需突破現有體系,建立專門的職業傷害保障制度來保護其合法權益。應由原有工傷保險主管部門主導,設計新業態勞動者職業傷害保障制度和具體辦法,根據新業態勞動者的用工特點、收入狀況、職業風險等因素研究制定適合其參保的職業傷害保障辦法。先將重特大職業傷害即達到傷殘等級及死亡情形為保障范圍,在條件成熟后,保障范圍再逐步擴大。
(二)風險共同體各方負擔繳費
“風險控制理論”認為,控制掌握風險者應當對事故負責,通常即指雇主控制職業風險,同時承擔事故責任。但新業態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從屬性相對弱化,勞動者本身也有對風險的控制權。以快遞行業為例,平臺對于快遞員參保具有基礎繳費義務,同時快遞員本身對于送餐過程中風險具有一定的掌控權,因此也應當承擔一部分的繳費義務。
(三)鼓勵購買商業補充保險
鼓勵有條件、有需求的靈活就業人員購買人身傷害意外險作為職業傷害保障制度的補充。在新業態勞動者中,有少部分人收入較高,且對職業保障有更高的需求,可鼓勵這部分群體購買商業人身意外傷害險,使其得到更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馬波.共享經濟下靈活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險制度探究[J].人才資源開發,2021,(1).
[2]? ?楊嘉恩.“互聯網+”背景下新業態勞動者的工傷保險制度問題研究[J].法制與經濟,2020,(4).
[3]? ?馬國華.淺析靈活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險問題[J].勞動保障世界,2020,(9).
[4]? ?朱婉芬.新就業形態下靈活就業人員研究綜述[J].工會理論研究(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9,(4).
[5]? ?高玲芬,賈麗娜.論“非正規就業”的定義與測量[J].統計研究,2005,(3):74-77.
[6]? ?向春華.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障破題[J].中國社會保障,2013,(10).
[7]? ?于欣華,向春華.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障的合法性及其路徑[J].中國社會保障,2013,(10).
[8]? ?王濤.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障:無縫銜接[J].中國社會保障,2013,(10).
[9]? ?葛弘斐,嚴瑤婷,潘洋,朱勝楠.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問題研究綜述[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3,28(3).
[10]? ?陸俊.太倉市完善工傷保險制度保障靈活就業人員權益[J].中國勞動,2013,(8).
[11]? ?張娟,張伯生.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險政策國際比較[J].勞動保障世界:理論版,2011,(6).
[12]? ?陽程文.我國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障制度與需求問題研究述評——基于中西方研究對比的視角[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33(1).
[13]? ?高維義,鄭中武.破解工傷保險擴面難題濰坊市靈活就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J].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10,(5).
[14]? ?王泰山.靈活就業人員工傷保險情況分析[J].中國醫療保險,2009,(12).
[15]? ?曾煜.對完善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制度的思考[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08,(1).
[16]? ?陳勝君.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若干問題研究[J].工會論壇(山東省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
[17]? ?中共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EB/OL].https://www.ccps.gov.cn/zt/xxddsbjwzqh/zyjs/201812/t20181211_118164_1.shtml.
[18]? ?張成剛.就業發展的未來趨勢,新就業形態的概念及影響分析[J].中國人力資源開發,2016,(19).
[19]? ?郭榮麗,郭秀紅.新就業形態視閾下對公共就業服務問題的思考[J].商業經濟,2017,(12).
[20]? ?張巖.共享經濟下靈活就業人員的工傷保險制度探析——以平臺工作者為視角[J].吉林工傷學院學報,2018,34(6).
[21]? ?陳敏.“非職工”群體納入工傷保險制度保障探析[J].政治與法律,2017,(2).
[22]? ?劉東梅,陳忠衛,金孫.非典型雇傭關系研究述評與展望[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9).
[23]? ?朱婉芬.新就業形態下靈活就業人員研究綜述[J].工會理論研究(上海工會管理職業學院學報),2019,(4).
[24]? ?張旭光.靈活就業者工傷保險問題研究[J].市場周刊,2020,(4).
[25]? ?劉佳婕,郝夢園,徐靜.共享經濟勞動者工傷保險制度構建的思考[J].勞動保障世界,2018,(14).
[26]? ?張軍.新業態勞動者參加工傷保險難點及對策建議[J].中國醫療保險,2017,(10).
[27]? ?羅微,陳曄華.城鎮靈活就業人員社會保險問題研究[J].武漢科技學院學報,2005,(8).
[28]? ?章惠琴.現行工傷保險法律制度之完善——兼評最高院《關于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J].社會保障研究,2015,(4):36-42.
[29]? ?孫樹菡,朱麗敏.現代工傷保險制度:發展歷程及動力機制[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0,39(1):82-86.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