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作家詹姆斯·斯科特·貝爾(James Scott Bell)在美國《作家文摘》經典寫作指導書《大師寫作班》系列作品《這樣寫出好故事》中提出:“分析過幾百種情節后,我整理出一系列簡單的重要原則,稱之為‘LOCK系統。Lock代表主角(Lead)、目標(Objective)、沖突(Confrontation)和沖擊結尾(Knockout)”。[1]兒童小說是兒童文學的一種體裁,冰心認為:“兒童文學是指供少年兒童閱讀的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包括童話、寓言、故事、詩歌、小說、戲劇等”。[2]LOCK系統對兒童小說創作具有明確的指引作用,通過LOCK系統,可以更深入、有效地分析兒童小說的構成,幫助兒童小說寫作者、研究者理解兒童小說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創作的主要傾向,豐富兒童小說的情節,創造出更優秀的作品。
著名兒童小說《小公主》(《A Little Princess》)是美國女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內特于1905年發表的中篇小說,是伯內特的代表作之一。該作品發表后,受到廣泛關注,并于20世紀30年代被美國導演瓦特·蘭改編為電影,該電影一舉獲得了奧斯卡特別獎。此后,《小公主》多次被改編,并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廣泛傳播。《小公主》講述了一個家庭富裕的“小公主”在父親意外死亡后,一夜之間跌入谷底,成為一文不名的“小女傭”,卻依然樂觀善良、努力成長,最終在父親朋友的幫助下重新獲得幸福,成為一個名不虛傳的小公主的故事。
一、創造富有吸引力的主角
主角(Lead)是指小說作品中的主要角色,LOCK系統中的主角只有一個重點——有趣。“小說要想取得成功,至少要有一個主要人物能讓讀者感覺他是值得追隨的。”[3]一個有趣的主角會使人們從頭到尾都跟著他。主角是吸引人的關鍵點之一,有趣的主角可以是借由華麗出場引發讀者關注,也可以是因某些奇怪行為引發讀者的好奇心……當有趣的主角設定好以后,還要試圖通過主角建立起與讀者的聯結。這種聯結必須是情感上的,它可以是認同,可以是同情,可以是喜愛,也可以是內心沖突。兒童小說的主要讀者是兒童,兒童小說創作者應當優先考慮將小說的主角設定為與目標群體接近度高的角色。年齡相仿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在不同階段,孩子有完全不同的感受。主角必須引人注目,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如《小公主》主角薩拉的出場,就讓人特別難忘。但主角必須不完美,可以是外表上的不完美,或是其他相關設定上的不完美,都是可以的。如《小公主》中的主角薩拉并不算漂亮,且性格古怪,父親即將遠行,而她看起來沒有任何反應;薩拉平時說話非常有哲理,這些設定都使這個角色具有獨特魅力,但又顯得不完美,使讀者覺得這個角色沒有那么遙遠;薩拉一出生就沒有媽媽,渴望母愛卻從未享受過母愛,這使她和班上那個沒有母親的幼小孩子有著共鳴。另外,主角必須有吸引人的地方,如薩拉最吸引人的就是她強大的想象力和講故事的能力,她通過想象,給悲慘的現實以慰藉,通過講述美好的故事,為苦難中的朋友帶來新的希望,這不僅是薩拉的閃光點,也是整部小說的獨到之處。
首先,讀者是通過主角來接觸情節的,那么讀者對主角越認同,讀者對情節的理解便越深刻。通過對主角的認同,讀者會產生一種奇妙的感覺——故事發生在自己身上。因而,認同就是讓讀者認為主角和自己相似,甚至就是自己,在特殊情況下,自己也會陷入和主角同樣的處境,并作出同樣的選擇。那么,要做到認同,設定的主角便應當具有真人特性。兒童小說的讀者是兒童,此處的兒童并不限定一定是小孩,總之,都是和目標讀者年齡相仿、地位相當的類型。此外,主角必須有缺陷、有弱點。如果主角過于完美,那就不真實了,讀者就難以產生認同感。《小公主》的主角薩拉是一個小女孩,與目標讀者的年齡接近。她以富裕、優雅、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小公主”形象出場,奪得所有人的目光,但是她并不完美,優雅、富貴的她長相普通,不算漂亮,但并不是平平無奇,她有很特別的眼睛和性格,屬于福斯特所劃分的圓形人物,具有一定的復雜性。這樣的外貌設定讓孩子容易產生共鳴。在父親死亡后,她因身份的轉變,經受了很多苦難,但是依然積極面對生活。這樣的角色讓孩子羨慕、同情、喜愛、崇拜,牢牢抓住了小讀者的眼球,令人欲罷不能。
其次,如果讀者只是對主角有認同,這是不夠的。他們在生活中見過太多和自己一般的人,認同只是很基礎的一種情感聯結。相比之下,同情會更能加強讀者對主角的情感投入。好情節一定可以讓讀者對主角產生同情。激發讀者同情心的方法有很多,例如讓主角面臨實際的危險或心理層面的危險,讀者會立刻開始擔心主角;再如將主角設定在身處不是他自身造成的巨大苦難中,讀者也會同情他。再如選擇弱者當主角,讓他去挑戰強者,讀者會情不自禁地想替他加油;最后,還可以將主角設定在某一個尤其脆弱的階段或狀態,令讀者感覺他隨時都可能會倒下,不停地擔心。當然這些激發讀者同情心的方法并不是越多越好,尤其是在兒童小說中,應當結合整個故事框架及角色的特點來酌情設定,以免弄巧成拙。
再次,令人喜愛的主角也可以和讀者產生良好的情感聯結。令人喜愛的主角是指他們具有令常人欣賞的共同特質,會做討人喜歡的事,是令人喜歡的模樣。例如個性積極、幽默而不自傲、樂于助人……兒童喜歡什么樣的人,作者便可以將那一類人具有的討人喜歡的特征放到主角身上,但是過猶不及,如果一個角色過分討人喜歡,過度想討人喜歡,又容易顯得不真實,甚至會令讀者有點嫉妒到討厭的地步。最后,主角的內心沖突是與讀者產生情感聯結的重磅武器。如果主角一往無前,毫不猶豫,這不僅顯得不真實,還會讓讀者覺得索然無味,會認為反正主角都是要一往無前的,有什么好擔心的呢。因此,將主角的糾結、內心戲、疑慮都置于兒童小說中,可以將讀者牢牢地吸引住。
二、設定明確且具有挑戰性的目標
目標是小說的動力,是主角行動的指向。“要讓讀者完全沉浸在人物的奮斗歷程中,首先得讓他們清楚人物的目標”,[4]目標通常有兩種:想取得某樣事物或逃離某樣事物。這里的事物不一定是實實在在的物品,也可以是權勢、地位、尊重,等等。主角的目標必須足夠重要,最好與命運息息相關,主角一旦失敗,那一切便會再也無法挽回。如此,讀者才會被主角的目標緊緊抓住,時刻擔心主角的下一步跨越是否成功。此外,兒童小說主角的目標比非兒童小說主角的目標可以更豐富和多樣化。因為兒童的想象力是非常豐富的,他們可以用想象力來看世界,不拘泥于現實世界的范疇。
《小公主》主角薩拉的目標是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小公主”。此處的“名副其實”是指包括從內到外、全方位的真正的“公主”。薩拉認為真正的公主必須優雅懂禮、內心強大、善良博愛,于是她以這個標準要求自己。在富裕時,她平等對待每一個人,包括老師、同學、仆人,她為可憐的小女仆貝琪哭泣,允許她在自己的屋子里烤火,讓她在溫暖柔軟的沙發上小憩,和她分享自己最喜歡的食物,最重要的是,她予以貝琪聽故事的權利,為她描繪美好的世界,鼓勵她勇敢面對生活……當她從云端墜落,她依然保持著優雅的習慣,固執地行著和她“身份”不合的禮節,哪怕她餓得快要死去,撿到金錢,依然在寒冷的街頭苦苦等候失主。買到五個熱騰騰的面包后,她提醒自己,真正的公主會愛她的人民,面對饑腸轆轆的小乞丐,她拱手相讓,只給自己留了一個。她學會了和老鼠做室友,和麻雀做朋友,在苦難中,她給自己和貝琪描繪更加美好的一切,終于熬過寒冬,迎來了真正的春天。回到富裕后的薩拉,在第一時間設立了愛心小站,旨在救助那些因饑餓受苦的貧民,這是薩拉的升華,也是小說的升華。
兒童小說的目標在保證其足夠重要的同時,還應當與現實中兒童的夢想等相關因素有對應關系。孩子的世界總是天馬行空的,但無論如何,他們所想要的,也無非是兩種:獲得或逃離。獲得自己夢寐以求的榮譽,獲得自己期盼已久的成長,逃離令人窒息的空間,逃離苦難的漩渦,等等。目標是主角奮斗的方向,目標的大小、質量都直接影響著讀者對小說的期待和感受。目標太小,讀者會覺得沒有挑戰性,但目標太大,又會產生一種不切實際的感覺,此時就需要很好的敘事技巧,讓弱小的主角不斷向著目標靠近,他可以失敗,但是必須獲得某些東西,而不是一敗涂地。
三、設置循序漸進性的沖突
如果主角追逐目標的過程一帆風順,那小說就容易變得索然無味,沒有吸引力。沖突可以讓故事變得更有趣,一波三折會令讀者的情緒隨之起伏。沖突必須是主角達成目標過程中的阻力,可以是單次的大阻力,可以是連續性的系列阻力。沖突可以來自主角自身的內心變化,也可以是其他角色設置的、造成的障礙,可以來自外在環境(自然環境或社會環境)……兒童小說的沖突設計一般是循序漸進的系列阻力,引導讀者一步步克服困難,達成閱讀和心理的雙向成長。《小公主》中的沖突是由一系列的障礙組成的。在薩拉還是“小公主”時,她的障礙主要來自同班同學的嫉妒及諷刺;當薩拉的父親突然死亡、鉆礦破產的消息傳來,她有了一個大的沖突——曾經一度奉她為神的校長、老師明琪露出了真面目,她不再掩飾對薩拉的厭惡,快速剝奪了薩拉的一切,并逼著薩拉和貝琪一樣,成為學校的女仆。她不得不搬出溫暖舒適的屋子,來到充斥著老鼠、蟑螂的破閣樓里。適應環境也是沖突之一,此后還陸續有廚房負責人的刁難、老師的責打、同學的恥笑、路人的異樣眼光……沖突此起彼伏,不斷將小說推向高潮。
兒童小說的沖突設計,普遍傾向于循序漸進式的系列障礙,這是很明智的。兒童對于世界的探索和嘗試,都是從小到大,從熟悉到陌生,從簡單到困難的。兒童小說中的主角也是兒童,應當符合這種規律。因此,創作兒童小說時,應當根據主角的特性、目標的情況,酌情設置從易到難的障礙,阻攔主角前進的腳步。這些障礙可以來自外界,可以來自內部,可以來自對手,也可以來自最親近的人,甚至可以是他自己……沖突是情節的精華,也是讓故事一波三折的關鍵所在,沒有沖突的故事如同平地、毫無趣味。
四、塑造有沖擊力的結尾
結尾是小說成功與否的另一個重要標志。疲軟的結尾可以毀掉一本很棒的小說,而強而有力的結尾可以拯救一部略顯平庸的小說。好的結尾一般要達到兩個目標:一是結局令讀者感覺完全符合小說所屬的類型;二是結局也讓讀者感到驚訝,不會覺得似曾相識。一般而言,基本結尾有三大類,要么主角達成目標,這是正向結尾;要么主角沒有達成目標,這是負向結尾;要么讀者不知道主角是否達成目標,即模糊的結尾。兒童小說因其讀者的獨特性,一般不選擇模糊的結尾,而是在正向和負向之間選擇,普遍選擇正向居多。正向結尾可以鼓勵讀者朝目標不斷努力,幫助讀者建立自信心。負向結尾則可以傳達出努力并不一定都有結果,但往往也有其他收獲,幫助讀者感受失敗,也告知讀者努力的過程中并不是一無所獲的,幫助讀者樹立敗而不餒的心態。
《小公主》的結尾是薩拉重新恢復“小公主”身份,坐擁巨額遺產。她首先設立了愛心站點,救助流落街頭的饑餓孩童;她給予她的朋友特殊待遇,讓她們成為其他同學羨慕的對象。從結局上看,是圓滿的。不過從沖擊力上看,似乎不夠大。小乞丐被面包店老板娘收養,成為面包店里的一員,衣食無憂,這是很令讀者滿意的,但是明琪所受到的懲罰與薩拉的苦難相比較,是微乎其微的,此外,陪伴薩拉兩年,與薩拉相依為命的貝琪并未得到解救,這也是一個遺憾。兒童小說的結尾大多傾向于正向結局,即主角達成了目標。正向結局也是比較受兒童歡迎的,《小公主》的結局就是正向結局。評價一個結局優劣的關鍵之處,并不是結尾是否正向,而是結尾是否有力,是否能夠滿足讀者的需求。結尾可以余味無窮,但是必須對前面的情節有一個有力的結束,讀者才能滿意。故事理論千千萬,每一個都有其獨特的能量。“LOCK系統”對于兒童小說創作的意義,不僅在主角、目標、沖突和沖擊力的結尾上,更在于全方面構思兒童小說創作上。只有充分考慮好LOCK系統,兒童小說才會有更多樣的情節,更豐富的故事。
參考文獻:
[1][美]詹姆斯·斯科特·貝爾(James Scott Bell),著.這樣寫出好故事[M].蘇雅薇,譯.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7:7.
[2]吳重陽,蕭漢棟,鮑秀芬,編.冰心論創作[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2:235.
[3][美]詹姆斯·斯科特·貝爾(James Scott Bell),著.沖突與懸念 小說創作的要素[M].王著定,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35.
[4][美]黛布拉·狄克遜,著.如何寫好小說[M].沈椿人,譯.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9:19.
(作者簡介:劉清霞,女,碩士研究生在讀,南寧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寫作學)
(責任編輯 杜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