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淑賢
血管在人體生命健康中的作用非常重要,甚至關系到壽命的長短。如何保持血管健康,聽聽專家的建議。
劉春麗:久坐少動 易發生血栓栓塞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任醫師劉春麗提醒, 60%的靜脈血栓栓塞癥發生在長時間住院期間或出院30天內,患者臥床時間久、不愿意活動。因手術或骨折創傷而行動不便的患者是高危人群。久坐不動的人也應警惕,有研究表示每天久坐不動,發生栓塞癥的危險增加2~3倍。坐在電腦前90分鐘以上,會導致膝部血液流動減少50%,從而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而當靜脈血栓由于某種原因脫落,順著血液流到肺動脈或心臟血管,造成堵塞,嚴重時可致命。
如何才能遠離靜脈血栓栓塞癥的威脅?“關鍵是要‘動起來。”劉春麗提醒大家,日常不要久坐不動。臨床上,有年輕人長期久坐少動、愛通宵打游戲,也有打麻將上癮的老年人一坐幾小時不起身,結果因靜脈血栓脫落發生意外。
她特別提醒:年齡超過60歲,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癌癥或腦卒中等疾病的人,除遵醫囑接受規范治療外,日常應適當運動幫助促進血液循環;術后患者應在安全前提下盡早下床活動,有效預防深靜脈血栓。
魯明軍:長期熬夜、抽煙 小心急性心肌梗死
小華有一天半夜突然感到左胸口劇痛,大汗淋漓,馬上去醫院看急診,結果查出血栓已經堵住了心臟血管,造成急性心肌梗死。
該院心血管內科副主任魯明軍詳細詢問后了解到,小華長期熬夜,晚上久坐犯困,為了提神他就一根接一根地抽煙,已有10年的抽煙史,30歲時便患了高血壓,一年前又查出糖尿病,這些因素共同作用,成為其心臟血栓發生的“幕后推手”。
魯明軍分析,除了抽煙、酗酒、熬夜等不良生活習慣,重油、重鹽、高糖、愛吃夜宵甚至暴飲暴食等不良飲食習慣都易致血栓發生,若危及心臟則有可能誘發急性心肌梗死。另外,日常運動過度和運動不足同樣易致血栓發生。而本身就患有高血壓、高脂血癥、高尿酸、糖尿病等基礎病患者更是高危人群,一旦出現難以忍受的胸悶胸痛、大汗淋漓、四肢發冷,甚至突然暈倒,或是糖尿病患者突然呼吸困難、冠心病患者胸痛明顯加重且時間明顯延長、吃藥效果差等,都應高度警惕。
“血栓堵住心臟血管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短時間內可致命。”魯明軍提醒,一旦身邊有人出現心肌梗死癥狀,應立刻撥打120,到醫院緊急取栓或溶栓。
在預防方面,他提醒日常要管住嘴、邁開腿、穩情志、遵醫囑。
管住嘴 除了戒煙限酒,日常飲食宜低油、低糖、低鹽,高蛋白、高纖維素,少吃零食,不吃夜宵。
邁開腿 適度運動,運動過度和運動不足都不可取。
穩情志 不熬夜,睡眠充足,保持心情舒暢,高血壓患者應防止情緒波動影響血壓控制。
遵醫囑 對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礎病應早防早治,遵醫囑規范服藥以控制好病情。
謝展鴻:腫瘤患者血栓風險比正常人高4.1倍
“腫瘤患者發生血栓的風險比正常人高4.1倍。”該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腫瘤一區副主任醫師謝展鴻指出,4%~20%的患者會發生靜脈血栓栓塞,發生風險比普通人高4~7倍。而且,腫瘤相關性血栓栓塞死亡率高,是腫瘤患者的第二大直接死亡原因,僅次于腫瘤本身。
謝展鴻分析說,腫瘤患者發生血栓栓塞的危險因素有多種,其中,與腫瘤相關的因素是一大類,像腦腫瘤、腎腫瘤、胰腺癌、胃癌、肺癌等患者,以及病程到了晚期、惡性程度高,臥床時間多、活動減少的患者,血栓形成的風險會明顯增加。此外,腫瘤細胞能通過釋放自身生成的促凝因子或通過刺激內皮細胞等釋放促凝因子,導致腫瘤患者的血液處于高凝狀態,同樣可加大血栓發生的風險。
那么,腫瘤患者該如何防治血栓呢?謝展鴻建議,術后或長期臥床的患者,可穿加壓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包裹腿部,不要長期保持固定的坐、臥姿勢,身體好轉后應盡早下床進行有規律的活動。飲食上應減少膽固醇的攝入,必要時在醫生的指導下采取預防性的藥物治療。
謝展鴻引用了一項針對8014名肺癌患者的研究,發現其中180例發生肺栓塞的沒有接受抗凝治療的患者平均生存期只有半年,而同時接受腫瘤治療和抗凝治療的患者的生存期可達30個月。
“所以,腫瘤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一定要預防血栓的形成。如果查出合并血栓,應遵醫囑‘癌栓同治,才能更好地改善生活質量,延長生命。”謝展鴻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