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俊彤
國醫大師、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人民醫院主任醫師陳民藩行醫60余年,早年在肛腸臨床和教研工作中奔忙,在科室、病房、學術會議、手術室中連軸轉;退休后,他仍總在醫院忙碌。如今到了耄耋之年,他還是閑不下來,堅持每周出診。
當問到如何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如此充沛的精力時,陳民藩說,刻意養生談不上,但身心康健是保持體力充沛、精力旺盛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他有以下兩個養生法寶。
法寶一:扶正祛邪強體魄
陳民藩早年身體并不十分健碩,而且日常工作較為繁忙,有時讓他覺得身體吃不消,于是他便更加注重日常保健。
調脾胃 暢氣血
俗話說“氣血足,百病除”。氣血流暢則全身氣機調達,營養得以輸送到全身,方能神清氣爽、容光煥發。因為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所以陳民藩平日比較注重對脾胃的調養,這也是他多年來保持健康的關鍵因素。
飲食不當是損害脾胃的重要因素之一。陳民藩平時不抽煙、不飲酒,飲食十分清淡,常食易消化的食物,多以蔬菜、水果補充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不食太硬、太熱、太涼的食物,少食太甜、太咸、太酸、太辣的食物,每頓吃七分飽。
“很多人不愛吃水果,還重油重辣,年紀輕輕就患了脾胃病,痔瘡也找上門。”陳民藩作為治療痔病的大家,認為顧護脾胃、調暢氣血對預防痔病有重要作用。“痔瘡雖是小毛病,但嚴重起來也會影響日常生活。”陳民藩強調,預防痔病,一是要注重調護和鍛煉,以促進肛周血液循環,調和氣血。他平日經常做一種中醫養生法——撮谷道,即提肛運動。練習方法很簡單,吸氣時稍用力提肛門連同會陰,稍后再緩緩呼氣放松。10次為1組,每天做8組即可,久坐或便后可做1組。二是保持健康飲食和規律排便的良好習慣。陳民藩認為,過度飲食會導致氣血瘀滯腸道而產生疾病,可多吃助通便食物,如香蕉、蜂蜜、梨等。偏嗜辛辣之品、肥甘厚味也不利于脾胃健康,易引發便血、痔核脫出等疾病。建議保持良好的排便習慣,每日定時排便,每次排便時間不超過10分鐘。
慎起居 多運動
古人認為長壽與少欲、節食、慎起居有著緊密的關系。起居有度、順應自然是陳民藩日常養生中不可缺少的一環。中醫歷來重視睡眠養生,認為眠、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陳民藩常年堅持晚上9:30入睡,早上6:30起床,以保證充足的睡眠。
“久坐1小時后,起來走一走動一動,不僅可以預防痔瘡,還是保持好身體的有效辦法。”不久坐、不久站,是陳民藩堅持了幾十年的習慣。年近90歲的他仍每周堅持出半天門診和進行一次病房查房。沒有門診的時候,他也會經常步行去醫院,到科室轉一轉。
陳民藩主張工作要張弛有度,避免因過度疲倦導致五臟、氣血、經脈、筋骨受損。他每日起床后會活動半小時,通過舒緩的運動提神醒腦、喚醒身體機能。
法寶二:平和淡然安心神
喜傷心,怒傷肝,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中醫認為情緒極端或波動過大傷及五臟,中醫養生強調形神共養,陳民藩日常既重視形體的保健,也重視心理的保健。清代學者方苞注釋《論語》時說:“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陳民藩不論是與學生相處還是與患者相處,皆態度親和,與人為善,以仁心待人。他認為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身心健康必不可少的內在要素。
陳民藩平常最喜歡讀中醫典籍,這讓他心境曠達。凡是與其接觸之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清和平允。
陳民藩是個不服老、不斷學習的人,雖到耄耋之年,但內心達到了“不知老之將至”的狀態。他一直關注并學習前沿醫學知識,與學生們交流經驗、看法,從不以老年人的心態對待自己,時刻都像年輕人一樣對新鮮事物保持興趣,對生活充滿熱情。
白居易有詩《不出門》云:“自靜其心延壽命,無求于物長精神。”陳民藩一生踐行認真做事、簡單做人,不追求名利,保持心情舒暢、愉快。這樣如何不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