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志
人們很早就認識到情志過激的致病作用。如《黃帝內經·素問》之《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恐傷腎,悲傷肺”的敘述。
可見,中醫非常重視人的七情與健康的關系,七情調攝得當,人體身心健康;七情太過,可成為致病之源。中醫所說的“七情”是指人有七種與生俱來的情緒,即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緒都會影響人體的健康,一旦出現情緒激動和緊張,七情過激,便會成為致病的重要原因。
中醫所說的“內傷七情”,是指七情所造成的心理障礙能直接導致或影響許多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也是產生疾病、引起衰老的一個重要原因。情緒與健康、衰老、疾病、死亡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故中醫主張情志養生,通過自己對外界客觀環境或事情反應的自我調節,達到心境平和,樂觀、開朗、豁達,以求身心康健,延年益壽。
在現代社會中,各種競爭加劇,生活、工作都讓我們感到壓力巨大,我們要常做的是得勿喜、失勿悲。《儒林外史》中的范進,就因為中舉之后,“歡喜狠了,痰涌上來,迷了心竅”,一跤跌倒,牙關咬緊,不省人事,幸好老太太用水灌醒,卻又瘋瘋癲癲,語無倫次;岳父胡屠戶狠狠地打了他一巴掌,騙他說沒中,這才恢復正常。周瑜可謂大智,然而就是因為草船借箭之戰敗給諸葛亮,于是便產生了“既生瑜何生亮”的狹隘思想,最終氣郁心中,吐血而亡。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更要做到心胸寬廣、失之勿悲。
人應有大海一樣的胸懷和大智若愚的態度,否則人生就會出現許多羈絆。在生活中,往往會遇到各種不合理、讓我們氣憤難平以致怒發沖冠的事情,如果不能用平和的心態泰然處之,一怒之下便常常會失去理智,做出一失足而千古恨的事情來。所以不管在何種境況之下,都應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提高道德修養,樹立遠大理想,學會適應外部條件的變化,用積極情緒克服消極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