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星湖幼兒園 黃 燕
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不斷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關鍵在于創設一個能使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的環境。班級語言區正好為幼兒打造了這個平臺,在語言區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開展語言類活動,例如,閱讀繪本、創編故事、自制小書等。因此,除了日常的集體教學活動之外,語言區成為了發展幼兒語言能力的主陣地。
隨著課程游戲化理念的不斷推進,教師的教育觀也隨之發生轉變——教師逐漸將幼兒視為活動的主體,將游戲視為幼兒學習的主要形式,對班級的區域游戲也變得越來越重視。筆者基于兒童本位立場審視語言區活動現狀,并對幼兒的活動進行觀察與分析,逐步優化語言區的環境材料,不斷推進語言區活動的指導策略,從而促進幼兒口頭語言與書面語言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在語言區活動中,教師發現進區游戲的幼兒越來越少,甚至有時會出現“無人光顧”的現象。這一現象立即引起了教師的關注,于是教師開始進一步觀察語言區幼兒的活動情況,并以幼兒自身的體驗出發,針對語言區游戲日漸蕭條的問題與幼兒展開探討,審視語言區的現狀,分析出現這一現象的深層原因。
探討過后,教師發現幼兒覺得當下的語言區環境不夠溫馨。語言區內除了圖書以及墻面上布置的操作材料較多之外,與其他區域沒有較為明顯的區別,風格顯得單調。大多數幼兒認為,語言區里應該有溫馨的小帳篷、可愛的小書桌或者軟軟的小坐墊。可見,幼兒對語言區環境的要求是溫馨、舒適,而現有的環境并不能滿足幼兒的需求。
語言區中呈現最多的就是圖書,這些圖書有的是幼兒帶來的,有的是幼兒園統一購置的,幼兒看了很多遍,由于語言區內沒有新增圖書,因此,導致幼兒對閱讀圖書的興趣日益減弱。另外,由于教師對于語言區如何投放操作材料缺乏認識,可供幼兒操作的材料特別少,目前語言區只有一些紙偶、小樹圖片等供幼兒創編故事,不僅缺乏新意,幼兒的操作欲望也不強。
很多幼兒在討論中表示,他們在語言區里講故事、在看書時遇到不懂的畫面時,教師不在身邊,常常無處求助。教師也發現自己常常放任幼兒在區域中自由活動,沒有對幼兒進行針對性的指導,皆因教師在指導幼兒活動時常感覺無從下手。針對以上問題,教師對語言區活動進行了審視,認識到語言區活動對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以及社會性行為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明晰了教師應該立足幼兒的視角,充分尊重幼兒,滿足幼兒的需求,對班級語言區環境不斷進行優化。因此,教師應該持續觀察幼兒在語言區的行為,并進行適切有效的指導,力求讓班級的語言區發揮出最大的教育作用,培養幼兒對閱讀活動的興趣,激發幼兒對語言區活動的欲望,從而進一步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分析過語言區存在的問題之后,幼兒紛紛躍躍欲試,準備對語言區進行大改造。在調整語言區材料的過程中,教師始終以幼兒為中心,站在幼兒的立場,充分尊重幼兒的興趣需要,滿足幼兒的學習需求,允許幼兒自主選擇、自我協商,激發幼兒更自主、更投入地參與語言區材料的調整,進而讓語言區的環境與材料真正與幼兒有聯系、有互動。
通過與幼兒共同討論,我們對語言區的環境和布局進行了調整,在語言區設置了區中區——分別為閱讀區、傾聽區和操作區。幼兒覺得閱讀區內要有令人放松、舒適的環境,于是,我們增添了幼兒喜歡的豆袋椅、靠墊、蒙古包、地墊以及有趣的小書架,有了這些令人身心放松的小陳設,幼兒進區閱讀的欲望增強了不少。在閱讀區內幼兒還自制了圖書推薦海報,海報上展示了幼兒閱讀的照片,很多幼兒來到閱讀區時都會忍不住多看幾眼照片墻;傾聽區內,幼兒從家中帶來了點讀筆、復讀機、學生平板、學習機等,利用現代高科技實現人機互動,完成語言的輸出與輸入,這些產品還能收錄活動的音頻、視頻,便于幼兒重復欣賞、傾聽與學習;操作區需要的材料比較多,幼兒將材料進行了歸納分類,并放置于置物架上。教師與幼兒共同討論、擬定操作規則,幼兒自制規則牌,并將規則牌張貼在區域中。同時教師將幼兒創編的故事、制作的小書等都呈現在這一區域中,打造出幼兒相互學習的小基地。
幼兒通過自主協商參與語言區環境的再創設,班級語言區環境較以往更為豐富,更加符合本班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需求。教師將語言區分成三個小區域,使語言區的活動內容更有層次,幼兒的語言能力也得到了有效提高。
教師應穩立兒童視角,努力使語言區的材料滿足幼兒的學習需要。因此,語言區材料的不斷更替與調整至關重要。
首先,要保證材料與主題課程活動同步,教師可以將相應的圖書、圖片資料以及音視頻資料投放進語言區,隨著主題活動的不斷深入適時更替材料,材料與主題同步,幼兒的學習興趣會隨著主題活動的推進不斷延伸與拓展,不斷豐富與提升幼兒學習的經驗,促使幼兒語言區活動的深度推進。
其次,要保證材料與核心經驗連接,幼兒是語言區活動的主人,教師應把觀察、思考、發現、表達等主動權歸還給幼兒,因此語言區的活動材料才能與幼兒不斷發展的核心經驗連接起來,與各個活動內容的核心經驗連接起來。例如,前期經驗證明我班幼兒對兒歌中的韻律美已經有所感受,那么,幼兒就可以在語言區中進行兒歌的表演以及創編;再如,我班幼兒經常會將閱讀時提出的疑問用表征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展示在“閱讀問題墻”上,同伴之間可以交流討論,還可以將知道的答案展示在問題的旁邊,這樣教師也能從另一個側面了解幼兒的閱讀情況,分析幼兒的閱讀水平,掌握幼兒的閱讀經驗,進而促使幼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及時有效的指導是促使語言區活動深入推進的重要途徑之一。在語言區游戲環境與材料調整之后,幼兒重拾對語言區的興趣,那如何讓幼兒保持這種熱情呢?我們以幼兒的需求為指導,要求教師基于幼兒的行為,分析游戲材料與幼兒行為特點,隨后自然適切地介入指導,促使幼兒在語言區活動中獲得經驗,以此真正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教師應鼓勵幼兒自主獲取知識與經驗。”在語言區活動中,基于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教師改變了原有的以教師制定規則為主的既定方式,促成了師幼共同商量和制定活動規則的模式。例如,閱讀區取放圖書的規則、傾聽區平板電腦的使用規則、操作區同伴合作時的注意事項等,這些活動中的小細節、小制度都由幼兒自主商議決定。他們還將小制度制作成規則卡牌并命名為“我們的約定”,將其張貼于區域內顯眼的地方。另外,幼兒還會進行自我評估,誰做到了約定上的內容,就將其照片貼在“我們的約定”上面,每周五進行小組評選,看看誰是最遵守約定的好孩子,評選分數最高的幼兒照片則會張貼在班級表揚欄中。制定好的規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可以在一段時間過后經過商議再次進行調整。可見,規則隨著幼兒游戲的不斷深入而不斷優化。
課程游戲化理念告訴教師,幼兒才是活動的主體,教師應成為一名稱職的觀察者與傾聽者。活動中,教師要“張開眼、閉上嘴”,即敢于放手、細心觀察、學會等待、多多傾聽,根據幼兒在語言區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指導,讓幼兒從中學習解決問題的方法與策略。在此過程中,教師并不是撒手不管、不聞不問,而是要靜觀全局,對幼兒在語言區的活動情況做好觀察與記錄——教師可以借助電子產品進行錄像、拍照、錄音等,為進一步了解活動情況與幼兒能力水平提供有用的素材,也為進一步優化語言區活動奠定良好基礎。當然,幼兒之間存在個體差異,面對不同能力的幼兒,教師更要細心觀察,耐心等待,讓幼兒嘗試自主解決,如若幼兒真的遇到棘手問題,教師可以適時介入。教師的“退場式指導”是為了讓幼兒早日學會積極面對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體驗解決問題后的成功感。
評價活動是幼兒學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在語言區活動中,評價環節尤為重要。通過評價,幼兒能分享經驗、反饋游戲中存在的問題、共同探討解決策略;教師則能直接了解幼兒的想法,進一步分析解讀幼兒的游戲水平,從而優化游戲指導策略,推進游戲進程。
自我評價即幼兒自評。幼兒可以從游戲中運用的材料、遵守的規則甚至是與同伴之間的互動等多個方面來描述自己的游戲過程。幼兒在語言區中玩了什么、和誰一起玩、用了哪些材料、如何進行游戲……在講述游戲過程時,幼兒的表現欲望不但能得到滿足,而且語言表達能力也能獲得一定的提升。幼兒還可以在陳述游戲中探討解決問題的策略,將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同時獲得同伴的理解。
他人評價主要是指幼兒對同伴游戲的反饋與討論。大班幼兒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評價能力,他們同樣需要通過他人的評價獲得贊揚與認可。幼兒在評價他人時,教師可以借助活動中的照片、視頻等再現幼兒的精彩瞬間,圖片與視頻是開展評價活動最為直觀的媒介。幼兒通過表達與反饋,直擊游戲現場,教師可以從不同幼兒的交流中發現問題、引發幼兒討論、探尋解決問題的最優策略。通過幼兒的自評與他評,助力幼兒的經驗生長,促使幼兒互相取長補短,不斷豐富與提升幼兒語言區的游戲經驗。
每次語言區游戲結束之后,我們都會針對游戲中的某一個問題展開討論,討論的形式可以是全班式的集體討論,也可以是參與游戲幼兒的小組討論。幼兒的討論只針對一個問題,即尋找解決問題的最優途徑。例如,幼兒對制作圖書很感興趣,但不知道該如何制作,于是我們聚焦這一問題開展了多次的交流與討論——首先,我們通過收集圖書制作資料、觀看制作視頻了解圖書制作的全過程;其次,我們與幼兒討論圖書的構成、制作流程,幼兒在參與討論的過程中知道了圖書是由封面、環襯、內文、封底等部分構成的;最后,幼兒還驚喜地發現了圖書的封面與封底處還有圖書的名稱、作者、出版社等信息,這些知識點的獲得都是幼兒聚焦問題后討論的結果。聚焦重點問題,討論解決策略,變成了語言區持續開展活動的固定模式。


班級語言區活動的優化與推進是教師與幼兒在語言區的一次次實踐與嘗試。教師驚喜地發現,目前幼兒對語言區的熱情更高了,靜心閱讀的能力提高了,專注傾聽的時間變長了,創意制作的圖書變多了。與此同時,教師還發現幼兒之間的合作意識變強了,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增強了。由此可見,語言區內固定的活動模式正在重塑幼兒對語言區的認識、豐富幼兒在語言區游戲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