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無錫市前洲實驗幼兒園 殷 紅
為給予幼兒更大的游戲空間和時間,我園嘗試打破室內外游戲區域的界限,遵循“幼兒為主體”“室內外區域一體化”原則,將現有的八個專用活動室和八個戶外游戲區域進行一一對應的“捆綁”,如,“綠野仙蹤”游戲聯盟由生活工作坊和開心小農場對應組合,“奇幻地帶”由科學工作坊和靈動沙水區對應組合……形成區域多維聯動、資源互通共享的“游戲聯盟”游戲模式,讓幼兒在游戲中構建教育現場,激發其主動探索、自主學習的興趣,從而獲得成長與發展。
課程游戲化項目推進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系統研究的過程。為了讓“游戲聯盟”項目更好地為幼兒的游戲服務,我園對原有游戲專用室、戶外游戲區域的優勢及存在的問題分別進行了剖析,從辯證的角度去思考“課程”“游戲”“幼兒”三者之間的關系;在保留原來資源優勢的同時,組織教師對“游戲聯盟”項目進行了合理化的調整和完善,從而更好地實現課程游戲化所追求的兒童發展目標。
由原來固定小中大年級組的每周1小時游戲時間,調整為每周1次游戲日,游戲日時間為上午9:00~下午3:30;游戲方式由原來一個班進一區,調整為年級組內八個班幼兒自主選區的混班游戲。
區域創設、材料投放均以幼兒為主體,把區域創設的主動權交給幼兒,讓師幼共同對戶外、室內組合的“游戲聯盟團”進行環境創設、區域布置、游戲材料準備;同時,教師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游戲需要投放材料,同時體現層次性、安全性、生活性、多玩性,促使幼兒的經驗、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有效提升。
每個“游戲聯盟團”指導教師由大、中、小三個年級組的六位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及愛好自選組成。一方面讓教師的特長得到發揮,另一方面由三個年齡段的教師共同參與,在材料的投放、內容的選擇等方面更加貼切幼兒的年齡特點,對活動指導也更能體現層次性。
在“游戲聯盟”項目的開展過程中,我們讓幼兒成為游戲的主人,把解決問題的機會還給幼兒,教師以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游戲,從而推進“游戲聯盟”項目的開展。
遵循幼兒的興趣需要,把“游戲聯盟”的取名和環境創設的自主權交還給幼兒——幼兒通過集體討論、投票制作屬于自己的聯盟團團標,最后各個“游戲聯盟團”的新名字在幼兒的創造下誕生了。原來的“智慧美社”更名為“彩色刷刷”,“綠野仙蹤”更名為“鍋鏟鐮刀”,“槍兵械匠”更名為“小兵木匠”等。同時,讓幼兒自己收集“游戲聯盟團”活動時需要的材料,并對環境進行創設,讓“游戲聯盟”項目真正成為幼兒參與籌備和實施的游戲項目。
雖然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活動和任務,但是不同區域之間也可以協調和互動。在“游戲聯盟”活動中,從室內活動的簡單操作、制定計劃到戶外活動的積極實踐、主動探索;從戶外活動中發現問題、沖突碰撞到室內活動的反思討論、查閱資料,每一個“游戲聯盟團”除了在自己的區域內游戲外,還可根據游戲需要拓展到其他“游戲聯盟團”開展游戲。以“鍋鏟鐮刀”游戲聯盟團為例,幼兒在戶外小農場采摘金花菜后,提出做金花菜餃子,教師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幼兒一起走進室內生活工作坊,開啟了“包金花菜餃子”的活動;當幼兒再次來到小農場時,發現金花菜田地的菜已經收割完了,于是,他們又開始了戶外農場種植活動;為了給菜地做標牌,幼兒到室內美術工作坊、木工坊為種植的菜地做標牌等。游戲聯盟打通了室內生活坊、戶外小農場、室內美術工作坊、木工坊的空間界限,形成了區域的多維聯動,讓“游戲聯盟”游戲區域真正成為幼兒的游戲場所。
在“游戲聯盟”項目開展過程中,不論是預設還是生成的課程,每個“游戲聯盟團”都遵循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聚焦幼兒游戲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構建和開展屬于幼兒的“游戲聯盟”課程。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要注重領域之間、目標之間的相互滲透和整合,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在“游戲聯盟”項目的實施過程中,我們以促進幼兒多方面協調發展為目標,每個“游戲聯盟團”圍繞一個核心目標,并整合其他領域的能力發展開展游戲課程。以“蹦次打次”游戲聯盟團為例,這個聯盟團是由舞蹈工作坊和戶外舞臺區組合而成的,屬于藝術領域范疇,以舞蹈藝術表現力和創造力等能力為核心目標。在“三借芭蕉扇”項目活動中,我們根據幼兒的游戲需要,開展了制作劇本、制作道具、戶外搭建舞臺、安排觀看席等活動。游戲不僅培養了幼兒的藝術表現力,還注重發展了其語言、科學等其他領域的能力。
幼兒的每一個行為活動都整合了多個領域的經驗,在“游戲聯盟”項目活動中,教師注重幼兒發展的整體性,把各“游戲聯盟團”核心發展領域與其他領域融合在一起,使各領域之間建立聯系,讓幼兒通過“游戲聯盟團”游戲獲得全方位的發展。
在“游戲聯盟”項目中,教師以幼兒主動學習、主動探索為導向,放手讓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獲取經驗,從而生成了屬于兒童自己的課程。
以“小兵木匠”游戲聯盟團為例,在戶外“野戰CS”游戲中,幼兒想要有個屬于自己的炮樓基地。在老師的支持下,幼兒開始投入到建造“炮樓基地”的工程中——上網查閱資料,自主設計“炮樓”造型圖,分工合作尋找材料……在制作過程中,幼兒遇到了很多問題,如用什么材料做圓形炮樓?竹條如何圍合成圓形?圍合后怎么固定……教師鼓勵幼兒協商解決。最后,在修理工張爺爺的指導下,幼兒學著用鐵絲固定炮樓——“炮樓基地”終于完工并投放到野戰區。
在“炮樓基地”游戲中,教師充分尊重幼兒的意愿,追隨幼兒遇到的問題,支持幼兒進行深入探究,讓幼兒能夠自發學習并進行深度學習,在新經驗與已有經驗之間發生有意義的聯結,從而構建適宜的“游戲聯盟”課程。
“游戲聯盟”項目的實施對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著眼于項目的發展,做好游戲保障機制,各方面攜手保證游戲開展的實效性。
讓教師自主選擇“游戲聯盟團”研究共同體團隊,每個游戲聯盟團確定一名組長,配備一名骨干教師跟團指導,積極參加項目教研活動,幫助教師應對困惑,并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持續不斷的支持。
我們制定了“游戲聯盟”項目教研制度,每月一次“全園研討”,圍繞游戲聯盟項目共性問題開展教研;每月一次“游戲聯盟組長研討”,主要是對各“游戲聯盟團”的開展情況進行教研;每月一次“游戲聯盟團小組研討”,圍繞游戲內容、游戲玩法、材料提供、組織形式等方面開展教研活動,保證“游戲社團”項目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我們進行了“游戲聯盟”現場觀摩、“游戲聯盟”故事分享,游戲案例解讀等不同形式的研討活動,針對“區域聯動”游戲與幼兒游戲實效進行深度研究,推進教師致力于研究有質量的游戲活動,促進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
在《指南》精神的引領下的“游戲聯盟”項目實踐與研究過程中,我們從幼兒的需求及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出發,打造“室內外游戲區域一體化”的游戲模式,通過戶外區域游戲與室內專用室活動互通互融,多維聯動,讓“游戲聯盟”成為吸引、引導、支持幼兒學習的游戲空間。“游戲聯盟”項目的有效實施,不僅讓幼兒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確立,其學習主動性、交往能力、創造能力等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時也讓教師經歷了從轉變理念到付諸行動的自我轉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