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利津縣北宋鎮(zhèn)中心幼兒園 扈建美
一天中午,幼兒陸續(xù)吃完飯,收拾餐盤、整理餐桌,然后排隊去盟洗室洗手,老師們則打掃衛(wèi)生,一切如往常一樣井然有序。這時,我聽到盟洗室傳來一聲尖叫:“哎呀,馬桶里有塊饅頭!”接著,小語跑出來對我說:“老師,馬桶里有一塊饅頭,不知道是哪個小朋友扔的。”我想估計是某個小朋友拿了饅頭又吃不完,但是不好意思給老師說,就偷偷扔進了馬桶里,因為以前也有類似的事情發(fā)生。聽了小語的話,我平靜地說:“好的,老師知道了,老師會及時處理的。”
我回想中午吃飯時的情景:軒軒快吃完飯時曾去過一次盟洗室小便。于是在餐后散步的時候,我故意問幼兒:“你們知道馬桶里有一塊饅頭是怎么回事嗎?”幼兒紛紛議論:“不知道是誰扔進去的。”“饅頭也不會自己跑進去吧?”我觀察著軒軒的表情,他有些不自然,不敢說話,更不敢看我的眼睛。我問軒軒:“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嗎?”“我不知道!不是我!”他有些慌張地回答。我似乎找到了“始作俑者”。我假裝不知道,語氣輕松地說:“孩子們,你們知道關(guān)于饅頭的故事嗎?今天我們的睡前故事就講一講《一個饅頭的故事》吧!”幼兒高興得拍手叫好……
“從前有一位國王,他非常挑食,這讓廚師們非常頭疼,明明是剛做好的烤鴨,國王卻說:這烤鴨又老又干,難吃死了,快拿走……”聽完故事后,幼兒都懂得了珍惜糧食的道理,紛紛感慨農(nóng)民伯伯的艱辛與不易。軒軒也跟著其他幼兒一起表示:“以后再也不挑食了,要做一個愛惜糧食的好孩子!”

第二天上午,為了讓幼兒進一步了解饅頭的制作方法和制作饅頭的辛苦,我特地邀請幼兒園的廚師爺爺為我們演示制作饅頭的過程:第1步,在面粉里加入適量酵母水,和成軟硬適中的面團后蓋上保鮮膜放在溫暖的地方發(fā)酵,面團漲到兩倍大時,隨手戳一個洞都能看到里面密布小孔就表示面發(fā)好了:第2步,將發(fā)酵好的面團揉搓排氣并揉至表面光滑;第3步,將面團分成等份的小劑子;第4步,將小劑子揉成又圓又光滑的饅頭形狀;第5步,將饅頭生胚放在蒸籠上碼放整齊,等待再次醒發(fā);第6步,架好蒸籠后大火蒸熟,待饅頭蒸熟后,稍等幾分鐘再取出防止饅頭回縮——自此,香噴噴的饅頭就出鍋了。
幼兒看著廚師爺爺蒸出的漂亮饅頭都躍躍欲試,想一展身手,結(jié)果從第一步開始就困難重重——有的幼兒不小心把面粉倒多了,現(xiàn)場不時傳出:“老師,我的水又倒多了”。“老師,這個酵母粉要加多少?”“老師……”第一步終于在手忙腳亂中完成。到了揉面這一步幼兒使出渾身力氣揉了又揉,但還是迎來廚師爺爺一句“還得繼續(xù)揉,還差得遠(yuǎn)”。幼兒邊揉邊嘟嚷:“好累啊,我的胳膊好酸啊!”“我的手都麻了。”“我都沒力氣了,怎么這么難揉啊”……最終,在老師和廚師爺爺?shù)膸椭拢謭A又光滑的面團出現(xiàn)在了大家面前。幼兒又在廚師爺爺?shù)闹笇?dǎo)下把大面團分成小劑子,再揉成饅頭。看著自己做出的饅頭,幼兒興奮地喊:“老師,快看我做的饅頭,漂亮嗎?”得到老師和廚師爺爺?shù)目滟澓螅變耗樕系男θ莞訝N爛了。看著蒸盤里的一排排饅頭,幼兒又興奮又有點自愧不如:“廚師爺爺做的饅頭大小樣,最漂亮!”
在等饅頭出鍋的間隙,我們一起了解了面粉的故事,原來面粉是從一粒麥子開始的——小麥要經(jīng)過播種、施肥、噴灑殺蟲劑,才會長出麥穗:待麥穗完全成熟后,需要人工或機器收割、脫粒、晾曬,再到磨坊(或用石磨或用機器)磨成面粉。幼兒通過故事、實踐、探索、討論知道了饅頭的由來,體驗到了做饅頭的辛苦,同時也感受到了勞動的快樂。午餐時間,軒軒和其他幼兒吃著自己辛苦做的饅頭覺得格外香甜,不一會兒,他們吃得干干凈凈……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本次活動由被丟棄的一塊饅頭生成,饅頭在日常生活中既常見也容易被忽略,教師以此為教育契機,引導(dǎo)幼兒關(guān)注周圍生活中的事物,培養(yǎng)幼兒堅持不放棄的品質(zhì)。雖然幼兒在制作饅頭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但他們一直保持著濃厚的興趣和熱情,積極嘗試、思考、探索、再嘗試,在做出一個個漂亮的饅頭之后盡情享受付出勞動之后的成功感和喜悅感。做饅頭活動進一步激發(fā)了幼兒的探索欲望,為他們以后的健康發(fā)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chǔ)。
活動雖然已經(jīng)結(jié)束,但饅頭的故事還會繼續(xù)陪伴幼北。而勤儉節(jié)約、節(jié)約糧食、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等優(yōu)良品質(zhì),已經(jīng)在幼兒的心中悄悄生根、發(fā)芽。


教育感言
每個幼兒的成長都是一個獨特又多彩的故事,我愿意用愛和智慧去呵護每一顆幼小的心靈,走近幼兒、關(guān)愛幼兒、鼓勵幼兒,與他們一起書寫美麗精彩的童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