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洋
“躺平”一詞是指無論遇到什么問題,自己的內心都不為所動,不會產生任何想法和對應行為,“不作為”“不反抗”“不努力”的生活態度本質上是一種消極的順從心理。實際上,類似于“躺平”這種表達消極態度的詞語不止一次出現,像之前的“佛系”“咸魚”“摸魚”等詞都具有相同的意思。[1]這種表達負面情緒的詞語在年輕人中流傳較為廣泛,反映了年輕群體對于這一現象的普遍共鳴。“一躺了之”體現的是年輕人面對壓力時的一種反抗心理,宣泄自己對過度“內卷”現象的不滿,是在網絡環境中的自嘲行為。當然,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物質生活可以得到充足的保障,“躺平”一詞也有著另外一層意思。人們的生活可以放慢節奏,不過分追求物質生活,不參與競爭,選擇一種較為輕松安逸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哪種方式的“躺平”,實際上都是年輕人通過主動降低欲望來緩解壓力,更好地“做自己”。
當前社會對于“躺平”狀態看法的分歧較大,一種認為“躺平無罪”,“躺平”是自己的選擇,不需要被別人過分干涉。他們認為在生活質量得到保證的前提下年輕人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可以追求無憂無慮、與世無爭的生活。另一種則認為“躺平可恥”,“躺平”心理是對自己和社會極其不負責任的態度,年輕人應該追求精神財富,要具備奮斗精神。青年人應該具備遠大理想和堅定信念,新時代青年要到人民群眾中去,讓理想信念在創業奮斗中升華,讓青春在創新創造中閃光,要堅持艱苦奮斗的精神,不貪圖安逸享樂,更不能懼怕困難、怨天尤人。
但是,現實生活中能真正踐行“躺平學”的人少之又少。通過年輕人的普遍反應來看,多數都是被迫的“無奈式躺平”,他們可能也曾對生活充滿了希望,但是在一次次面對挫折,一直努力卻看不到自己的前途時,最終選擇了無奈面對。[2]當代年輕人面臨著工作、生活、經濟等多方面壓力,大多數人沒有停下過奮斗的腳步,“996”“007”使他們神經長期處于緊繃的狀態。長期面對巨大壓力卻又無力反抗時他們選擇主動降低自己的欲望,回歸隨遇而安的生活。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曾是無數青年人的夢想,然而近幾年“逃離北上廣”的話題一直熱議不斷,在面對購房壓力、工作壓力、過快的生活方式時許多年輕人選擇離開,最終選擇二三線城市甚至更小的城市定居。一線城市過高的生活成本和巨大的競爭壓力使得年輕人并不具備幸福感,在國家統計局和中央電視臺聯合主辦的《中國經濟生活大調查》結果中顯示,“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中一線城市無一上榜。
然而,選擇“躺平”的年輕人難道就真的放棄了生活嗎?《環球時報》環時銳評在面對“躺平”這一現象時評論到:“聲稱要‘躺平’的年輕人,總是在黎明被自己設的鬧鐘喚醒”。“躺平”是青年人應對激烈而又殘酷地競爭時的一種方式,他們不愿意陷入無謂的自我消耗之中。[3]但是,“躺平”只是多數年輕人面對壓力困境時過過嘴癮,說到底是被互聯網放大了的發泄情緒而已。與其批判年輕人的“躺平心理”,不如將其理解為一種情緒和壓力的釋放。多數人的“躺平”都是具有選擇性的,在經過一段時間的高強度工作之后,選擇“躺平”使自己身體和精神得到放松。就像那些選擇“逃離北上廣”的年輕人是為了更有目標地奮斗,將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多的工作和生活中,避免過度內耗。當然,更沒有人因此而停下了腳步。
2022年4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布《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白皮書,白皮書指出:新時代中國青年素質過硬、全面發展,理想信念更為堅定,身心素質向好向強。青年們剛健自信、胸懷天下、擔當有為,衷心擁護黨的領導,奮力走在時代前列,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昂揚風貌。發言人賀軍科介紹道:近幾年“躺平”,“佛系”等詞很流行,但是根據調研顯示,當代青年中真正“躺平”的是極少數,不懈奮斗的是大多數,當代青年他們相信成功主要靠個人努力奮斗才能得來,青年口頭語中的“躺平”,“佛系”更多的還是一種緩釋壓力的調侃和情緒表達。
“內卷”同樣是2021年十大網絡流行語之一,原指社會文化模式到達某種特定狀態后,難以轉變為新的狀態,也無法將現有狀態穩定下來,故而只能將其內部逐漸變復雜的現象。[4]經過網絡發酵后,被形容于同輩之間的非理性內部競爭。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下,年輕人群面對的工作壓力、生活壓力、學習壓力都很大,他們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被認可,因此“內卷”現象也越來越嚴重。
“內卷”的本質就是通過不正確的方式面對同輩壓力導致的結果。同輩之間的年齡相仿、興趣愛好相近,尤其是學生群體之間的生活交集較多,同樣可對比的方面也更多。例如,父母從小就會將自己的孩子跟別人對比,“別人家的孩子”一直伴隨著我們的生活。同輩壓力很普遍,壓力形式也多種多樣,而且往往對青少年的心理成長有較大影響。“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教育理念使得家長們逐漸產生焦慮情緒,最終將這些情緒轉嫁到孩子的身上,因此各種輔導班、藝術班層出不窮。為了讓自己的孩子具有較強的競爭力,甚至犧牲孩子的休息時間,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成長和心理健康。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指出,要緩解家長的焦慮情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雙減”政策正是要改變這種非理性的競爭行為,不能讓家長之間的“內卷”思想影響孩子們的身心健康。
同輩壓力是把雙刃劍,如何面對同輩壓力才應該是我們討論的問題。正確認識同輩壓力會促進青少年的發展,在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后逐漸改善,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但是過度放大壓力會使人產生扭曲心理,無法正視自己和同伴之間的差距,對自己產生不正確的認知。[5]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當同輩壓力來自積極方面的競爭時,趕超同伴的意愿會更加強烈,整個群體都會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但是如果壓力來自不正確的攀比,羨慕甚至嫉妒的心理就會越來越重,攀比的行為也會越來越過分。
大學生群體的同輩壓力更大,當然“內卷”現象也更加嚴重。大學階段是大多數學生首次自主地面對群體生活,他們之間的接觸距離很近,生活和學習都在一起,很容易相互影響。尤其是對于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強烈的好勝心會驅使他們不滿足于現狀,會想盡一切辦法超越別人。這種想要趕超別人的心理屬于正常現象,但是如果不能正確對待將嚴重影響自身的心理狀態。高校學生的同輩壓力來自學業、就業、社交等多個方面,他們正處在由青年逐漸向成年轉變的時期,變成熟的過程中會接受到各個方面的考驗。[6]
近幾年,考研成了多數畢業生的選擇,可以說是大學生“內卷”的典型例子。為了在職場中更具競爭力,好多本科生在畢業時選擇繼續深造,甚至部分人是工作幾年后又重新選擇回到學校。考研人數已經連續五年出現大幅度增長現象,2022年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為457萬,較上一年增長21.2%。通過對302位備考研究生的學生調研發現,其中只有11.06%的學生是對科研感興趣,而56.57%是對當前的就業市場不滿意,為了提高競爭力而選擇考研。如果說為了提升學歷而決定考研是一種“內卷”行為,那么備考期間的“內卷”更為嚴重。調查發現,將近七成的同學會被其他同學的復習狀態而影響,甚至產生焦慮情緒。學生每天的平均學習時間超過8個小時,部分學生甚至能達到十幾個小時,超負荷的學習強度對他們的身體和心理造成了巨大沖擊。
難道青年人的“內卷”就是錯誤的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內卷”可以說是當代青年的“群體標志”,競爭已經成為獲取有限資源的一種方式。通過對青年群體的調查發現,多數人都會選擇為了自己的目標而不懈努力。縱然“內卷”體現了群體之間的不理性競爭關系,但是也從側面反映了青年群體不甘落后的奮斗精神。“90后”和“00后”群體從小生活在經濟和科技快速發展的時期,經歷了科技改變生活的時代,親身見證了我國由富起來到強起來的過程,他們對未來的生活充滿希望。“心里有火,眼里有光”,可以說這是當代青年的奮斗精神,只要目標就有無限的動力。
長期以來,這種表現群體心理活動的詞語就沒間斷過,隨著網絡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可以在網絡上宣泄自己的情緒。“躺平”“內卷”“佛系”等等一系列詞語的流行,體現了大家對某一種現象的普遍反映。多數年輕人表示,面對激烈的競爭時“卷不動,躺不平”才是自己的狀態,不想放棄對生活的追求,但是也沒有“內卷”的實力,因此出現了“45°躺”的方式。青年人的同輩壓力往往是多方面壓力共同作用的結果,經濟、學業、工作、感情都會被拿出來與別人對比,但是現實中能做到各方面都完美的人少之又少。
青年時期是樹立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重要階段,同樣也是個人發展的黃金時期。無論是“躺平”還是“內卷”,都表明了大部分人在面對同輩壓力時存在不正確的應對心理。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閃光點,不能因為看到了別人的優點而忽略自己的長處,也不能面對壓力而理所當然地選擇“躺平”。當然,在青年人的身上,“躺平”和“內卷”并不是單一的表現形式。多數都是嘴上喊著“躺平”口號,實際上做著“內卷”的行為,或者說是間歇性“躺平”,選擇性“奮斗”,當他們面對自己在意的事情時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面對“躺平”與“內卷”這互為對立卻又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現象時,青年人需要建立正確的應對觀念。
對于青年群體來說,要樹立良好的競爭觀和奮斗觀,正確面對同輩壓力。積極地將壓力轉化為自我提升的動力,在與同伴的良性競爭中逐漸完善自己。樹立正確的奮斗目標,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所規劃,長期規劃與短期目標相結合,避免被當前環境過度影響。面對競爭壓力時不能長期產生“躺平”的想法,更不能盲目地惡性競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決定應對措施。青年人是極易被網絡影響的群體,網絡“沖浪”時要時刻保持戒備心理,汲取有用知識的同時要保證不被負面消息干擾。
對于學校和家庭來說,要引導學生客觀地對待同輩壓力并給予及時的疏導。大學生正處在身份、心理的轉變期,三觀尚未成熟,需要幫助他們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隨時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通過心理輔導等方式對一些產生負面情緒的學生進行疏導,而不是對他們的狀態進行批評。同樣也要保證健康的競爭環境,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能只將學習成績作為人才的標準,將綜合素質作為學生的評價指標,深入推進全面素質教育。充分發揮同輩之間的積極影響力,促進學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要發揮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作用。青年人的消極情緒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主流價值觀對青年人的影響至關重要,在外部環境的激勵和熏陶下,他們會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體系。通過媒體和互聯網宣傳青年群體的榜樣行為,抵制過度追求物質生活的“虛偽”言論,不再向青年群體“販賣焦慮”,以此提升青年群體對自身狀態和能力的清醒認知,促進青年群體健康成長。
對于青年群體來說,生活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他們面臨著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壓力,無論是“躺平”還是“內卷”,都體現了他們對壓力的抗爭。對年輕人高喊的“躺平”口號要多一點理解,因為這只是他們通過互聯網釋放情緒的一種方式而已,畢竟很少有人真正選擇“一躺了之”。“躺平”與“內卷”看似是相反的兩種狀態,但是實際上都集中反映了青年人群身上的焦慮情緒。不要過度指責青年人的“佛系”心理,想要根除這種“喪文化”就要引導青年人建立正確的價值觀體系,保證同輩之間具有良性的競爭環境。當年輕人具有積極向上的奮斗觀時,他們就能以陽光的心態面對未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