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

由一名乳臭未干的學生向一名專業教師的蛻變,由剛剛邁出校門到站立三尺講臺的角色轉變,需要的是專業知識的積累、熔煉、再生,需要的是專業思想的武裝、塑造、提升,需要的是專業實踐的磨煉、再造、塑型。
更新教育理念,凝練專業素養
教育實踐,理念先行。伴隨著教育教學理念日新月異的變化,每位教師抱著“與時俱進”的教育心態迎接挑戰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前提和保障,對于青年教師更是如此。
走進新課程,理解新課標,必須有嶄新的教育理念做支撐。古語有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然而,當今教師的角色定位已經遠遠超出了“傳道、授業、解惑”,它要求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促進者和指導者轉變。青年教師有著先進的專業基礎知識,良好的專業素養,但初出茅廬的他們往往欠缺專業教育理念的引領和專業技能的支撐。青年教師要時時利用學校搭建的業務理論學習平臺,撲下身子潛心研究教育理論,緊跟時時更新的教育思想,研究教材教法,讓自己迅速從一名純粹的學習者向指導學生學習的實踐者、參與者轉變。有了對先進教育教學理念的把握,才能更好地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及時彌補教育活動中的問題和短板,修正成為一名合格教師的努力方向。
首先,青年教師給自己制訂學習計劃。每周學習一篇教育理論文章,每月訂閱一本教育雜志,了解最新的教育前沿信息,每學期讀一本教育專著。并且讀后要善于反思總結。
其次,青年教師要多看教育報刊,及時掌握教育科研的新動向、新思路。學習要講究方法,以新課程對教師的要求作為衡量的標準,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教育教學水平、教育教學能力等進行梳理,確定問題導向,形成學習專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青年教師要學會借鑒他人已有的成功經驗建構起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進行科學研究,優化教學活動。
潛心教育科研,助力內涵提升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發展與培養不能給予或傳播給人。誰要享有發展與培養,必須用自我內心的活動和努力來獲得。”教學質量提升,教育科研先行,學校發展是如此,教師發展亦是如此,對于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更是如此。先進的教育理念需要謙卑躬行的實踐者來貫徹、來踐行。
古往今來,但凡教育大家都是從一名普通的教師成長起來的,他們都是潛心教研的先行者、癡心教研的參與者、傾心教研的實踐者、心念教研的踐行者。一個優秀的教師既是課堂教學的行家里手,又是教育科研的紅燭先鋒,這樣的教師才是可持續發展的漸進型教師。教師是一個特殊的群體,需要持續的教育科研來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潛心教育科研是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快捷鍵”和“助推劑”,只有不斷地為自己“充電”“蓄能”“吸氧”“補鈣”,才能源源不斷地接受源頭活水的補給,快速地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能,支撐自己在教育教學路上的內涵提升,厚積薄發,快速成長。
首先,學會教學案例解析是青年教師提升教研能力的有效途徑。一個案例解析就是一個生動的教育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撰寫教育案例的過程就是重新還原教育事實的過程、反思的過程、提升的過程。青年教師在每一次案例解析的過程中,都會對教育實例有所參悟和突破。研究課堂教學案例有助于青年教師反思教學行為的合理性,探索教學實踐的有效性。案例解析的過程是青年教師教育科研能力淬火錘煉的破冰之旅。
其次,學會反思是養成良好探究意識的重要途徑。及時的教育反思不僅是一種方法或態度,更是一種青年教師成長的文化,是在借鑒新的教育理念、教育認識基礎上的創新努力。青年教師自我反思的過程是整個教育教學活動有效再現的角色定位的過程,既是挑戰,又是教育理念的碰撞和升華,是每一位青年教師成長的必由之路。
扎根課堂教學,科學施教塑型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戰場,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主陣地,是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的試金石。課堂教學是真正檢驗一名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考場、平臺。青年教師要理論結合實際,讓自己的課堂與眾不同、熠熠生輝,讓自己的課堂特色鮮明、有序高效。
首先,要學會用先進的理念指導自己把握教材,研究教法,將新課標的理念參透悟明。每周聽一節骨干教師的常態課,每月上一節匯報課,每學期參加一次高水平的磨課研課活動,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反思教育教學的科學性、合理性。青年教師要發揮吸納、融合、再生的能力,在一次次的課堂教學展示中改進、修正教學技能、教育方式,提高課堂教學水平,逐漸打造屬于自己的課堂教學風格。
其次,要培養課后及時反思的能力。課后及時反思的過程就是教學過程的再碰撞、再校正、再凝練。每一名教學能手、名師都是在不斷地改進自己課堂教學的過程,以及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的打磨塑型過程中取得進步的。青年教師階段是通過課堂教學建構自己的課堂教學特色、打造自己的教育教學風格的最好時機,也是可塑型的黃金時期。有效的課堂教學反思有助于青年教師迅速把握課堂教學的實質,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益。
回首剛剛工作的三年,是我教育生涯中最值得驕傲的日子,還沒有完全抹去初為人師的新奇與興奮。課上,我發現一個男生一直在撥弄著自己的指甲。走近一看,他的指甲留得很長,而且很臟,非常難看,我忍不住說:“男生怎么留這么長的指甲。”這個孩子突然態度惡劣地說:“關你什么事!”并且用很強硬甚至帶點仇視的眼神看著我。我覺得很奇怪,心里很不舒服,于是把他叫到教室外面。我忍著心中的怒氣向他解釋并不是對他有成見,留著長指甲很容易讓自己受傷,打球或者做事的時候,指甲會被掀掉,會很疼,最好把指甲剪干凈。看著我善意的眼神,他幽幽地說我留著指甲有用的——我要剝核桃。原來他母親身體不好,需要吃核桃滋補身體。剝好的核桃賣得很貴,這個男孩每天放學都要剝一些給母親吃。核桃很難剝,所以他要留那么長的指甲,所以他的指甲會那么臟,甚至還流著血。那一剎那,我覺得很慚愧,因為我的自以為是,因為我的沖動急躁,差一點以粗暴的方式傷害了一個孩子最真的愛母之心。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首歌,歌里有天真,有歡樂,有憂愁,也有自己淡淡的悲傷。他們有著自己對人生的淺淺的、純純的感受,有時他們甚至會有著他們那個年齡段無法理解與承受的痛苦和無奈:父母離婚了,親人離去了。不要用喋喋不休的說教堵住孩子的嘴,不要用盛氣凌人的姿態壓抑了他們告白的沖動。有時,我們需要做的只是聆聽他們的聲音……
青年教師是一所學校的生力軍,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是這支生力軍專業成長的外顯,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同樣成為一所學校生生不息、科學發展舉足輕重的力量。學習成長的路上,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沒有比人更高的山。青年教師的專業成長也應該是踏歌前行、一路芬芳的學習之旅,青年教師的蛻變,從學習開始。
責任編輯:邢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