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
工匠精神承載著職業精神的核心價值,對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統領意義。學校以弘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核心,堅持立德樹人,培養理想信念堅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扎實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目前,我國的數字媒體產業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市場對數字媒體人才需求旺盛。而行業人才素養不一,作品質量參差不齊,正需要我們在技能課堂中培育工匠精神,引導學生在崗位中苦練技能,為行業的發展助力,真正成為行業的大國工匠。
方案:將大國工匠精神融入教學設計
以競賽促學習,優化教學內容。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還有一個文化自信?!蔽幕孕攀且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作為文化傳播的新媒體人,我們要堅持文化自信。因此,在課程學習中,優化教學內容,在課本中加入大國工匠系列專題片的內容,并且把題材鎖定在優秀傳統文化、民族特色等內容的紀錄片及影片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文化自信。
同時,依據課程標準,基于學情分析,以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相關項目《發現身邊的技能達人——短視頻大賽》為工作任務,讓學生主動尋找身邊的工匠,尤其是學校優秀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所表現出的工匠精神,運用推鏡頭、拉鏡頭、搖鏡頭、移鏡頭、跟鏡頭、升降鏡頭等進行拍攝,涵蓋運動鏡頭的所有技能要求,以競賽的方式,促進學生學習。
啟發式教學策略,奠定學生主體地位。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充當授課過程中的聽客,沒有完全融入教學過程,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在此次授課過程中,教師轉變觀念,放手讓學生去做,培養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引導學生總結規律,設置方案,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在尋找身邊工匠時,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真實案例中去選擇典型人物,構思拍攝內容,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運用信息技術,助力高效實訓教學。利用學校自主開發的網絡教學平臺,在課前發布學習微課堂視頻,以及《大國工匠》片段,課中通過任務發布、信息收集、數據匯總等增強課堂互動性。拍攝設備通過采集卡連線,把實時拍攝的畫面投射到大屏幕上,實現實時評價的功能,有效助力教學。
校企協同育人,創新教學評價。傳媒公司的編導在拍攝的“第一線”,能夠更加敏銳地獲取訊息,通過點評設計作品能讓學生提前接觸工作中最新的視頻拍攝制作理念,學生也能在這個過程中增強實踐性。校外企業導師參與課堂教學、點評學生作業的教學模式,深受學生歡迎,與企業導師交流不僅能了解先進的設計理念和實踐方法,也能了解企業對未來設計人才的要求,讓專業學習有更加明確的方向。
課程:教學中做到因材施教、精準教學
通過“課前、課中、課后”三部曲,高效實施教學過程。《運動鏡頭》共有7課時,第1至6課時的教學以“推拉搖移跟升降”幾個運動鏡頭的操作展開教學內容,第7課時以項目教學法開展教學實施。以第1課時《走近工匠——推鏡頭拍攝》為例展開教學設計。
教學實施過程分“課前、課中、課后”三部曲,有了全方位的學情數據支持,老師可以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查漏補缺。同時,學校樂學網平臺引入豐富的教學資源,如知識點精準微課資源、藝術文化知識題庫、智能習題解答等匹配不同學生的學習方案,讓學生在課外時間根據個人學情進行有效復習。從“課前預習”“課中授課”“課后復習”閉環教學三大環節,層層剖析,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精準教學。
課前預習,達到學情輕松可掌握。簡單說來,課前要注意做好預習工作,讓學生提前查看平臺上發布的相關教學內容,引發學生討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在課程中讓學生參與互動和思考。教學班共20人,自主分成 4 組,根據崗位模式設置導演、攝影師、剪輯師、腳本、助理等,并推選編導組組長。學生自行了解崗位職責和具體工作,利用樂學網上發布的微課,了解本堂課的技術要點和注意事項,并嘗試去做;自主尋找身邊的技能達人,作為自己學習的榜樣;建立與本專業相關的知識題庫,提前學習,逐步認知掌握。
課中授課,可讓課堂高效生動。課中,是教師最完整的表現環節,因此教師要對課程的節奏、內容有整體的規劃和把握。各小組在初拍過程中討論、歸納、總結,制訂拍攝計劃。教師通過觀察,及時了解各組拍攝情況,在必要時給予指導、幫助。然后引導學生對初拍作品進行分析評價,通過觀看《大國工匠》片段,進一步理解鏡頭的表現技巧。通過企業導師的點評評價,得到再拍任務的指導,繼續優化拍攝鏡頭,逐步達成崗位所需要求。最后通過學生互評,參考教師和企業導師的評價,得到優秀作品,并給予校園微信公眾號展示或者推優送組委會參加短視頻大賽,來肯定學生的成果,激發學習的濃厚興趣,提高崗位成就感。
課后復習,培優補弱精準教學。課后設置一些文化素養小測驗或者探討,深化學習印象,同時也為下一門課程做好預先探討。課后“強化訓練”階段,用一個新的任務來鞏固項目拍攝。學生對比學習互動平臺發布課堂視頻和企業崗位視頻,鞏固提升攝像技能。
效果:沉浸式課堂體驗,激發學生創作欲望和靈感
沉浸課堂教學,提升教學興趣,激發創作靈感。把課堂搬到企業所屬技能崗位所在地,近距離和工匠接觸,運用沉浸式課堂體驗,讓學生學會技術。在學習技術過程中,注重精益求精,不斷打磨,滲透工匠精神的培育。拍攝的內容也涵蓋技能崗位的多個角度和場景,把枯燥的技術結合現實的技能人才,激發創作欲望和靈感。
技能成才報國,厚植精神內涵,激發愛國熱情。新時代的人才,需要的是文化自信。在課本的拍攝中,提醒新一代年輕人,要傳播好優秀文化,做文化自信的新媒體人,激發文化強國的愛國熱情。
創新作品展示,提升學生技能自信。如果課堂作品互評后,沒有展示機會,學生的價值便得不到認同。我們將學生的作品通過學校微信公眾號展示,并借助這次世界技能大賽的契機,學生的作品得到了展示的機會,提升了學生的技能自信。
企業融入課堂,增強學生文化自信。既有企業項目,又有企業導師給出專業評價標準,讓學生提升崗位素養,同時通過課前課中優秀國內影片的片段欣賞,進一步了解我國數字媒體的發展,以及影視文化的發展,加深文化自信,創作出更有中國文化內涵的優秀作品。
反思:加強協同,將數字媒體課堂體驗常態化
協同不夠緊密,創新意識較為薄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在帶領中國經濟社會全面深化改革的過程中必須依托創新行為,無論是制度創新、文化創新,還是科技創新,都必須全面貫徹“協同創新”的理念。如何正確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協同創新能力,是教學中很重要的內容。
文化素養積淀,作品還需藝術表現。影視編導專業素養的培養和創作的根基應該從容納生活百態的文學作品中汲取豐厚的營養。在拍攝過程中,如何運用攝影技術表達故事的藝術性,需要生活的積累和文化的積淀、技術操作的熟練、文化素養的提高,只有這樣才能讓鏡頭有更多藝術形式的呈現。
教學資源匱乏,加強深度校企合作。我們需要常態化的數字媒體相關教學課堂體驗環境。學校需要建立與時代同步的高規格專業性強的數字媒體中心,啟用最新的教學技術。也可以和更多優質媒體企業合作,讓學生有更好的專業發展。
責任編輯:邢曉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