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蘭芳 吳麗花/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農業農村局

同里國家濕地公園
對于經濟相對發達、土地資源緊張、農業規模不大、人力成本缺乏比較優勢的地方,推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民收入,必須堅持立足本地實際,因地制宜找準發力點和著力點,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以“江村”品牌為統領,大力實施“12310”工程,全面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發展創意休閑農業,助力加快打造“新時代魚米之鄉”吳江樣板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發展基礎更好。一是糧食安全保障更足。通過退漁還田、復墾擴種、“三優三保”等途徑,吳江每年增加水稻面積超1 萬畝,水稻面積從2014 年的14 萬畝增加到2022 年的21 萬畝,超額完成糧食面積30.86 萬畝、產量1.57 億公斤的目標任務,為端牢飯碗、保障糧食安全貢獻了吳江力量,也為打造“蘇州之美,無過于水田”留存了發展空間。二是“三高一美”覆蓋更廣。以“三高一美”重塑魚米之鄉空間形態,打造“美美江南”新空間,建成高標準農田23.83 萬畝,實現規模高標準農田全覆蓋,高標準池塘覆蓋率超90%,高標準蔬菜基地覆蓋率超80%,規模養殖場100%建成美麗生態牧場,有效解決了耕地碎片化、耕地質量下降、設施不配套等問題,推動農業生產向更高顏值、更高質量和更高效益邁進。三是農業園區引領更強。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園區“領頭羊”“牛鼻子”作用,按照“一核多片”集群發展思路,梯度架構以國家級為龍頭、省市級為骨干、區級為基礎的四級農業園區發展體系,累計建成各級各類農業園區15 家,其中國家級1 家、省級3 家、市級8 家、區級3 家,全區農業園區總面積28.45 萬畝,覆蓋率82.39%。建立農業園區招商選資正面清單、負面清單、獎補清單“三張清單”制度,引導產業向園區集聚、向綠色轉型、向融合跨越。吳江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為蘇州市唯一獲評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依托國家級園區的吳江稻麥“無人農場”,實現了糧食生產耕、種、管、收四大環節的智能化、可視化和數字化,在全省2022 年“無人農場”現場大比武中,從20 支代表隊中脫穎而出,獲第一名。四是體制機制運轉更暢。進一步貫徹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總方針,建立健全各級書記抓鄉村振興的工作機制以及鄉村振興考核評價制度、工作年度報告制度和監督檢查制度,以城帶鄉、以工促農、城鄉融合發展的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更加完善,區級財政扶持“三農”工作經費逐年增加,2022 年接近5億元。出臺扶持休閑農業產業發展的專項政策,對發展共享農莊、建設創意休閑農業基地進行補助,對獲得各級各類休閑農業榮譽的進行獎勵。
發展成色更足。一是機遇更好。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和“環太湖科創圈”“吳淞江科創帶”蘇州重大空間戰略的疊加,為吳江“魅力大運河”和“美麗湖泊群”兩大組團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尤其是位于環澄湖地區的同里農文旅融合發展區及協同推進的環長漾特色田園鄉村帶,必將再次沐浴戰略疊加帶來的政策春風,迎來新一輪的蓬勃發展。二是榮譽更重。2021年吳江獲評首批全國休閑農業重點縣,吳江蠶桑文化系統入選第六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建成中國美麗休閑鄉村3 個、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企業5 家,入選中國美麗鄉村休閑旅游行精品線路1 條,以“農”為核心要素的旅游目的地遍布各地。三是主體更新。出臺優化農業營商環境扶持政策,連年舉辦農村創新創業大賽,引導工商資本積極返鄉下鄉,吸引新生代、新農人投身鄉村振興,培育了“太湖雪”“玫瑰園”“長漾里”等一批本土企業團隊,打造了“蘇小花”“花伴灣”“五畝田”“曲水善灣”等一批網紅打卡點。吳江還有150 多家小微休閑農業主體。四是增長更快。本地游、鄉村游、稻田游成為近幾年旅游熱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迎來爆發式增長,2021 年,吳江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次超千萬,營業收入近10 億元,同比增長50%;休閑農業從業人員人均收入5.91 萬元,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1 萬元高43.8%。
對照鄉村全面振興,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的要求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要求,吳江區將在上級部門的領導和指導下,馳而不息鍛長板、補短板、強弱項,全力以赴打響“姑蘇城外·美美江村”休閑農業品牌,助力加快呈現農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鄉村更美麗的“新時代魚米之鄉”現實模樣。
更高平臺加強推介。邀請高水平專業團隊,更好地系統策劃、精心打造,創新宣傳營銷新模式,在更高平臺上開展多元化、多渠道的宣傳推介,提升吳江休閑農業和鄉村游品牌的覆蓋面和影響力,吸引更多的人到吳江休閑旅游。
更全方位保障要素。制約休閑農業發展的最大障礙仍然是土地,需要按要求做到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鄉村振興獎補指標優先保障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引導各類人才到鄉村創新創業,激發鄉村振興的澎湃動力。
更大力度壯大主體。吳江從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的主體有160 余家,但經營規模參差不齊,發展思路和建設項目趨同競爭,需要進一步開闊思路、提升層次,引導差異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培育標志性和引領性的休閑農業企業。
更深層次促進融合。加強對太湖流域農耕文化,如稻作文化、蠶桑文化、水利文化(塘浦圩田)、太湖漁文化等的挖掘和利用,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內核,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推動5G、大數據等現代新興技術應用為休閑農業發展插上數字化“翅膀”。
更高水平引領發展。進一步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挖掘具有當地特色的農業自然資源、人文景觀資源和農村民俗風情等,融入科技、文化、生態、教育、美食健康、時尚藝術等多種元素,開發鄉宿、鄉游、鄉食、鄉購、鄉娛等綜合體驗項目,拓展農事體驗、健康養生、創業就業等多重功能,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更高水平引領鄉村產業高質高效發展,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