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存款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將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確立為體育與健康課程所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在此背景下,《中國學校體育》雜志在本期“案例研析”欄目中,以實心球投遠為案例就運動能力如何落地進行研討。那么,在實心球投遠教學中,如何理解投遠的運動能力?投遠的運動能力包含哪些具體能力?對這些具體能力又該進行怎樣的教學?筆者將對以上問題與大家一起探討。
一、實心球投遠“運動能力”分析
《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將運動能力界定為“學生在參與體育運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運動能力包括體能狀況、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體育展示或比賽三個維度……”。根據以上運動能力的概念可知,實心球投遠的運動能力就是實心球投遠過程中,在體能、運動技能、運動認知、戰術、比賽等多方面表現出來的綜合能力。培養學生實心球投遠的運動能力,需要圍繞以上幾個方面進行。那么,實心球投遠中以上方面具體包括哪些能力,在教學實施前教師必須明確。根據拋體運動原理可知,影響實心球遠度的因素有出手速度、高度和角度,可以據此分析具體能力。
(一)投擲實心球體能維度的分析
實心球投遠首先需要具備做投擲動作時較快的動作速度能力,也就是肌肉快速收縮能力,這是決定出手速度的主要因素;其次肌肉做功收縮時需要克服球本身的質量,這就需要一定的克服外界阻力的能力;另外,球在出手時要達到最快速度,就需要一定的加速距離,適宜的加速距離能保障在球出手時速度達到最大化,由于受投擲規則的限制,其加速距離只能由本身的柔韌性決定,柔韌性好動作幅度就大,球的加速距離就相對較長,所以需要具備一定的肢體柔韌能力。體能方面的能力主要是來自出手速度方面的要求,而出手高度、角度方面對體能要求相對較低。
(二)投擲實心球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維度分析
運動認知與技戰術運用維度可分為運動認知、運動技能和戰術運用3個方面,其中實心球投遠過程中的戰術運用對其出手速度、高度和角度影響較小,在此不做過多分析。
1.投擲實心球運動認知方面的分析
無論是實心球投擲比賽還是實心球投擲考核,其規則都會給學生不止1次的投擲機會,之所以給多次機會,就是因為任何人都無法保證能夠在一次機會中達成最理想的結果。根據投擲實心球的規則特點,在實心球投擲過程中,要發揮出最快出手速度、適宜的出手角度和最高點出手高度,首先學生要能夠正確認識到影響這3點的因素有哪些,還要能夠正確認識前一次投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出存在這樣或那樣問題的原因,并在下一次投擲中解決這些問題以投出更好成績。具備這些能力,才能在比賽和考核中獲得較為理想的成績。
2.投擲實心球運動技能方面的分析
運動技能是按照一定的技術要求,完成某種動作的能力[1]。而運動技術是指完成體育動作的方法,是運動員競技能力水平的重要決定因素[2]。投擲實心球有一定的動作技術要求,其技術本身就符合運動原理和生物力學原理,也就是它符合達成最快出手速度、最高出手高度和最適宜出手角度的要求,符合做功時力的傳導。從以上運動技術和運動技能的概念看,運動技能是對技術學習結果的指稱,這就需要學生能夠正確、協調、穩定地做出動作技術,其具體表現在正確掌握投擲姿勢、具有穩定的控制出手角度的能力和最高點出手的能力,其次還需要具備協調的自下而上發力的能力。
(三)投擲實心球比賽維度的分析
在實心球投擲比賽中,為了體現比賽的公平性,大家首先要遵守比賽規則,并在比賽中按照規則要求完成投擲;另外,比賽中會受到來自觀眾、對手、隊友、裁判及當下成績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能否抵抗住這些影響和心理壓力發揮出自己應有水平,或將此刻的心理壓力轉化為動力從而超水平發揮,這也是一種運動能力的表現(表1)。
二、形成實心球投遠運動能力的教學策略舉隅
(一)合理運用體育器材設計實心球投遠專項體能練習
實心球投遠運動能力中所需的力量素質、柔韌素質及速度素質,目標都指向投擲實心球時獲得最大初速度。它們共同達成最大出手初速度能力,屬于投遠的專項體能。教學中比較適宜將三者合一,結合實心球投遠姿勢進行練習。如,利用彈力帶或不同重量的球進行投擲專項體能練習,在保障快速出手的前提下,逐漸增加阻力及上肢柔韌幅度。
1.運用拉力帶進行練習
將體育運動訓練中的拉力帶一端固定,學生手持拉力帶,由松到緊逐漸增加固定點的站位距離,以實心球投擲準備姿勢開始,做投擲實心球的投擲動作。要求每次拉伸拉力帶時,必須以最快速度完成投擲動作。
2.運用不同重量的球進行練習
2名學生1組,一人為輔助者,一人為投擲練習者,輔助者在練習者身后持球站立,投擲者做好投擲準備姿勢后,身體后仰從輔助者手中拿球后,快速投擲。球的重量由輕到重,如排球—足球—籃球—實心球;2人前后距離由近到遠,并逐漸增大后仰幅度。
需要注意的是,在掌握投遠運動技能之后,應該在專項體能練習中結合投擲姿勢、發力、出手角度、高度等,才會讓練習更具有實效性。
(二)運用條件限制練習學會實心球投遠運動技能
實心球投擲技術,從運動學原理說,本身就有利于達成最快出手速度、最適宜出手角度和出手高度。但最終產生的效果如何,還要看該技術被學生掌握的情況,也就是學生是否形成了實心球投遠的運動技能。
教學中,教師需要將客觀存在的投擲技術傳授給學生,幫助學生形成投遠運動技能,通常會采用示范和講解的教學方法,通過視覺或聽覺系統傳授投擲技術。投擲運動技能中所需的正確投擲身體姿勢,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獲得,但自下而上的協調發力能力、控制適宜的投擲出手角度及出手高度等能力,雖然可以通過視覺和聽覺系統讓學生在“心”的層面明確,但力的傳導感覺、出手時的角度控制及出手時機(最高點)控制,都是需要身體感覺的,這種感覺屬于不可言傳的緘默性知識,無法通過聽覺和視覺系統獲得,需要借助條件限制練習幫助學生獲得。
條件限制練習即通過設置特定限制條件,迫使學生做出規范的動作技術,隨之產生相應身體感覺的一種練習方法。如,本期研討案例中,教師利用2根上下平行的皮筋,讓學生從2根皮筋之間投過實心球,從而幫助學生獲得適宜投擲角度,這就是一種條件限制練習。
實心球投遠所需的自下而上協調發力能力,雖然力的傳導過程是不可見的存在,但可以通過身體各部位的移動順序及流暢性進行判斷。如,教學中通過在投擲學生身體前方與膝、髖、胸、手(手臂向上伸直時)的相同高度設置4根平行的皮筋,讓學生在投擲練習中依次用4個部位觸碰皮筋,幫助學生建立自下而上發力及最高點出手的技能,同時也便于教師通過觸碰皮筋順序及連貫性發現學生的問題,從而為進一步有針對性的指導提供了可能。
(三)運用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運動認知能力
探究式學習是近年來所提倡的重要學習方式,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實心球投遠運動中,學生能夠發現前一次投擲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能夠解決問題,是投遠運動能力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運動認知能力。在平時的實心球投遠體育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創造條件、設置問題,運用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這種運動認知能力。如,在學練正確動作的基礎上,教師有意識地進行投遠錯誤出手角度示范,引導學生觀察其中存在的問題,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對示范者進行指導糾正,培養學生運動認知能力。也可以在教學練習中,引導學生在每次投擲后進行自我反思,如,“我剛才的投擲存在什么問題”“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我下一次投擲將如何做”等。通過這種有意識創造條件、設置問題的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投遠運動認知能力。
(四)運用考核或比賽培養學生投遠的比賽能力
比賽和考核有特定的情境,有一定的規則限制,且比賽中會受到來自自己、教師等良好期待的心理壓力,也會受到對手出色發揮的心理壓力,從而導致學生在此情境下總是難以發揮出理想的水平。培養比賽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比賽情境進行練習。實心球投遠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考核測試或比賽的形式,讓學生在測試和比賽中學習規則,按照規則完成動作。同時也要根據比賽情境設置多人觀看情境,規定投擲次數,培養學生的比賽和測試能力,熟悉比賽規則,積累一定的處理突發事件和自我調節心態的能力。
總之,投遠運動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教師要分析出綜合能力中各項具體能力有哪些,再圍繞這些具體能力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投遠綜合運動能力。
參考文獻:
[1]馮愛民.運動技能學理論與實踐[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9.10.
[2]田麥久,劉大慶.運動訓練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