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齊智 陶慶桂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出臺后,課程目標和理念發生了變化,對于一線體育教師來說,從目標定位、理念的理解、內容的解讀到教學實踐都需要更新認知和實踐探索,應盡快適應新時代學校體育發展的要求,做課程標準的踐行者。
一、對標課程標準
“十城市”交流會上展示的以技巧運動為主線建構的各水平階段課程,按照《義教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課程目標、理念、內容和學業質量要求,多視角構建課程內容,創新課堂教學方法,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課程實施能體現課程標準的理念。
(一)課程育人視角
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首要任務。本次展示的技巧項目一體化教學,增強了育人意識,將育人理念融入了整個課程教學中。本次水平二到水平四3節課均強調課程育人的應用,如,3節課均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對小組集體完成動作提出任務要求,促使組內同伴相互糾正動作,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學生在學練活動和展示與比賽中都融入了開始和結束的體育禮儀動作,將禮儀質量納入組間評價要求,培養學生的健康行為。其中,水平三《肩肘倒立與多種動作組合》一課中,在學生進行動作學練和動作展示環節時,教師讓學生認真觀察與欣賞同伴完成動作的質量與規格,及時引導學生欣賞姿態美,培養學生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
(二)運動能力視角
注重檢視學生技巧運動能力,在提高學生體能的基礎上,將技巧運動知識、規則內容和運用方法融入課程教學中,完成知識與技能的有效結合,并將已學技巧動作內容進行有效組合,培養學生的自主與合作能力,通過比賽和活動展示、檢驗學生的技巧運動能力。如,水平三《肩肘倒立及多種動作組合練習》一課的學練部分,做肩肘倒立動作的學生展髖不充分時,提示按照規則應扣0.2~0.3分,將規則滲透在學練中。比賽環節采取任務驅動的方式,從課的開始就向學生下達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技巧動作組合的比賽任務,讓學生圍繞任務開展組內互助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運動能力。
(三)生活應用視角
技巧運動既體現身體的藝術性,其動作的靈活性又與生活產生關聯,把技巧動作向生活拓展,向應用延伸,應用于生活中的避險,增強學生的避險能力和意識。如,水平四《遠撐前滾翻及多種組合動作練習》一課的學練部分,學生進行跑動接前滾翻練習時,教師及時提出滾翻可以應用到生活中的避險,失重時進行前滾翻可減緩身體沖擊,防止受傷。課后的觀賞活動融入家庭生活,在厚實技巧知識的基礎上,提升學生對技巧動作美的認知,提高學生欣賞動作美的能力。如,水平二至水平四3節課都安排學生課后觀賞體操比賽,師生間、生生間分享哪些動作可以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身體鍛煉,形成學生對體操動作生活化運用的習慣。
(四)常態教學視角
展示課要突出課程理念,使課程理念落地于體育課堂,目的是讓更多的一線體育教師感受教學改革的變化,為課堂教學實施提供實實在在的借鑒。促使展示課向常態課過渡,是本次課程建構的一項重要內容,務求讓本次課程能對接常態體育課堂,把新的理念和創新課程引入更多的體育課堂。本次展示的水平二至水平四的3節課中,均體現了以下常態課特點:一是器材使用去繁就簡。課中只使用必要的器材,主要是技巧教學必備的體操墊,且在準備、基本、結束部分均使用墊子活動,做到一物多用;二是活動形式簡明。準備活動、放松活動簡潔、清晰、流暢,留出了充足的時間圍繞課的內容開展相應活動,基本部分學、練、賽、體能活動有序推進,這些都為常態化教學提供了參考。
二、課程實施求新求變
(一)向“綜合育人”轉變
1.重視運動能力的發展
一是動作技能相互組合。采用結構化的內容,注重技巧各個動作之間的相互關聯性,單個內容學習與多項內容學習有機結合,跨動作、跨單元項目進行內容的融合,單元學習中既將單元內的動作組合與應用結合在一起,又可沿用已經學過的動作基礎。如,水平三《肩肘倒立及多種動作組合練習》一課中,教師將肩肘倒立動作與已學動作前滾翻、后滾翻等串聯起來,學生自主創編成套動作,提高學生組合動作能力,加深學生對動作技術間銜接的理解和應用。二是知識的有效融合。注重知識、技能的相互遷移和運用,拓寬知識獲取和應用的途徑。如,在水平二《前滾翻交叉轉體180°》一課中,舉行模擬體操運動會,教師給出評分標準和比賽規則,學生自主組織比賽,將裁判與規則相關知識融入教學中;在練習過程中提出動作質量要求時,教師又將動作質量與規則聯系在一起,引導學生運用所學運動項目規則,提高學生的規則意識和動作完成質量。
2.注重行為與品德的培育
結合體操類課程特點,3節展示課都將體操禮儀貫穿于課堂教學始終,學生每一次練習時要舉起右臂示意動作開始,結束動作時要做雙臂斜舉示意動作完成;學生協作練習時,站立在墊的一側位置,行走按照逆時針路線,均以符合體操規范作為基本要求,讓學生的學習活動充滿儀式感,感受和表現技巧運動的美,提高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培養學生的規則、紀律意識,塑造學生良好的體育品德。
(二)向“結構化”方向的變化
體育課結構的優化在本次展示中較明顯,基本部分的學、練、賽和體能學練部分清晰明確,各個環節相互關聯、緊密聯系。在基本部分中學的環節,創設思考學、體驗學、練中學。如,水平二《前滾翻交叉轉體180°》一課中,采用“學中練”“練中學”“學練一體”的形式,學生通過觀察“前滾翻成蹲立”動作的完成質量,引發思考“成蹲立”如何穩定完成,進而引出需要“團身緊”或“蹬地有力”的問題,再針對性地進行團身和蹬地練習,強化動作質量;賽的階段是以團隊比賽的形式,給各小組下達比賽的任務,以提升練習質量為要求,驅動小組內學生的合作學習,以此驅動練和學。賽作為評價和檢測團隊學練的重要手段,采用團隊集中展示和團隊相互評價的方式,重在發揮團隊的作用,營造團隊之間良性競爭的關系。
(三)向“以學為主”的真正轉變
本次展示課水平二至水平四3節課均對由“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的真正轉變作了一些嘗試,均采用任務驅動下的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基本部分的開始階段就向小組下達進行小組間展示比賽的任務,如,水平三《肩肘倒立與多種動作組合練習》一課中,教師向學生下達以肩肘倒立為主的組合創編任務,各小組自由創編,通過小組自主學練“任務單”開展學練活動:小組在共同練習肩肘倒立前倒成蹲立后,依次進行“X+肩肘倒立”“肩肘倒立+Y”“X+肩肘倒立+Y”組合創編和練習活動,其中,X和Y是指已經學過的動作;然后各組展示自主創編的“X+肩肘倒立+Y”完整動作,學生的學練活動緊緊圍繞任務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如,學生在練習肩肘倒立動作出現屈髖現象時,讓同組學生觀察動作能打多少分,并說出扣分因素,讓學生發現問題并幫助同伴展髖,既將規則與裁判知識融入其中,又讓學生在糾錯的過程中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在評價時同樣讓學生參與,盡可能讓學生相互評價,讓每一名學生都享有評價權和被評價權。
(四)在學的方式上的變化
本次展示課中,“以學定教”的理念得到有效落實,教師教學不再是“一刀切”,而是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實施教學,每個學習任務不再以練習時間和次數來預定練習過程,而是以每個任務完成的質量來確定練習進程。
1.關注學的效果
如,水平四《遠撐前滾翻》一課的小組自主學練中,各組的進度均不相同,根據全組學生的動作學習情況推進,“以學定教”得到有效體現。同時,當個別學生動作完成有困難時,教師及時提供幫助并給予鼓勵,引導其找出適當的解決辦法。
2.利用比賽結果
學生的學習方式除了課內的小組自主學練外,教師還利用比賽結果的差異性,激發學生的比賽欲望。如,水平三《肩肘倒立與多種動作組合練習》一課,在賽的環節之后,教師提出下節課再進行比賽,引導學生課后主動進行練習,巧妙地將體育作業布置下去,并通過比賽的方式進行回收,構建了課內外、課與課之間的關聯性,建立了“任務布置—過程指導—結果驗收”的閉合作業體系。
3.激發學習興趣
增強學生學習活動的互動性和趣味性,讓學生“享受樂趣”,在本次展示課中呈現較明顯。如,水平四《遠撐前滾翻》一課中的創編動作環節,各組學生為了賽出滿意的效果,不斷嘗試、交流甚至爭辯,多次調整動作順序,共同創編出適合本組水平的組合動作,展示過程中他們積極自信,充分享受展示交流的樂趣;又如,水平二《前滾翻交叉轉體180°》一課的體能學練中,學生通過合作完成雙人單腳跳、仰臥擊掌等動態的練習動作增強活動效果,通過練習項目及場地輪換增強活動趣味等,力求讓體能活動流暢有趣、活潑有量。
4.技術有效融合
信息技術與體育課堂教學的融合是改革教學方式的一項重要內容,展示課體現了信息技術對體育教學的支撐作用,達到了提質增效的課堂教學效果。如,水平四《遠撐前滾翻》一課,將學生課后練習的圖片進行展示,既是對作業的驗收,又是對學生完成質量的檢測;體能部分學生依照視頻方法直接去做,大幅減少組織學練的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