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根爭鳴
主持團隊:濟南市體育骨干教師團隊
主持人:王建軍
成員:秦 勇 劉 巖 俞 健 陳秋菊
李新革 李煥榮
研討話題:“學、練、賽”一體化教學策略
研討平臺:云端課堂《中國學校體育》雜志話題研討教室
(參加碼:qbm35z)
一、“學”——以問導學,學為中心
在一些體育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照葫蘆畫瓢”模仿教師練習,學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在“學、練、賽”一體化的視域下教師要切實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改變注重“肌肉記憶”的單一的、反復重復的訓練模式。教師要引導學生對“這是哪、我要去哪里、怎么去、需要教師提供什么支持、我到達了嗎”的深度思考,通過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學生對所學運動技能的項目特征、學習目標、練習方法、比賽形式等的理解和掌握,圍繞“學為中心”進行深度學習,體現“教法學法問題化”。以問題為導向,讓學生帶著問題學,在練習的過程中產生思考,讓學習真正發生,讓學生習得的知識或技能能夠遷移、拓展至以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達成學會的目的。如,《籃球:雙手胸前傳接球》一課中,課程開始時執教教師設問1:“同學們,如何做到傳球準、接球穩?”教師通過圍繞本課的關鍵問題,不僅為學生指明了課中的學習目的和要求,還使學生對本課的學習內容有了明確的了解。設問2:“當比賽中有人防守時如何傳接球?”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原地的胸前傳接球練習再到實戰比賽中有人防守的傳接球有何不同,通過體驗真實情境下的實戰應用,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強化了課程標準下素養導向的教學理念。
二、“練”——以趣促練,形式多元
練是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手段與方式,學生的運動技能、體能是通過身體練習獲得的,《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避免孤立、靜態地進行單個動作技術、單個知識點的碎片化教學,注重采用結構化知識與技能教學。”在“學、練、賽”一體化視域下,學生要明白練習目的、明確練習方法及價值、習得技能運用時機,并采用多元的游戲化練習方式,豐富學生的運動體驗,提升學生的練習興趣,產生并保存長久運動的動機,充分調動學生體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為此,在學生練習中,教師應認真設計練習的方法、內容、難度、時間,由易到難地通過結構化的知識與技能,讓學生的練習有趣味、有負荷、有層次、有挑戰、有教育意義。“練”是聯結“學”與“賽”的“橋梁”,起著中樞紐帶的作用,練習的方式和手段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提升學生在實戰比賽中的靈活應用。如,《足球:多種形式的傳接球練習方法》一課遵循動作技能形成規律,精準把握學情,具體設計如下:學生2人原地面對面相距5m傳接球→學生2人原地面對面站立相距7m傳接球→學生2人面對面站立,1人行進間運球相距5m傳接球→學生2人面對面站立相距5m左右移動傳接球練習→學生3人1組進行“兩傳一搶”練習→學生4人1組進行2VS2傳搶斷球。上述練習內容的設計上,遵循了由簡到繁、層層深入的原則,在組合練習中體現出練習多元的特征,從單一運動技能學練到多種形式的組合練習,不僅能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還能鞏固單一運動技能,促進和其他運動技能的組合聯結。
三、“賽”——以賽促練,綜合育人
“賽”不僅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調味劑”,更是學習效果達成的“催化劑”,在課中設計比賽環節不僅能活躍課堂學習氛圍,還能提升運動技能學習運用的實效性,檢驗學生對所學運動技能的掌握與應用情況。同時,比賽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最大潛能,提升學生的團隊意識與精神意志,促進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在教學過程中的落地。“賽”是檢測學生學習、掌握、運用運動技能情況的有效手段,學生在經歷過“賽”這一過程后,把單一運動技能的學練轉換為在真實復雜實戰中的應用,以賽促練,以賽評價,促進教評一致。通過模擬實戰設計比賽環節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練習效果、鞏固強化技能、滲透體育規則、培養競爭意識與豐富情感體驗,進行品德教育,有效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如,《排球:正面雙手墊球》一課中,在教完單一運動技能和相關的組合練習后,可以設計一些比賽環節:“2人1組墊球比多”“4人1組拋墊球比多”“對墻反彈墊球比穩”“移動墊球比準”等,檢驗學生課中學習墊球動作的效果,通過比賽中的師生互評檢測和反饋進一步提高墊球技術。除了在每節課中,還可以在大單元課時結束的考核環節安排比賽,讓學生對自己在每節課中的運用情況和單元學習任務的達成有清楚的認知,有利于反饋教學情況,促進教師教學進程的調控及改進,同時,通過比賽錘煉學生的意志和品格。
總之,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具有系統性、關聯性與層次性,“學、練、賽”是一個有機整體,應在一體化的視角下把“學、練、賽”貫穿到整個教學過程,實現學生從單一運動技術學習到運動技能的融會貫通,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學規劃2023年度體衛藝課題:“基于大單元的體育‘學、練、評一致性教學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23STWY034)階段性研究成果]
——蔣新成(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曉塘鄉中心小學,315736);舒靈華(浙江省麗水市青田縣臘口鎮石帆學校教育集團,323913)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