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厘清影響健康教育內容教學質量的因素
當前影響學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健康教育內容質量的主要因素有兩個方面,即主觀因素與客觀因素。
主觀因素:一是教師對健康教育內容教學不重視,教學模式仍然比較傳統,教學方法缺少創新;二是教師對健康教育內容的把握不如運動技能教學精準;三是學生思想認識不足,認為體育課就是戶外活動,不愿意在室內上課,對理論知識興趣不高;四是教師對健康教育理解深度不足,在設計時照搬教材,沒有設計較好的情境等,無法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等。
客觀因素:一是健康教育在沒有固定的教材內容時,相較文化課,沒能形成一套完整、成熟的課件等教學資源;二是健康教育知識與其他學科的融合難度較大,缺少典型性教學實施案例。
二、健康教育內容教學質量提升的實施對策
1.創新教學設計與實施
在開展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健康教育內容教學設計時,首先,需要堅持以問題與素養為導向,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對問題解決的欲望,提升學生對新知的探究意識,從而引起學生對健康教育內容的學習興趣,最終指向學生健康行為素養的培育。如,學生私下參加體育運動時出現的問題或家人出現的疾病,以及抽煙、酗酒對健康的影響等問題較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其次,需要在教學方法、學習方式上有所創新,在教學設計中多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充分利用內容講解與實例相結合,創新設計教學情境,開展專題教學,有助于學生系統掌握健康知識與技能。如,健康社團,定期舉行健康教育知識演講等。此外,創新教學設計與實施要結合健康教育知識內容的實際,考慮到學生運動的需求和年齡性別等特點,不能脫離實際。
2.基于學情體現教學差異
由于學生知識與技能儲備的差異,學段間健康教育的內容、要求,以及實施策略也有較大差異性。如,小學低年級,在開展健康教育內容的學習時,教師把健康教育知識通過編成兒歌的形式進行教學,或通過開展室內游戲、表演、故事等活動進行健康教育知識技能的傳授與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針對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可采用創設真實情境的方法,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進行潛移默化地影響與培育。針對初中年級的學生,可以傳授一些簡單易操作的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讓學生開展討論式、體驗式、探究性的學習。可以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共同交流與撰寫報告,或者錄制報告視頻;可以結合其他學科,通過小報或圖畫的形式展示;還可引導學生與家長共同制作以健康教育為內容的手抄報,這樣可以讓學生與家長共同關注健康教育知識內容。針對高中年級的學生,在進行健康教育內容的學習時,可以適當提高他們學習的深度與難度,適當把知識點進行遷移,可以采用跨學科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高中階段的學生更多的是培養他們解決現實學習與生活中遇到的健康教育方面的問題,引導他們如何應對問題、如何高質量地處理問題,其核心目的是通過深入開展健康教育知識與技能學習與體驗,深度培養學生健康行為素養。
3.健康教育融入體育實踐課教學
健康教育融入體育實踐課教學可以健康教育知識滲透為主線。運動技能與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是體育與健康課程主要的學習內容,兩者在體育與健康教學中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有針對性地將健康教育融入于實踐課中,從教學目標的制訂,到教學過程中的滲透,以及在課中的教學評價,都可以有所側重。如,在教授耐久跑中,學生出現“極點”的現象,此時教師在不影響耐久跑正常教學的前提下,可開展此方面的知識與技能傳授,使學生能了解“極點”,并能在練習中克服“極點”,培養學生健康的運動心理,以及積極向上的拼搏精神。再如,在實踐課教學中,難免會發生意外,如學生出現受傷的情況,此時教師可以將此突發事件引用為可以利用的資源,即分析為什么受傷,受傷了應該如何來處理,因勢利導,利用好突發事件,適時開展健康教育,這樣將健康教育融入實踐課中,學習效果比在單純的健康教育課堂中更好。因此,體育教師在實踐課教學中要善于抓住每一次教學的良機,開展與滲透體育與健康課程中的健康教育內容,培育學生的健康行為素養。
——吳愛軍(江蘇省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天寧分校,213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