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燕 夏詠
(新疆農業大學 新疆烏魯木齊 830000)
隨著我國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及對世界市場需求量的不斷增大,中國國內手機產業得到了逐步升級和快速發展,目前智能手機已經成為國內信息時代發展的主力終端代表之一,國內智能手機市場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已逐步顯現出來,其巨大的產業潛力也應引起重視。當前在5G時代的強大壓力下,由于慘淡的國際競爭環境及中國國內產業領域發展已趨于飽和,全球化策略已經成為中國公司的必然選擇。不過近年來一些公司卻面臨歐美等國技術的惡意封鎖問題。本文主要從企業內部因素進行分析,并通過實證研究,得出若干重要結論,為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建言獻策,助力于提升中國智能手機企業的競爭力。
林素燕(2017)、劉傳志(2017)等學者的研究中多數利用海外營業收入占比來衡量企業的國際化程度。本文選擇用海外收入占營業收入的比值來反映國際化程度。為了確??陀^性和準確性,用表示企業國際化程度FSTS表示海外營業收入/總營業收入。
研發投入是產品技術高低對企業國際化影響的指標,它代表企業產品的競爭力及在海外經營中對發達國家的技術學習和創新能力。吳磊(2015)和余官勝(2015)都以溫州企業為樣本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技術能力顯著正向影響企業的國際化。
提出假設1:研發能力對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有正向影響。
有學者認為,營銷和創新分別是企業的兩種基礎職能。一般來說,依賴國外訂單生產加工的企業所花費的銷售費用會小于自有品牌企業,越接近企業所在產品鏈的末端,所花費的銷售費用就越多。本文通過營銷費用來反映企業的營銷能力。
提出假設2:營銷能力對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有正向影響。
人力資源在企業的運營過程中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尤其是科研人員的加入更是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徐江(2012)從內外兩方面的角度研究了中小企業國際化影響因素,得出了有價值的結論,人力資本對國際化程度有正向影響。本文通過科研人員數量來反映企業知識型人力資本。
提出假設3:知識型人力資本對企業國際化有正向影響。
一般來說,企業的盈利能力可以客觀反映出企業的財務績效,衡量企業客觀績效的財務指標有很多,常見的絕對值指標有企業的總利潤和凈利潤等。本文選擇將凈利潤作為財務績效的替代變量,這是因為企業以追求經濟利益為主要目標。因此,本研究重點將反映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凈利潤作為企業績效的替代變量。
提出假設4:企業績效對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有正向影響。
本文通過從萬德數據庫和智能手機企業官網獲取數據,歸納了68家中國智能手機企業2016—2021年的數據。68家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在中國上市智能手機企業中占比60%以上,6年數據,6個指標,符合統計數據研究,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選取表
本文研究的對象是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的影響因素,運用STATA工具對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的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并得出結論并提出建議。
因變量為衡量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程度的指標,自變量為影響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的因素,構建如下模型。其中,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影響指標的下標i和t代表第i個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在t年的數據,β0為截距,β2是邊際值,μ為隨機誤差項。
2.3.1 描述性統計
本文將數據導入計量分析軟件STATA,為了防止數值太大對研究結果造成影響,對研發費用、凈利潤對數處理,營銷費用除以當年GDP,再對數據進行描述性統計,了解各個變量的均值、標準差、最小值和最大值,如表2所示。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從表2結果中可以看出,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程度差異較大,中國智能手機企業海外收入占總收入的41.7%,說明我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整體上處于較高水平。
研發能力X1標準差為1.726,說明對于研發投入大部分企業的研發費用和其平均值之間差異較大,波動也較大;營銷能力X2標準差為0,說明企業的營銷能力較為平穩;知識型人力資本X3標準差為11066.5,說明我國智能手機企業研發人數占比波動較大,最大值與最小值之間差距較大,整體水平不高;企業凈利潤X4標準差為1.691,數據波動較小,最大值與最小值差距較小,說明智能手機企業的凈利潤差異較小。
2.3.2 VIF檢驗
對變量作VIF檢驗,結果除變量3之外各變量之間VIF<5,不存在共線性問題,變量3為研發人員,變量5為控制變量公司總人數,所以存在一定的線性關系。
2.3.3 回歸分析
本文使用Hausman檢驗方法判斷使用固定效應模型還是隨機效應模型(見表3)。

表3 Hausman檢驗結果
根據表3可以看出P=0.014,P<0.05,拒絕原假設,應該選用固定效應模型。
從表4結果中可以看出,研發能力對企業國際化有比較顯著的正向影響,假設1得到支持;營銷能力對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沒有顯著影響;科研人員對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沒有顯著影響;企業凈利潤對企業國際化有顯著影響,假設4得到支持;企業總人數代表企業規模的大小,企業規模越大,對企業國際化影響越顯著。

表4 基本回歸結果
3.1.1 研發能力對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有正向影響
研發能力的提高有助于企業提高對抗外來風險的能力,在面臨國外技術制裁時能夠迅速作出應對措施,以使企業在關鍵技術方面不會出現被“卡脖子”現象,我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進程會穩中前進。
3.1.2 凈利潤對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有顯著影響
由于我國多數智能手機企業的盈利能力增強,我國企業應對外來風險的能力也會增強,企業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中,彌補了企業自身的短板,即使遇到國外市場對中國產品進行技術封鎖、貿易壁壘等影響我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進程的因素,我國企業的盈利能力增加也可以有效減少這些惡劣影響對企業帶來的損失,因此,凈利潤對我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有顯著效應。
3.1.3 企業規模對我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有正向影響
企業規模越大越有利于提高企業國際化程度。企業員工人數越多,規模越大,擁有的資源越多,因此企業實力雄厚更有利于提高企業國際化程度,抵抗國際化經營風險的能力也更強。
3.1.4 營銷能力對智能手機企業沒有顯著影響
營銷會增加企業的成本,在國際市場上,企業對市場的不熟悉會使企業增加不必要的費用支出,一旦出現不可抗力因素或文化沖突,企業將遭受重大損失甚至不能生存,尤其是規模不大的小企業,大量的營銷費用會對企業造成不必要的負擔。
3.1.5 知識型人力資本對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國際化沒有顯著影響
智能手機產品周期短,需要頻繁地更新換代,大量的科研人員對產品進行創新,對技術有更高的要求,但科研人員的研發效果具有滯后性,短時間內對企業國際化沒有明顯影響。
3.2.1 加大研發力度,提高手機企業抗風險能力
近些年一些國家對中國智能手機領域進行技術制裁,導致我國手機企業一度被動接受制裁,從而使企業遭受巨大損失。因此企業要加強研發力度,提高核心技術能力,不斷推出有利于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新技術。就手機制造企業而言,想要在市場上長期立于不敗之地,必須要順應市場發展形勢,靈活快速地調整供應鏈,提高手機的品牌優勢、價格優勢、企業形象優勢,不斷完善售后服務機制,培養客戶忠誠度,從而促進企業銷售利潤的穩步增長。
3.2.2 穩定國外低端市場,進軍高端市場
中國手機企業在非洲、東南亞等國家的手機定價大多處于中低端,并且在國外市場中占據良好的品牌份額,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在穩住這些市場份額的基礎上,進軍歐美等發達國家高端市場份額,目前高端市場排名靠前的是蘋果和三星,華為在受到技術制裁后2022年入選為全球智能手機前五。在我國政策的大力扶持下,中國智能手機企業應抓住機遇,提升自身產品競爭力,進軍高端市場。
3.2.3 明確各國政策,實施本土化戰略
中國智能手機企業在進軍某個市場之前進行了前期考察工作,以避免出現與本地文化傳統價值相悖的商業廣告內容或行為,由此提高了公司全球化進程的難度。掌握該地域消費者的產品喜好,以便制造出符合目標地區本土消費者的產品需要,從而進行精準營銷。例如:在東南亞,當地消費者對產品價格更為敏感,可以把目標顧客定位為中低收入人群;而在歐美市場,當地企業更側重于對商品的消費體驗和售后服務體驗,更關注商品的科技體驗和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