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鑫 徐鐵軍 馬文珍
【摘? 要】 人工智能時代下,各行各業的發展都發生了新的變化。在傳統寫作領域,基于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各類智能寫作主體,已經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從形式上看,人工智能寫作主要分為自動寫作和輔助寫作兩種形式。在我國,人工智能寫作已獲得國家層面的支持,市場需求上也有了巨大的體現,尤其是當前人工智能寫作技術已被廣泛應用于新聞寫作、熱點報道等領域。在文學領域中,人工智能寫作的應用雖然相對較少,但作為一種創新的技術形式,它從一開始就引起了廣泛的爭議。因此,未來針對人工智能寫作,是進一步發揮其優勢,還是全盤否定,已經成為當前人們在其實踐應用方面研究的重點。
【關鍵詞】 AI人工智能;寫作創作;現象思考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隨之增加。作為一種全新的技術形式,它通過“人的智能”結合相應的開發手段、模擬形式得以體現。而其應用到傳統寫作領域,一方面不僅滿足了相關文學寫作的創作要求,順應了人類情感的表現需求。另一方面對傳統學界的創作造成不小挑戰,其日后是否會代替甚至替代人類創作,也引起部分人的恐慌。因此,針對AI人工智能寫作,從其現象反觀背后本質,文章認為人們要做的是如何在體現人工智能作品文學性的同時,發掘人工智能寫作與傳統文學創作之間的聯系,通過優勢互補,促進兩者的和諧共生。
一、AI人工智能寫作的發展現狀
回顧AI人工智能寫作的發展之路,早在2017年,微軟互聯網工程學院就針對人工智能發展提出了“人工智能創造”這一關鍵理念,這一理念不僅對未來人們在人工智能技術應用進行了明確,也預言了人工智能技術后續的發展。在學界領域,通過借助科學技術的優勢,發揮人工智能在創作層面的潛力,以人工智能寫作為代表的智能寫作形式,映入人們眼簾。隨著這一技術的落地生根,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涌現出了一大批技術代表。無論是《以陽光濕了玻璃窗》為代表的機器人作者微軟小冰,還是京東自研的“莎士比亞”人工智能寫作系統都在釋放強烈的信號: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在智能寫作領域,AI智能寫作主體已經具備較強的寫作功底,同時能夠撰寫出不同主題的高質量文學作品,在有效滿足不同用戶寫作需求的基礎上,還能夠根據相應信息篩選出高價值的資料參考。以此降低傳統寫作的成本,同時也讓整個寫作效率得到充分的體現。
人工智能是如何在短時間內高效地滿足人類寫作需求,同時體現文學價值并達到相關要求的?對此,文章以微軟小冰為例。2017年5月,微軟公司旗下聊天機器人小冰的詩集《陽光失了玻璃窗》一經問世就引起激烈的討論,與以往智能創作的詩歌不同,微軟小冰創作的詩歌作品仿佛更具有人的思想。“我們未曾毀滅之夢的復熾/只怕是那生命的泉源/為什么沒有生命的緣故……”通過朗讀這些詩句,發現其在創作的過程中結合了人類思想情感表達的慣用形式,以人們能讀得懂的形式,將其完整地創作出來。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結合相關研發團隊的介紹,小冰不僅花費了上百個小時自主學習了20世紀以來500余位中國現代詩人的作品,同時為了在句法結構、填詞造句上體現出人類創作的獨特元素,更是基于其自身情感計算框架下的創造模型。利用特殊的計算形式,小冰結合了數以億計用戶的情感數據。根據他們不同的情感數據來總結不同情感的獨有特征,以此確保表達的詩句能夠更加貼合人類情感表達的需求。從這一方面來看,與人類作家在創作前的學習相同,微軟小冰也基于相應的學習和實踐過程,以此確保其在文學創作過程中并不是簡單地憑空捏造。而是從人類角度以情感和想象力作為出發點開展的實踐活動,打破了傳統人們印象中對人工智能的刻板思維。更有甚者,部分領域的人工智能已經發展到類似人類一樣,能夠利用所學到的知識和有關內容進行簡單的思考實踐。
二、AI人工智能寫作的局限
將人工智能寫作應用于人們的日常寫作創作中,雖然具有短時間內快速生成相應作品并滿足人類使用需求的優勢,但人工智能寫作相較于人類寫作創作仍存在較多的局限性。
(一)時代特征角度
從時代特征角度上看,以人工智能的出現作為分界線,在文學寫作創作上可以分為以人為代表的寫作時代和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寫作時代。而在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寫作時代,其特征體現以短時、高效、大量、無間斷為代表。借助人工智能寫作能夠提高寫作的便捷性,能夠讓寫作面對的群體更為多樣,寫作成本更為低廉。因此人工智能寫作一經推出,其首先替代的就是當前寫作創作中創新性、獨立性要求較低的一些寫作內容,如傳統的工作計劃、總結、文書寫作等。除此之外,個人簡歷、旅行游記為代表的定制化內容也相對容易借助人工智能寫作主體創作生成。而這都是基于人工智能技術在自然語言處理以及知識圖譜等相關技術方面的優勢。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寫作通過海量的數據庫學習以及模型層面的模仿實踐,逐步地衍生出一些新的能力,例如在傳統的書法、音樂等創作領域,借助人工智能寫作技術,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從量變到質變的快速積累和臨摹,達到人們傳統學習周期中的創作水準。但從局限性上看,無論是上述一系列的人工智能深度學習,還是對大數據的整體感知,更多的是培養智能AI具備了“類人性”特點,原理上還是通過數據的有效計算,并圍繞計算過程中借助自身積累的數據庫為參考樣本,結合事先設定好的相應指令及對應規則,通過這些規則選擇出符合創作實踐要求的樣本,將這些樣本進行平均最終呈現出對應的作品。所以人工智能在作品的體現上更多是平均屬性,在其數據庫的搭建過程中,即便囊括了人類發展史上所有優秀作品,但最終作品呈現上仍然是基于最為基礎的文學性文字,體現在具體內容以及審美感受上,也只是結合人類情感感知的規律所體現的。作品中沒有體現傳統人類創作過程中創作者在個人情感層面的表達,而這種缺乏生活實際體驗的文學作品,最終即使借助再多的素材數據,也難以從作品層面呈現出相應的情感聯系。后續讀者在進行閱讀感知時,無法做到深度共情,最終淪為只具有人為創作痕跡的文學復制作品。
(二)實踐應用角度
實踐應用角度上看AI人工智能寫作,創作時主要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以自動寫作為代表,另一種是以輔助寫作為代表。再聯系人工智能發展的三個階段,分別對應了“弱人工智能”“通用人工智能”和“超人工智能”三個階段。其中,人工智能自動寫作更多還是體現弱人工智能階段的優勢,并不能夠獨立借助自主想法進行寫作,寫作過程中也只是減少了人工干預的影響,是基于傳統算法實踐下的寫作產物。在自動化寫作的應用方面,其更多適用于結構化的寫作模式。例如對一些春聯創作、新聞稿創作等,這幾類創作在特點上面都具備較強的規律性。因此計算機在實踐過程中能夠更快地借助相應的算法、數據素材得到對應的內容。當前在自動寫作的實踐應用過程中,許多自媒體或其他寫作主體會借助自動寫作的便捷優勢,通過對文本、單詞、順序等步驟的改變,來重新組織寫作語言進行文章的二次改變。
相比之下,輔助寫作則是基于整個寫作全過程,通過相應算法提供的各類功能,幫助人類更好更快地去完成寫作任務。例如,當前熱火的OpenAI—GPT,其就是以龐大的數據庫作為參考,通過數以億計的訓練實踐,使能夠在用戶只提供某個單詞或簡單句子的情況下,根據用戶的需求在短時間內完成一篇文章。之后隨著其在語言預測模型上面的不斷創新,其涉及的數據庫也更為龐大,再配合深度學習等一系列手段。讓GPT從原本的模仿合成逐步升級到具有一定創新能力的人工智能創作主體。但從局限性上來看,這種寫作創作形式,雖然在人類基本寫作能力上已具備了較好的體現,但對人類深層次的語言、情感、意識、形態等領域仍然缺乏有效體現。尤其是考慮到一些文章在寫作價值上,其不僅是人類精神的寄托,也是思想靈魂的有效體現,更是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見證。在這一類文章的寫作上,人類創作者對思想感情以及相關內容的記錄明顯更勝一籌。因此,雖然當前人工智能寫作主體已經發展到了令人驚嘆的水平,但其對具體內容的呈現以及寫作方法上仍然需要人作為使用對象去提供引語和提示,以此進行后續的寫作。所以當前人工智能寫作的發展,仍然處于人與機器共同寫作的時期。
三、對未來AI人工智能寫作的思考
人工智能快速發展的今天,其在提高人們生活品質,增強生活幸福感的同時,也在消除人們原本應該具有的能力。培養人們惰性的同時,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對各類智能技術、智能設備的依賴越來越強,個人行動能力、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出現了不同層次的滯后。受此影響,在寫作創作方面,人們可能會喪失應有的敏銳性,逐漸習慣以科學角度應用理性思維作為視角對文學創作進行研究和探索,導致原本屬于文學創作的獨有的感性思維被剝離出去。因此,無論是互聯網還是人工智能,人們應該正確認識其的特性以及價值。文學創作領域不能過多依賴AI人工智能的寫作形式,要盡可能發揮人類思想。一方面更多的從“人的角度”去表達出特有的思想和情感。使得讀者能夠在文章的閱讀過程中去感悟作者在創作上面的個人觀點,了解創作背后的故事。另一方面進一步體現人文魅力,彰顯人文屬性,以此借助人類視角去記錄當前的歷史事件、文化特色。反映時代變遷的同時,為后代的學習和生活留下寶貴的財富。
除此以外,寫作也是人們當前學習、思考、發展個人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和工具。寫作可以幫助人們在當前的社會背景下去進一步發掘自身潛力,在此基礎之上,通過獨特的感知來提升個人創造力,以文學作品的形式呈現在世人面前,彰顯出人類思想精華,進而啟發人們在文學閱讀上面的新感受,對廣大讀者的發展也會產生深遠影響。
因而,不必恐慌人工智能未來將替代人類在寫作領域的所有優勢。文學創作者在日常的創作過程中,與其擔憂未來是否會被替代,不如回歸本源透過寫作的現象,聯系自身實際情況進行思考——人工智能是如何進入人們的視野之中的,而自身是在何時出現創作能力下降的。積極調整個人寫作和創作思維,從文學傳統的審美角度進行改變,創作出更具思想內涵,更富情感意趣的文學作品,真正地發揮人類歷史中獨有的文學魅力。將語言藝術、語言風格進一步體現,在潛移默化之中將人文思想印記深烙于個人的文學創作中,以豐富的內涵和感情來充實所寫的文章。為讀者在閱讀感受、個人體驗等方面創造更多的可能。最終在滿足當前社會背景下人們的閱讀喜好、閱讀需求的同時,更好地激發人們的閱讀興趣,從而讓他們將目光重新聚焦到人類文學寫作領域。以此區別人類文學創作與AI智能寫作之間的差異,守住人類創作的底線,堅持人類創作的獨立性。
四、結語
總而言之,AI智能技術的發展將會促使越來越多的行業被顛覆,而傳統文學創作和寫作領域也會受到極大的影響。人們需要明白,人工智能的創作價值和優勢,與人類傳統寫作相比仍有較大差異。為了更好地面對未來的發展,人們應在警惕的同時,巧妙應用其優勢來保留傳統文學創作對人類文明發展的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