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華
【摘? 要】 “雙一流”“雙高”政策落地后,各地高校都在積極整合資源,不斷推進自身向應用型高校轉變。教學評價作為“教”與“學”連接的橋梁、教學活動的落腳點,必須要擺脫傳統評價思維、評價模式的約束,要形成多主體評價、多角度評價,要構建組織科學、內容豐富、方法得當的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教學評價體系,保證教學管理、教學工作、學生學習等方面都得到相應的評價,為應用型高校教學工作的可持續開展提供驅動。
【關鍵詞】 “互聯網+”;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評價體系構建
一、“互聯網+” 背景概述
“互聯網+”是一種發展模式,是將互聯網工具轉化為生產要素與傳統行業對接,對各類資源進行優化組合后,保證傳統行業形成網上、網下兩種生存狀態。在“互聯網+”背景下,我國教育事業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素材、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不斷豐富。甚至在互聯網技術的加持下,教育和社會發展之間的屏障被不斷化解,傳統高校為了培養出服務于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人才,紛紛向應用型高校轉變。
二、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性和現狀
(一)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性
1. 以問題為導向,不斷完善教學方案
應用型高校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評價工作找到自身教學存在的問題,包括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資源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找到問題后再形成針對性修正,保證教學方案科學化、系統化,有效服務于“應用型人才培養”這一目標。例如,某高校進行雙師型教師培養,就是對教師教學評價的科學性進行全面分析,幫助教師找到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教學當中存在的問題,并推動教師深入合作企業當中進行頂崗實習。最終培養出精通教學、熟悉專業領域、擅長行業技術的綜合型教師,使得應用型人才培養有了根本的師資保障。
2. 明確學生現狀,形成多元引導方案
教學評價體系最終服務于學生的培養,通過對學生學習現狀的分析,可以找到學生在專業學習上的優劣勢、個人能力的長短板,進而幫助教師形成多種引導和培養方案,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
3. 找到改革短板,促進改革不斷推進
教學改革是動態過程,需要教學評價體系去挖掘資源整合、師資建設、課程體系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為教學改革的可持續推進提供科學的參考。在教育改革當中,某高校非常重視教師的教學評價工作,通過分析教師教學評價,發現本校校企合作不足。針對這一問題,該高校立刻整合專業人士制訂校企合作改革方案,抓住合作企業篩選、利益劃分、課程構建、成果共享等關鍵點,形成了高質量校企合作,保證該校教育改革獲得實效。
(二)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的現狀
1. 評價理念落后,靜態評價難以發現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
受傳統教學評價理念影響,很多教師采用靜態評價,即一周一評、一月一評。每次評價都是課程教授完畢之后一段時間,教師在評價中往往會忘記一些關鍵性問題(教學現場學生提出的疑問,學生學習方法存在的不足),導致評價的動態性差,不能有效地發現自身教學和學生學習存在的問題。
2. 評價主體單一,無法形成多視角多層面評價
教學評價體系當中評價者只有教師,學生沒有參與進來,其他教師也沒有被有效地融入教學評價體系之內。如此,評價主體、評價視角存在單一性,若是教師的傳統觀念較強烈,勢必會嚴重影響教學質量。
3. 評價結果利用不足,導致評價形式化
一部分教師在教學評價后,經常將評價結果束之高閣,并沒有通過評價結果去分析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教學評價形式化十分嚴重,導致教學質量無法提升,教學改革不能推進。
三、“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構建對策
“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高校教師教學評價體系構建可以圍繞更新評價理念,提升評價實效,多元評價內容,實現全面評價及評價結果反饋,保障評價質量等層面展開具體的探索與實踐。
(一)更新評價理念,提升評價實效
1. 實現靜態評價向動態評價轉變
所謂動態評價指的是,教學評價工作要與教學工作同時進行,實現“教、學、評一體化”。傳統課堂之下,做到動態評價難度較高。而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智慧課堂得到了廣泛建設。該類課堂以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新媒體技術為核心,保證了師生、生生交互的順利進行,使教師擁有了動態評價的條件。例如,在建筑類高校,教師在專業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智慧課堂互動板塊與學生交流,了解學生在建筑設計方面的學習情況,包括建筑設計理論、建筑設計方法、BIM技術運用等,最終對學生整體學習質量給出科學評價。最為關鍵的是,教師在這種動態評價當中,可以找到學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各類問題,并給出具體的指導,幫助學生逐漸地形成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
2. 提高監督、培訓力度,確保新的評價理念落地
理念的改變不是一蹴而就的,因為任何理念都是在過去較長一段時間中逐漸形成的固有觀念,只有通過不斷的監督、檢查,建立起教師新的評價習慣,才能使得新的評價理念扎根于頭腦中。所以,應用型高校在教學管理層面必須重視教師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并對具體執行形成跟蹤,要以抽查形式檢查教師的教學評價工作,并將其作為教師評優、職稱晉升的關鍵指標。除此之外,學校教學管理人員要引領教師參與到教學評價體系的建設當中,以此實現教師對教學評價體系建設重要性的深刻體驗,使其重視教學評價,這是保證教師評價理念形成轉變的一個重要手段。
3. 建立教學評價管理辦公室,實現教學評價管理責任系統化
在該辦公室的激勵下,讓每一學科教學帶頭人發揮組織作用,讓本學科教師就教學評價模式、方法、內容形成深入探討,確保靜態評價模式得以轉變,將動態評價的優勢、方法等不斷滲透進來,保證本學科教學評價的先進性。同時,在教學評價管理辦公室的作用下,打造出公正、透明、公平的評價氛圍,保證評價結果和教師的發展掛鉤,這是確保教師評價理念轉變的又一重要動因。
(二)多元評價內容,實現全面評價
1. 多元主體評價
教師、學生、教學管理人員、家長、合作企業都可以融入教學評價體系之內。這些主體以自身視角觀察教學活動,最終多主體視角融合,便可以讓教學工作所有問題都暴露出來,以利于教師形成最為全面的教學修正方案。教師會從自身教學模式、方法、手段、質量等方面形成自評和他評(其他教師評價、學生評價、教學管理人員評價)。學生則是從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學習習慣等方面形成自評、他評(教師評、自評、同學評、企業師傅評)。當然,為了讓校企合作等教學模式得到發展,也需要讓企業師傅等成為被評者,幫助企業師傅認識到自身技術傳授中存在的問題??偠灾?,多元主體評價當中,每一個主體都可以成為評價者和被評者,以此保證評價的全面性,避免傳統評價當中的主觀陷阱。
2. 多維度評價
在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教學評價必須不斷擴充評價指標,形成多維度評價,最終目的是讓被評者整體情況得到最真實的反饋。例如,(1)教師的評價指標包括教學、技術、精神三個領域。每個領域可以再次細分,如此,教學可以分解成為專業水平、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技術可以細分為專業技術、信息技術、教學技術、行業技術;精神可以細分為師德師風、思想教育等。(2)學生的評價指標包括學習、思想、技能、體能等,學習分解為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質量;思想分解為工匠精神、職業精神、思想道德、合作意識等;技能可以分解為專業技能、生存技能、其他技能;體能可以細分為專業體能、健康水平等。
3. 多方法評價
正如前文所述,教學評價需要實現自評、他評的結合。例如,教師專業教學需要自身評價之外,學生、其他教師、合作企業師傅、家長、教學管理人員等都可以參與到評價當中。其他教師評價主要是根據其他教師自身教學經驗對被評教師形成全面的教學分析,給出一些評價內容;合作企業師傅則是站在雙元制視角對教師教學進行評價,如教師和師傅的溝通方法、溝通效果是否盡如人意等;家長評價則是針對教師是否實現家校對接展開評價。如此,教師通過這些主體的評價,能夠多角度分析自身問題,從而保證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技術等方面不斷完善。
(三)評價結果反饋,保障評價質量
1. 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學管理人員
教學評價完成后,通過教學評價管理辦公室將有關評價內容反饋給教學管理人員,主要是方便教學管理人員通過教師教學評價了解教學資源分配、教學方法創新、學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同時,通過完成的教學評價對教學管理工作進行評估,方便找到教學管理盲區,保證教學管理方案的不斷細化。換言之,教學評價結果成為教學和教學管理的溝通橋梁,是教師和教學管理者互動的主要方式。
2. 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師
教師作為高校教育的主要承擔者和推動者,教學能力關乎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質量,直接影響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將教學評價結果反饋給教師,可以讓教師通過多視角審視自身教學,以便更好地找到自身工作存在的短板。尤為關鍵的是,其他教師也能夠通過某一位教師的教學評價找到自身的不足,實現互相借鑒。為了保證教師群體的教學評價結果有效利用,教學小組可以開展有關于教學評價的討論會,從不同學科教師的自我評價、他人評價中,努力發掘出本專業所有學科教學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保證資源的合理化分配,避免傳統資源撒胡椒面式管理造成的分配不均和分配不公。
3. 將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
評價結果出來之后,應直接反饋給學生,方便學生找到自身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質量、學習行為、職業精神、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的短板。特別是學科教師的有效評價,能夠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通過獲得教師的指導,形成系統而科學的學習方案。另外,學生可以通過其他同學對自己的評價,看到自身優劣勢,從而得以全面發展。
4. 將評價結果反饋給企業師父
在校企合作過程中,雙元制是教學的主要模式。為了讓企業師父很好地配合學校教學,可以通過教學評價結果為企業師傅提供參考。例如,教師對企業師傅的技能、專業理論、教學質量、教學方法形成評價,可以幫助企業師傅進一步了解學校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從而實現雙方思想碰撞,利于形成更完美的雙元制教學方案。當然,鑒于校企合作的特殊性,評價結果反饋需要講究策略,要在肯定對方工作的基礎上,通過教學評價給出對應的意見和建議,避免對企業師傅造成較為嚴重的心理挫折,導致校企合作淺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