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英萍 耿江濤
【摘? 要】 高職擴招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挑戰,對高職院校傳統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的要求極為緊迫。文章以“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教學實踐為例,介紹了實施對分課堂的一些有益探索。在軟件開發技術類課程中,教師可基于職業需要,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以項目式開發為主線,采用對分課堂模式組織實施教學,結合兩級定性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培養具有專業應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從實際情況看,這一制度的實施效果良好。
【關鍵詞】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兩級定性;軟件開發
隨著我國高校規模的迅速擴張,高職院校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的同時,也出現了不少新的問題,這使得高職院校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改革變得更為緊迫和必要。
“對分課堂”(PAD CLASS)是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提出的一種新穎的、具有創新性的教學方法。對分課堂把整個課堂教學過程分成:講授、吸收、討論三個階段。其主要思想就是將課堂教學與研討相結合,使學生在掌握了所教授的知識后,能夠積極地參加研討。在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把一部分的上課時間留給了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掌控和主導,這樣就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對分課堂的格局,從而改變課堂的教學流程。分段式教學注重學生的內化吸收過程,是講授法和討論法相結合的方法,不僅能確保知識的高效傳授,還能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最大限度的調動,在個性化學習、創造性學習、深度學習以及提高學習效率等方面,適應信息化時代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
一、課程背景與課程教學現狀
(一)課程背景
“數據庫應用技術”是廣州涉外經濟職業技術學院的一門專業的核心基礎課,它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軟件開發和職業崗位方面需要的基本技能,重點培養專業崗位如計算機程序員、數據庫管理員, ERP實施工程師等所需要的數據庫設計、數據庫訪問、數據庫編程與數據庫管理的專用技術能力。
(二)課程教學現狀
“數據庫應用技術”等軟件開發技術類課程的教學現狀是課程教學資源簡陋,在教學方法上,以理論講授為主,缺乏有效的教學實施過程,沒有合理安排好教師講授、學生學習以及討論交流的時間,由于課堂交互性較弱,學生的積極性較低,從而影響了整個課程的效果。還有考試方法單一、片面,忽略了對學生綜合應用專業能力的發展。培養出來的學生進入社會后,很難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能力,導致學生的軟件項目開發能力薄弱,不能滿足企業在軟件開發和測試相關崗位對應屆畢業生知識和能力結構的需求。
(三)學情分析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以及高考招生制度改革,民辦高職院校的生源素質急劇下降,這些高職學生具有特定的學習情況。突出表現在:
1. 學習能力弱,學習受挫感強。高職學校學生的基礎較薄弱,整體素質也不是很高。由于以往成績不理想,所以思想深處有一種挫敗感和自卑感,導致在學習中缺乏自信,遇到困難的時候更容易放棄。
2. 高職學生心智不成熟,缺少志向和遠大目標,導致學習目標不明確,自制力差,缺少學習動力。還有學生自控力不足,對自己的管理意識和管理能力較差,學習惰性較高,不太愿意主動學習知識,學習的毅力和主動性也較差。
3. 高職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高職學生理論基礎弱,更愿意進行實際操作和探索實踐。
二、課程改革教學設計方案
“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面向大二學生開設,16個教學周每周4學時共64學時,課程教學設計方案如下:
(一)教材與課件
在課程教學非常關鍵的教材選擇上,采用工業和信息化部“十四五”規劃教材《MySQL數據庫基礎實例教程》(第2版微課版),該教材的課程設計從課程對應的就業崗位調研開始,按照“內容由易到難、能力逐層提升”的原則,對所對應的9個典型工作任務進行分析,提煉出與之相對應的9個工作情景。該課程構建了“教”“學”“做”三層結構,“實踐”和“理論教學”并行。即項目導向設計教學、職業體驗組織教學、多種平臺實施教學。在課堂上,教師通過工作角色的扮演,讓學員參與到課程的實際操作中來。通過職業體驗式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今后的崗位適應能力,實現知識的學習和職業技能的培養。
(二)微課視頻與教學活動資源
為適應智能時代學生個性化和泛在學習的特點,滿足對分課堂教學模式中課外學習的需求,課程除了可以觀看教材自帶的微課視頻外,還按章節內容發布了100多個教學資源,組織了128項教學活動。教學資源中有30個微課視頻,全部視頻的長度都在10分鐘以上。128項教學活動中個人作業和小組任務有112項,專業詞匯及客觀測試16項。
(三)專業詞匯與思維導圖
隨著高職院校學生職場競爭力的提升,專業詞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課程以GLAD計算機專業英語詞匯國際標準PVQC為教學基礎,通過每周一次的測試,督促學生掌握專業核心詞匯。此外,為方便學生構建課程完整的知識體系,提供了全課程和各章節的思維導圖。
(四)課程教學模式
以“數據庫應用技術”課程教學實踐為研究對象的軟件開發技術類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以就業需求為導向,采取線上和線下混合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項目式發展為主,采取對分課堂模式來進行教學,結合兩級定性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培養具有專業應用能力的高技能人才。教師要讓學生真正地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不是僅僅在課堂上發號施令,這就是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形式。
1. 對“以就業為導向”的教改模式進行研究和創新實施
(1)通過對行業和企事業單位的調研,掌握該專業的市場需求情況及其工作崗位所需的專業技能。在此基礎上,對該專業的教學計劃、課程標準以及課程的內容進行詳細分析,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專業課程教學系統。
(2)倡導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辦學思路。傳統的實踐教學往往是一種封閉循環的狀態,實訓內容碎片化,不成體系。這與企業需求往往是脫節的,所以要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各自優勢,進行資源共享,實現協同育人。
(3)“以就業為導向”組織建設教學資源,構建線上線下的同步課程體系。包括教學內容的選取、課件制作、微課制作、題庫建設、課程實習和實訓,構建超星學習通平臺的教學資源,并對其進行數據分析。
2. 研究創新實施“項目式教學”的教學改革模式
(1)所謂項目式教學就是一個以現實應用為驅動的實際項目貫穿于整個教學中,通過校企合作,引入企業一些典型的可操作的真實項目案例。
(2)在教學中有重點地將企業開發項目案例按課程的教學知識點進行任務式拆分教學,使學生易于接受。其核心就是將實訓項目教學內容任務化,通過設置任務—分析任務—解決任務的方法,讓學生掌握具體連貫的項目設計、開發、測試和維護的相關知識。
(3)項目式教學可以為學生拓展更廣闊的實踐教學空間,使學生在教、學、練融合中掌握知識體系和應用技能,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增強其創新意識。
3. 實施“對分課堂”的教學改革模式
(1)“對分課堂”是由復旦大學張學新教授提出的一種全新的課堂教學形式,它具有一定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其把課堂講授、課后(或當堂)吸收、課堂討論連接起來,講授和對話以教師為主導,自主學習與研討則以學生為主導。兩個階段由教師來掌控,兩個階段由學生來掌控,體現的是權力的分割。對分課堂通過權力分割,從根本上顛覆了傳統課堂,走向尊重與平等,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
(2)“對分課堂”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教師的授課時間減少到了以前的一半,并且只進行引導性的、框架式的教學。教學的目的在于告知學生學習的目的,內容的邏輯結構,與其他知識之間的聯系等。通過宏觀指導,告訴學生學什么、為何學、如何學。學生看到了學習過程與目標,然后在課后主動汲取知識。這樣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的學習過程,才能讓學生對學到的知識理解深刻。
(3)“對分課堂”最大的特色是,學生課后安排好時間自主學習上一節課所講的知識,然后在下一節課中再進行一次討論,稱為“隔堂討論”。“對分課堂”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來思考和查詢有關信息的機會,既鍛煉了他們的學習技能,又使他們有了充足的心理準備。張學新教授說得沒錯:“只有學會了,才會想要學。”
4. 采用項目實訓任務中練考評并重的考核方式,結合兩級定性評價學生學習效果,以此評估教學成效,改進教學
(1)采用項目實訓任務中練考評的考核方式,具體實施方法是:以項目為驅動設置的實訓任務中練考評并重,練中考、考中評,練考評結合的考核模式。在技能培訓中,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得以加強。
(2)作業采用“線上”和“線下”結合的評估方式,如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課后學習超星學習通平臺上的資源,并完成學習通上布置的實訓任務;引導學生參與慕課、微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學習打卡作為平時成績的一部分。
(3)結合兩級定性評價學生學習效果,以此評估教學成效,改進教學。兩極定性評價法簡單講就是:找兩極、分三類。制訂實訓內容的考核標準,照此標準評價學生實訓內容是優秀、一般或較差。激勵自覺與有點距離的學生繼續努力,讓自覺較差的學生明白自己的差距,督促學生練習,克服懈怠情緒。同時要統計優秀、一般或較差學生比例,以此評估教學成效,分析教學和實訓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改進教學。
5.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在發揮教師隊伍團結協作的同時,加強對現有教師的培訓
(1)使教師新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得到進一步的強化。與此同時,還應強化“雙師型”教師的培養,利用寒暑假,組織教師參加社會實踐或參加業務技能培訓,使教師的專業技能得到有效提高。
(2)發揮教師團隊功能,團結協作。每門專業核心課程均可組建教學團隊,由教學團隊成員共同研究、討論,制訂本課程的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教師小組合作,共同承擔這門課的教學工作。教學過程中,團隊成員之間互聽互評、互相學習和指正缺點,共同進步。學期結束后,再研討該門課程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調整教學大綱和課程標準相應的內容。
三、結語
基于對分課堂的高職院校軟件開發技術類課程改革,通過學生評價、問卷調查及同行觀摩發現,在課程教學方式的改革中,師生可以進行有效的交流和溝通,這不僅使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得到了增強,而且他們的學習表現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加強了學生的實際編程能力,提高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開拓創新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有效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真正做到了學識、能力、素質的培養,促進了學生個人綜合素質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