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數字化技術是“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鋼琴集體課進行教學模式轉型的重要路徑。學校運用數字化技術和互聯網資源開展教學,學生使用數字化平臺進行學習,可以突破傳統鋼琴集體課教與學過程中空間、時間、設備上的限制。利用好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優勢,對鋼琴集體課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質量評估等方面進行數字化創新的研究與實踐,從而突破傳統鋼琴集體課的局限性,為實現鋼琴集體課數字化教學轉型探究新的路徑。
關鍵詞:“互聯網+教育”;數字化轉型;鋼琴集體課
注:本文系2022年度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互聯網+背景下藝術院校鋼琴數字化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2022JGA275)研究成果之一。
2022年2月8日,《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發布(以下簡稱《工作要點》)。《工作要點》指出:“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強化需求牽引,深化融合、創新賦能、應用驅動,積極發展‘互聯網+教育,加快推進教育數字轉型和智能升級。”[1]隨著數字化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工作要點》對發展“互聯網+教育”方向的指引和重視,全國高校加快推進各個專業領域數字化教育轉型的教學改革研究和數字化技術應用實踐。鋼琴集體課是音樂教育重要課程之一,在“互聯網+教育”背景下,積極深入研究高校鋼琴集體課教育數字化轉型,對我國音樂教育發展及應用型人才培養具有推動和促進作用。
一、傳統鋼琴集體課的局限性
高校鋼琴集體課是現代大學音樂藝術教育普及化的產物,其主要教學模式是在多鋼琴教室,或者集體電鋼琴教室內,由一名教師同時對數名學生進行教學,學生統一進行練習實踐。主要的授課對象為音樂專業學生、音樂師范類專業學生、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課程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鋼琴演奏基礎技能,提高音樂綜合能力。鋼琴集體課是高校音樂教育板塊中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集體課的形式滿足了日益增長的教學需求,同時降低了高校人才培養的各項成本。在數字化時代,社會高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也更多樣化,更側重學生的專業綜合能力以及學習效率。傳統鋼琴集體課的教學效率和質量已經滿足不了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傳統鋼琴集體課的局限性逐漸顯現,并制約了高校鋼琴集體課的發展。筆者根據研究和調查總結出三個方面的局限性。
一是教學模式單一,在傳統的鋼琴教學影響下,集體課教學偏向演奏技能,而欠缺理論知識的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過于注重學生的獨奏能力,忽視了對學生合作能力的培養[2]。
二是教學質量難以提升。由于受上課時間的限制,教師無法對每個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講解、示范和點評,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更多取決于學生的個人能力,導致集體課出現教學質量參差不齊的狀況。
三是缺乏個性化教學。集體課學生人數多,教師上課側重教學進度、教學步驟、教學內容的統一性,無法根據學生能力和興趣因材施教,部分進度慢又缺乏自學條件的學生,則會因為跟不上整體的進度而無法融入課堂,繼而產生厭學、自卑等心理。
二、鋼琴集體課數字化教學模式的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是以學生為中心。學習不是教師向學生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從被動接受知識的灌輸,轉變為對新知識新事物的主動探索與學習。在教學方面,教師從傳統的“灌輸者”轉變成“引導者”和“促進者”,圍繞“情景、交流、協作、意義建構”這四大建構主義要素去開展教學活動。教師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在啟發中進行教學,促進學生的協作與交流,協助學生完成舊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的建構[3]。
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翻轉課堂適用于數字化教學模式。翻轉課堂將傳統鋼琴教學與數字化技術融合,既保留傳統教學模式的核心板塊,又能充分發揮數字化技術的優勢,讓鋼琴集體課轉變為線下線上混合式教學。
三、數字化技術與鋼琴課教學的
融合與創新實踐
傳統的鋼琴教學模式為“師父帶徒弟”“手把手教”“口傳心授”等,這種教學模式在鋼琴集體課中會面臨很大的局限性。隨著科技的發展,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越來越大,數字化技術已經逐漸滲透到鋼琴教育領域,推動具有數字化特色的現代鋼琴教學模式的發展,并在智能鋼琴設備、數字化多媒體設備、教學模式方面有不少創新。例如數碼鋼琴在鋼琴集體課上的運用。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數碼鋼琴應運而生,并被廣泛引入高校鋼琴集體課的課堂,成為數字化時代下數字化鋼琴教學的基礎設備和載體。數碼鋼琴可以連接計算機和多媒體設備,教師通過數碼鋼琴和多媒體設備,拓展新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數碼鋼琴的應用彌補了傳統鋼琴的不足,改變了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是數字化與鋼琴教學有效結合的實踐基礎[4]。
人工智能技術在鋼琴集體課中的運用則推動了鋼琴集體課智能化教學的升級。人工智能技術是數字化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產物,亦被稱為AI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是利用計算機來模擬人類智力活動,智能化處理復雜的數據信息,可以應用于各個領域。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中,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構建虛擬教學平臺、建立海量資源庫,以及智能鋼琴的教學使用上[5]。與數碼鋼琴不同的是,智能鋼琴實現了智能升級。智能鋼琴可安裝可觸屏的平板電腦,并連接網絡,模擬真人演奏。教師可根據教學需求在每臺智能鋼琴上下載智能軟件,其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模擬教師對學生進行基礎性的指導。比如播放講解示范的教學視頻、在學生練習時糾正錯音節奏等。
目前,數字化技術已逐漸運用到鋼琴教學實踐中,這些數字化技術和鋼琴教學的融合與創新實踐成果,為進一步探究數字化技術與鋼琴集體課教學的轉型路徑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根據《工作要點》的文件指示,學校和教育者還要繼續為推動鋼琴教育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升級做更多的教學實踐和研究。
四、數字化在高校鋼琴集體課轉型中的作用
(一)實現傳統教學模式的數字化轉型
傳統的鋼琴集體課教學模式以“教師臺上講解、學生臺下聽課”的單一模式為主(圖1),課堂教學主要分為四個環節:教師講解、學生聽講并當堂練習、教師抽查回課點評、課后自主復習。這種授課形式較為被動,教學模式單一,學生缺乏積極性,并完全依賴教師在課堂上的授課,而忽視了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的培養過程。
在“互聯網+”時代,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改革應向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發展[6]。教師可以運用數字化平臺進行教學模式上的拓展與創新,例如依托MOOC等網絡平臺,再結合翻轉課堂(Flipped Classroom)進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圖2)。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下的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利用數字化平臺為學生創設虛擬學習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學習。教師利用數字化平臺發布鋼琴課程相關的學習內容,通過軟件通知每一位學生,并提醒學生提前預習。學生借助數字化移動學習平臺,利用碎片化時間進行課前預習,以及課后復習鞏固,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提交作業也不再局限于線下課堂面對面的單一形式,而是可選擇網上提交。教師則可以及時在網絡平臺對作業進行點評,提高回課效率。另外,教師還可以借助互聯網資源構建師生網絡交流平臺。學生有任何學習困難或疑問,可隨時在交流平臺上向教師求教,或者在教師建立的資源庫里尋找相關的課程資料進行補充學習。
(二)為鋼琴集體課個性化教學賦能
傳統鋼琴集體課的教學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一般遵循進度、內容、形式上的統一性,缺少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在“互聯網+教育”的背景下,學校可以借助數字化技術的優勢,整合網絡平臺的龐大資源來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利用數字化技術和移動學習平臺,設計“一個主題,多個內容”的個性化分級教學模式。在有限的教學主題里,設置不同難易等級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課前根據課程內容的難易程度和興趣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并依托數字化移動學習平臺進行課前預習,從而將被動的“要我學”轉變為主動的“我要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對知識的探索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三)促進“互聯網+教育”下的鋼琴藝術課程建設
數字化技術為鋼琴藝術課程建設提供助力,課程建設直接關系到“學什么”的問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長期以來,高校鋼琴教學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課程體系,從時代發展角度而言,其存在諸多不足。而數字化技術可以給課程建設水平帶來本質上的提升。
首先是課程資源的豐富。當下教材中的曲目較多,雖涵蓋了一些經典曲目,但仍然有許多鋼琴佳作未被引入教學。以往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資源的獲取是較為不便的。但是在互聯網和數字化技術的幫助下,資源的獲取更加方便,師生可以通過網絡快速獲取世界各地的優秀鋼琴作品。這種速度和效果是以往難以想象的。教師要善于利用便捷條件,主動將更多新的、優秀的作品引入教學,使課程建設得到本質上的革新。其次是課程類型的擴展。中國鋼琴藝術在經過了百年的發展后,已經形成了獨立的風格,并在世界范圍內具有重要的影響力。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教學課程體系也迫在眉睫。依托于數字化技術,一方面可以對已有的中國鋼琴作品進行系統的梳理和總結,并以專題的形式推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中國鋼琴作品鑒賞、專場音樂會等多種方式開展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到其價值和意義所在。最后是實踐課程的完善。實踐性是鋼琴藝術的基本屬性,實踐類課程本應在課程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受到種種因素的限制,該環節處于較為薄弱的狀態。而數字化技術可以予以有效補足。學生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實踐,如視頻錄制、直播展示、線上音樂會等,既擺脫了以往對時間和空間的要求,又提升了實踐的效率和效果。
綜上所述,在“互聯網+教育”高速發展的時代下,數字化技術已經滲透到鋼琴藝術的教學工作中。推動鋼琴集體課數字化轉型是當今鋼琴課程教學改革和教學創新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從目前已有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分析,高校鋼琴集體課數字化轉型朝著數字化、智能化、個性化、多元化發展。數字化技術在鋼琴文化課程建設、教學多樣性、人才培養多元化等方面擁有更多可能性。學校和教育者如何運用數字化技術為鋼琴教育賦能,如何通過數字化技術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是今后教學實踐的重要內容與方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點[EB/OL].(2022-02-08)[2023-10-12].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2]邱熙杰.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新路徑的實踐[J].藝術教育,2019(12):208-209.
[3]張肖.建構主義理論在中職學前教育專業音樂教學中的運用[D].南寧:南寧師范大學,2021.
[4]陳泓宇.李雨謙.基于網絡環境的鋼琴數字化教學實踐[J].電子技術,2020(9):114-115.
[5]余嘉安.人工智能時代下高校鋼琴集體課教學創新研究[J].黃河之聲,2020(19):118-119.
[6]潘大銘.基于“互聯網+”探究高校鋼琴集體課的教學改革[J].北方音樂,2020(23):157-159.
作者簡介:
梁敬涵,韓國世翰大學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