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飛
近日,蘇州大學大四學生趙某峰惡意P圖造黃謠事件引發輿論廣泛關注。趙某峰通過P圖、造謠、辱罵等方式在社交平臺上羞辱受害者并泄露受害者的個人信息,行為惡劣,不僅對受害者造成了巨大的傷害,還對社會秩序造成不良影響。3月初,趙某峰因傳播淫穢物品,被公安機關行政拘留十日,定于2023年暑假執行。3月19日,蘇州大學依照相關規定給予趙某峰開除學籍處分,并表示將進一步加強學生思想品德和道德教育。有網絡調查顯示,近九成網友認為蘇州大學的處罰合理,支持嚴懲相關違法行為,加強震懾作用。雖然此事暫告一段落,但其中仍有不少值得反思和吸取教訓的地方。
首先,本案性質惡劣,被害人維權行為過程曲折。趙某峰多次將女性同學、好友發在朋友圈的照片進行惡意PPP并發到色情網站上,而受害人在發現后迅速報警,通過自己半年多時間的調查,鎖定趙某峰。受害者在尋找趙某峰期間,不僅承受來自網絡上的謾罵和攻擊,還忍受來自現實生活的壓力和痛苦,身心健康受到嚴重影響。這集中體現了此類利用網絡新技術造謠尤其是造黃謠案件的特點,造謠成本低、對當事人身心損害大、追蹤嫌疑人難、因涉事網站為非法黃色網站舉報查刪難等等。實際上,此前多地曾發生類似的情況,一些造謠案件因為艱難的追責歷程而不了了之,一些案件則仍然在警方府調查過程中。
一方面,從受害者的角度來講,在發現自己被造謠、被侵權的信息之后,需要及時固定證據,通過下載、截圖等方式保留相關證據。在證據沒有滅失之前,盡快對能夠證明侵權結果的電子數據進行證據公證。同時,要將保存的證據提交給相應的網絡服務提供者,要求其采取必要措施阻止侵權行為。另一方面,有必要針對此類違法行為出臺更有針對性的法規條例,能夠讓相關機構和平臺更早介入案件的調查,使得受害者維權更容易。
其次,依法依規處理相關行為者,通過典型案例加強震懾作用。趙某峰在網絡社區中以P圖和“造黃謠”的形式侮辱女性,在民事責任方面,可能涉及對于受害人人格權的侵犯,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侵權責任。在行政責任方面,我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對于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行為,可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行政拘留,并且可處五百元以下的罰款。此外,行為人所在單位也可以視情節嚴重程度,根據相應規章制度對于行為人做出不同程度的處分。應該說,蘇州大學據此做出的開除處分是合適的,沒有明顯超過必要的限度。在刑事責任方面,通過網絡“造黃謠”詆毀他人名譽的做法,可能構成侮辱罪、誹謗罪。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侮辱罪和誹謗罪是“告訴才處理”的犯罪,本案中,被害人決定不采取自訴的方式維權,相應地司法機關不能主動受理,追究其侮辱、誹謗的刑事責任。
最后,高校的學生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要加強,形成道德共同體約束很有必要。讓人憂心的是,此次趙某峰惡意造謠傳播并不是個例,此前重慶大學也曾發生學生惡意偷拍并將照片傳播至交流群的事件。有人不禁發問,我們的大學教育現在到底怎么了?高校教育在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教授之外,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也是一不重要的方面。尤其是一些大學生法律知識欠缺、法律意識不強,導致對違法行為不自知、不自覺,有必要進一步加強法治教育。不過,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隨著高校中班集體等組織的日益松散,學生行為越來越原子化,導致一些學生的行為缺乏相應的道德約束力,有必要強化道德共同體的建設。
總之,網絡不是法外之地,網絡言論有邊界,網絡環境由大家共享,更呼喚集體共治。每個人都應成為“安全圍欄”的重要一環,遇到不實信息隨手舉報,不去圍觀惡劣內容,共同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和社會環境。▲(作者是浙江警察學院法律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