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亞仁 劉皓然 王逸
“20年后,我們能從伊拉克戰爭中吸取什么教訓?”在伊拉克戰爭爆發20周年之際,英國《獨立報》、美國《外交政策》雜志等媒體不約而同地發出靈魂拷問。2003年3月20日,以美英軍隊為主的聯合部隊以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借口,在未得到聯合國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對伊拉克悍然發起軍事行動,制造了21世紀以來最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截至戰事結束、美軍撤退,伊拉克的經濟、基礎設施、民生以及國家安全遭到全方位破壞,社會常年動蕩、恐怖主義滋生。然而,作為這場侵略戰爭的兩大主要責任方,美國和英國似乎并沒有從中汲取教訓,甚至已經開始有意“遺忘”這段歷史。參與發動這場戰爭的英國時任首相布萊爾20年后依然在為自己進行辯護,時任美國政府官員也未因伊戰被追責。隨著俄烏沖突進入白熱化,美西方持續向烏克蘭提供武器援助,戰爭引發的動蕩不安令國際社會擔憂加劇,這成為美英輿論此時對伊拉克戰爭進行反思的現實土壤。
“美國歷史上最糟糕的戰略誤判”
18日,美聯社在一篇“紀念”伊拉克戰爭20周年的文章中,生動描繪了底格里斯河畔“歌舞升平”的場景,聲稱當地年輕人已經在戰后找到了“希望的跡象”。這篇“粉飾太平”的報道在社交媒體上遭到一片斥責,有網友表示:“真是熟悉的宣傳、熟悉的包裝……但愿在戰爭中離世的百萬民眾也能看到'希望的跡象'。”
實際上,在伊拉克戰爭爆發20周年之際,很多美國和英國媒體都在關注伊拉克人凄涼的戰后生活。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19日報道:伊拉克媒體人近日,向路人隨機發放了幾十臺一次性照相機,真實記錄了戰后20年的景象。拍攝畫面顯示,盡管巴格達等主要城市的社會生活有所改觀,但費盧杰、摩蘇爾留下的戰爭傷痕依舊格外扎眼。據當地民眾反映,大多數伊拉克人都在從事著門檻較低的工作,如送貨、開出租車或當小販,整日為生計而奔波。在巴格達穆太奈比街,一名89歲的老者在戰爭期間失去了4個兒子、1個孫子,如今經營著—家小咖啡館,每天掙扎求生。50歲的雜貨商希克馬特表示:“希望世界能夠關注伊拉克人,體恤我們的困苦,幫助我們恢復安全與穩定。”
英國《衛報》17日發表社論稱,薩達姆政權倒臺后,伊拉克人無論感到多么寬慰和喜悅,都很快被隨之而來的恐怖所淹沒。大量民眾因戰爭喪生,超過900萬的伊拉克人流離失所。《紐約時報》18日引述世界銀行和國際勞工組織的數據稱,目前,伊拉克年輕人失業率高達1/3以上,1/4的伊拉克人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美媒報道稱,戰爭為伊拉克帶來的是“持續20年的破敗希望與夢想”。除了人員傷亡、基礎設施破壞等直觀的損失,該國一個很容易被忽視的戰損是“機會”。22歲的費薩爾因環境外劣早年失學,如今混跡于工地,想謀一份有發展前途的工作根本找不到。他的窘況與父親如出一轍一由于崗位稀缺,父親在過去20年要打好幾份零工才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計。年輕的諾菲爾在戰爭發生時尚在襁褓中,對戰爭本身的印象不深。他表示:“我的父母常跟我說起美國的侵略……在他們到來之前,費盧杰城市規劃和衛生狀況都很好。更重要的是,那時街上很安全。”
《外交政策》雜志認為,從長期來看,美國主導的對伊戰爭堪稱該國歷史上最為糟糕的戰略誤判,時至今日仍然從多個負面方向影響著美國政策的制定。首先,這場戰爭大幅度削弱了美國在中東地區的國際地位。其次,發動對伊戰爭“毫無必要地”牽動了美國的大量資源與注意力,導致該國在阿富汗經歷了一場“20年的失敗”,最終只能倉促撤軍。在政治層面,華盛頓的“建制派”因為這場戰爭顏面盡失,反而將特朗普這類打著“美國第一”的“新孤立主義”政客送上政治舞臺。從軍事角度看,伊拉克戰爭對于美國不亞于一場“自我營造的災難”,將美軍部署的弱點盡數展現給全世界。
民意洶洶
在伊拉克人為了生計而奔波時,英國廣播公司(BBC)稱,遠在大洋彼岸的英國基斯一家仍在為失去兒子而傷痛不已。伊拉克戰爭打響3個月后,英國上等兵托馬斯?基斯在伊拉克東南部的一場與當地民眾的沖突中死亡。每當憶及此事,父親里格都會埋怨英國政府把兒子送進“魔窟”,那里“沒有衛星電話,沒有醫療物資,沒有手榴彈,每人只給配發50發子彈”。一家人堅信,英國因為子虛烏有的緣由被卷入戰爭,他們希望“首相有朝一日能為此道歉”。
事實上,歐美國家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對這場不義之戰幡然悔悟。美國皮尤中心披露的一份最新調查結果顯示,早在2019年,超過62%的美國成年人就已經認為這場戰事不應發起;而在老兵群體當中,這個比例更是高達64%。相比戰前,美國的民意幾乎發生了“反轉”。皮尤中心稱,美國時任國務卿鮑威爾在聯合國安理會的演講對當時的社會輿論起到關鍵性的推動作用,高達61%的民眾對他出示的不明白色粉末表示信服,即便是反戰人士也發生了一定動搖。但時至今日,這則“洗衣粉”世紀謊言正為世人所詬病。
美國Axios網站18日發布的一份與益普索聯合進行的最新民調顯示,在美國入侵伊拉克20周年后,61%的美國人認為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是錯誤的。大多數人認為這讓美國變得不那么安全。
據BBC最新紀錄片《伊拉克戰后20年》記載,對伊戰爭是鷹派勢力推動、基于一系列“情報烏龍”推導出薩達姆政權掌握著“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而發動的。對此,前布萊爾內閣官員、前威爾士事務大臣彼得?海恩對當年為參戰投出了贊成票而追悔莫及,他表示:“我們錯信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情報……這些情報是完全錯誤的。換言之,我們基于一套謊言投入了一場戰爭。”
帝國的傲慢
美國《波士頓環球報》18日援引原海軍陸戰隊老兵賽斯?莫爾頓的話說:“伊拉克戰爭令我們失去了成就一番偉業的機會。在'9?11'事件之后,我們本來擁有整個世界的支持,卻投入所有政治資本去侵略一個國家——這是國家領導層和情報工作的重大失誤。”
遺憾的是,美英這對戰略盟友似乎并未就這場戰爭進行反思。?英國《衛報》及美國《對話》雜志認為,基于錯誤情報發起對伊戰爭不僅削弱了政府公信力,同時也令聯合國安理會的權威受損。其中,布萊爾在戰爭中留下的政治遺產更是“教壞”了英國幾任首相:媒體將布萊爾政府的決策模式形象地比作“沙發政府”,即他通過親信組成的“小圈子”,在唐寧街的沙發上就把征戰殺伐的大事定了下來。《對話》稱,布萊爾有時甚至獨斷專行到以個人名義制定決策,根本不把內閣流程放在眼里。在他之后,唐寧街的風氣一直不佳,前首相約翰遜2019年讓議會強行休會的種種舉措和特拉斯的激進經濟政策,都能映射出布萊爾當年的影子。
值得注意的是,20年后,布萊爾并未正視自己的行為。他本月17日接受幾家歐洲媒體采訪時聲稱,“伊拉克行動”.比俄羅斯對烏特別軍事行動“更加正義”,目的是“引入民主”。
而美國方面則擺出一副“選擇性遺忘”的傲慢態度。《衛報》18日稱,今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親赴華沙為烏克蘭爭取國際支持,他宣稱:“自二戰以后,從未有一方勢力出動10萬兵力去入侵一個國家。”對于其中的謬誤,不僅美國白宮未進行糾正,一些美國右翼媒體也“選擇性失明”。有輿論痛批道,美國的傲慢之處在于把西方史當成世界史,一句話就輕松抹殺了世界多數人口的共同記憶。《衛報》稱,伊拉克戰爭并耳日噗國發起的唯一一場侵犯主權、違反法律的軍事行動,其他受害者還包括科索沃、阿富汗、利比亞。而伊拉克戰爭是其中規模最大、影響最糟的一場戰爭,本來最木應該遭到忽略,但美國領導人們卻似乎很擅長“忘記戰爭、繼續前行”。
在伊拉克戰爭賺發20周年之際,很多美媒都對時任政府發動這場戰爭的“真實動機”提出質疑。《紐約時報》稱,小布什發動這場戰爭有可能是一連串失誤以及政治意愿的結合,既有可能是為了石油資源、地緣政治優勢、拔除中東的“眼中釘”,也有可能是因為“盲目自信”甚至“為戰而戰”。美國外交學會會長、前國務卿鮑威爾的顧問理查德?哈斯自嘲地說:“我會把這個問題帶進墳墓,我答不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