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晟 胡菊星
[摘要]制度建設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關鍵因素。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制度建設,中央蘇區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在局部地區執政的重要嘗試,當時雖然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但是黨卻始終堅持進行制度建設,探索出很多好的經驗,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時代總結中央蘇區時期黨的制度建設的經驗和做法,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建設有重大的借鑒意義和現實啟示。
[關鍵詞]中央蘇區;中國共產黨;制度建設;中國式現代化
[作者簡介]鐘晟,中共南昌市委黨校管理學與法學教研室主任,教授,江西南昌 330038;胡菊星,中共南昌市委黨校管理學與法學教研室講師,江西南昌 330038。
[中圖分類號] D26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6-8031(2023)10-0032-07
制度建設是現代化建設成功的關鍵因素。大凡成功的現代化國家,多是在制度建設方面有比較好的實踐。要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必然要實現制度現代化。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制度建設,在中央蘇區時期,當時雖然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但是黨卻始終堅持進行制度建設,探索出很多好的經驗,取得了一定成效。新時代總結中央蘇區時期黨的制度建設的經驗和做法,對于中國式現代化的制度建設有重大的借鑒意義和時代價值。
一、中央蘇區時期黨的制度建設的歷史必然
(一)是實現政治綱領的必然要求
列寧認為,蘇維埃是工農革命政府最好的組織形式。1927年大革命失敗的慘痛教訓,使中國共產黨人深切地體會到掌握革命領導權的重要性,體會到了武裝斗爭對中國革命的重要性,體會到奪取政權和掌握政權的重要性。20世紀20年代末的中國,建立蘇維埃政權有其歷史必然性。作為蘇維埃政權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制度建設,是實現黨的政治綱領的必然要求。
1921年7月,中共一大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綱領的第三條指出:“本黨承認蘇維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并承認黨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實行社會革命……”由此便明確地宣布了把建立蘇維埃民主政權,建立蘇維埃管理制度,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作為自己的政治綱領。蘇維埃管理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民主、集中、自治。民主原則強調的是所有黨派、民族和人民群體都有平等的參與權,鼓勵群眾參與決策過程。集中原則主要是對于社會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都要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建立反饋機制,統一協調和調控。蘇維埃管理制度的這些原則必然要通過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制度建設來實現。
(二)是鞏固紅色政權的執政之基
大革命失敗后,面對復雜的形勢,在是否建立蘇維埃政權的問題上,中國共產黨經歷了1927年7月至11月近4個月的探索階段。1927年8月20日,毛澤東代表中共湖南省委致中共的信中指出:“工農兵蘇維埃完全與客觀環境適應,我們此刻應有決心立即在粵湘鄂贛四省建立工農兵政權;此時政權建設,必須迅速地取得全國的勝利……國民黨的旗子真不能打了,再打則必會再失敗。”①192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作出《關于“左派國民黨”及蘇維埃口號問題決議案》,明確提出“現在的任務不僅是宣傳蘇維埃思想,并且在革命斗爭新的高潮中應成立蘇維埃”。中國蘇維埃政權的創建從此開始。在1928年11月毛澤東寫給中共中央的報告《井岡山的斗爭》中,毛澤東根據創立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經驗,專門論述了“政權問題”,強調民主政治建設在紅色政權建設中的作用。并指出革命根據地的建設要堅持“三位一體”的原則,即黨的領導、工農紅軍和人民政權三結合。有了黨的領導,就能創建工農紅軍和建立人民政府;有了工農紅軍,就能保證黨和人民政府有效地開展工作;而人民政權是貫徹實施黨的方針政策,使人民軍隊有鞏固的后勤保障的基地,尤其是人民政權要通過各種制度的建設保障人民的權利和管理人民政府。
(三)是壯大蘇區發展的有力保障
蘇區的制度建設的成果,很好地保障了人民的權利,使蘇維埃政府能更好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參加武裝斗爭,齊心協力保衛蘇維埃政權,積極支持和保證部隊給養和經費。1933年春,第四次反“圍剿”勝利后,中央蘇區由以贛西南、閩西為主的根據地,擴大到贛東南、閩西北地區。5次反“圍剿”期間,中央蘇區共擴大紅軍35萬余人。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項制度建立和完善下,江西蘇區各級蘇維埃政權和人民為了根據地發展,為了支援和擴大紅軍隊伍,艱苦創業,踴躍參軍,用自己的血肉和汗水創造了被毛澤東所贊譽的“第一等的工作”。
二、中央蘇區時期黨的制度建設的實踐探索
中央蘇區時期是指1929年到1934年,在1931年瑞金成立蘇維埃政府時到達頂峰。這一時期,雖然戰爭連年不斷,蘇區的建設經常被迫中斷,但這一時期,黨卓有成效地開展了政治建設、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加強了黨的領導,完善了蘇區制度治理體系。
(一)建設新型形態的政治制度
1.政權建設。1931年11月7日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規定“蘇維埃全部政權是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的”②,明確了各級工農兵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政治體制。“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③,凡蘇維埃共和國的公民“在蘇維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1934年2月17日公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蘇維埃組織法》規定:“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最高政權機關”④。代表大會由各省蘇維埃代表大會、中央直屬市、直屬縣蘇維埃代表大會及紅軍所選舉出來的代表組成。其主要職權:第一、聽取中央執行委員會的工作報告;第二、制定、修改和頒布憲法及其他法律;第三、決定全國蘇維埃區域內的大政方針;第四,改選中央執行委員會。規定中央執行委員會是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的最高政權機關。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是中央執行委員會閉會期間的全國最高政權機關,由中央執行委員會選舉產生。中央人民委員會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的最高行政領導機關,負指揮全國政務之重責。設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各級地方政權機構,均實行工農兵代表會議制,各級執行委員會由工農兵代表會議選出,并且都設立主席團,鄉(市)蘇維埃為基層政權組織。
在中國局部地區建立工農民主專政的蘇維埃國家政權,確立工人、農民、兵士及一切勞苦群眾是蘇維埃國家的主人,用制度的形式確立了人民群眾享有民主自治的權力,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的建設和參政熱情。
2.軍事建設。1931年11月25日,成立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作為全國紅軍的最高領導和指揮機關。朱德為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王稼祥、彭德懷為副主席。在艱苦的戰爭環境中,蘇維埃共和國的武裝建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由主力紅軍、地方紅軍、赤衛隊和少先隊“三結合”的人民武裝力量體制。至1933年秋,全國紅軍總人數為28萬人之多,號稱30萬人,分布在全國各蘇區。其中,中央蘇區達12萬人。這一武裝體制既是人民戰爭的產物,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對紅軍官兵及其家屬實行了一系列優撫政策和軍事社會保障措施,明確規定軍人及其家屬享有的各項權利。如紅軍戰士及其家屬與其他貧苦農民一樣,可以分得土地、房屋、山林、水塘;在服役期間由蘇維埃政府派人幫助耕種;免納稅、子弟讀書免納一切費用;可以退職休養,按年發放終身撫養費等。還創辦工農紅軍學校,組建紅軍大學,保障紅軍戰士受教育的權利。極大地增強了紅軍指戰員的榮譽感和使命感,密切了軍民關系、黨群關系,增強了部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法制建設。蘇維埃政府在短短的時間內,先后制定了130余部法律法規,從而構成了較為完備的蘇維埃政權法律體系。頒布《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根本法(憲法)大綱草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等國家法,《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選舉細則》《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委員會的工作細則》《紅軍及地方武裝選舉細則》等組織法,規定蘇維埃國家行政管理體制、國家行政機關人員的選拔和使用、國家行政管理活動的基本準則的行政法規,《中央執行委員會訓令第二十一號——關于鎮壓內部反革命問題》《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二十六號訓令——關于懲治貪污行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懲治反革命條例》等刑法,還有民法、婚姻法、經濟法等,對維護蘇區革命秩序、生產秩序、工作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蘇區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和鞏固蘇維埃政權起了重要的作用。建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司法機構,中央設立最高法院,地方設省、縣、區三級裁判部,在紅軍中設立軍事裁判所。在中央還設立司法人民委員部,管理司法行政工作,在地方則由各級裁判部兼管司法行政。
(二)實行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
1.統一了經濟建設的領導和管理。1933年1月以前,蘇區的經濟建設分屬于不同部門歸口管理,由于缺乏統一的領導和管理,極大妨礙了蘇區經濟建設的正常開展。為了改變這一局面,1933年2月26日,中央人民委員會第36次會議議決設立中央和地方各級國民經濟部。同年4月11日,中央國民經濟部在瑞金正式成立,部長先后由鄧子恢、林伯渠、吳亮平等擔任。中央國民經濟部設有:設計局、調查統計局、糧食調計局、合作社指導委員會、對外貿易局、國有企業局、總務處等工作機構。到10月,增設了運輸管理局,專管水陸運輸和水上航道、陸上道路建設。中央國民經濟部的成立,統一了蘇區經濟建設的領導和管理,對蘇維埃經濟建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2.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一蘇大”通過的《關于經濟政策的決議案》,1932年4月12日頒布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關于工商業投資暫行條例的決議》,1932年12月5日頒布的《中央財政人民委員部訓令》第11號等,全力促進蘇區工業的發展保障供給,發展小手工業的生產以保障軍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允許外國企業在遵守蘇維埃法令的前提下,可重新另定租借條約,繼續生產。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加強糧食合作社的組織和領導,對于侵犯中農利益、消滅富農的錯誤傾向給予嚴厲的制裁。
3.為打破敵人的經濟封鎖,全面開展經濟建設。1933年8月12日至15日、8月20日至23日,分別召開中央蘇區南部17縣和中央蘇區北部11縣的經濟建設大會。毛澤東在大會上作了《粉碎五次“圍剿”與蘇維埃經濟建設任務》的報告,深刻闡述了發展蘇區經濟的重要意義,掀起了經濟建設新高潮。采取許多有力措施,迅速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蘇區的國營工業也有較快的發展。一些傳統的手工業生產也得到恢復,基本滿足了蘇區居民生活的需要。為了集中有限的財力支援革命戰爭和蘇區的經濟建設,中央政府建立和健全了蘇區各級財政機構,統一制定和頒布了財政規章制度。
4.建立審計制度。開展審計監督工作以嚴格財政紀律、防止貪污浪費、實行宏觀監控。1932年8月13日,中央人民委員會通過了《財政部暫行組織綱要》,明確要求中央財政部設審計處,省財政部設審計科,并規定了中央財政部審計處的職責是:審核財政總預決算,檢查及審核國家預備之支出、國家現金及存款等事項,把審計工作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為進一步加強對財政收支的審核監督,1933年9月中旬,中央人民委員會第49次常委會決定成立由高自立、梁柏臺、吳亮平組成的中央審計委員會。1934年2月20日,蘇維埃中央執行委員會頒布《審計條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對審計工作的任務和各級審計委員會的職權與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作出明確而具體的規定,成為蘇維埃審計工作的基本法規和政策依據。這一期間,中央審計委員會積極有序地開展了審計工作,取得顯著的成效。從而有力地促進了蘇維埃黨政軍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經濟管理和行政管理的改善,對開源節流、全力支持革命戰爭起了重要作用。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實踐
1.開展教育實踐。為加強黨對文化教育的全面領導,設立中央教育人民委員部,各省、縣、區均設立了相應的機構,從組織上保證了蘇維埃文化教育事業的順利進行。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規定工農勞苦民眾有受教育的權利,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施行完全免費的普及教育。⑤開展兒童免費義務教育、掃盲識字運動和各種形式的干部教育。
2.開展文化建設。在組織上加強對文藝工作的領導,設社會教育局和藝術局領導和管理群眾性的文化和藝術活動。成立各種文藝團體,以豐富多彩的形式,如音樂、舞蹈、相聲、雙簧、快板等創作和演出人民喜聞樂見的紅色劇目。還產生了紅色歌謠等具有鮮明的革命性和濃郁的民族性的形式,起到了教育人民、打擊敵人的作用。對出版事業十分重視。在中央蘇區建立了編輯出版機構,出版的各類書籍達350余種。其中被稱之為“紅色四大報刊”的《紅色中華》《斗爭》《紅星報》《青年實話》的影響最大。創辦圖書館和博物館,蘇區的圖書館分為公共圖書館、機關學校圖書館和農村俱樂部圖書館三大類,作為收藏資料、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重要文化機構。
3.醫療衛生事業初步興起。蘇維埃中央政府十分重視發展醫療衛生事業。為保障蘇區軍民的身體健康,分軍隊和政府兩個系統分別設立蘇區的衛生醫藥管理機構。注重動員和組織群眾破除不衛生的陳規陋習。為了解決蘇區缺醫少藥的狀況,各級政府十分注意吸收社會上學有專長的醫務人員到紅軍中來。在鄂豫皖蘇區,1931年9月,蘇維埃政府頒布了《優待醫生條例》,規定凡從白區到蘇區工作的醫生,與蘇維埃公民享受同等的政治權力。蘇維埃政府還保護和鼓勵城鄉原有的私人診所繼續開業,同時組織零散的江湖郎中和社會游醫在人多稠密的集鎮建立醫療所,方便群眾治病求醫。為防病治病,蘇維埃政府還組織民間中草藥醫生,就地取材,采制中草藥,開設醫藥合作社。為預防疾病,保障群眾的健康,蘇維埃政府注重動員和組織群眾廣泛深入地開展群眾性衛生防疫運動,破除不衛生的陳規陋習。根據蘇維埃政府的指示,中央內務部頒發了《蘇維埃區域暫行防疫條例》和《蘇區衛生運動綱要》指導群眾開展體育運動,增強體質。
隨著政治、經濟、文化制度的建立和不斷完善,中央蘇區的局部執政取得了顯著成效,也為蘇區的發展和鞏固,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和精神基礎。
三、中央蘇區時期黨的制度建設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現實啟示
(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制度建設的根本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運所系。”⑥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制度建設的根本保證。
根據黨的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江西蘇區各根據地建立了黨的各級領導機構。中共蘇區中央局所轄的江西省委、福建(閩粵 贛)省委、湘贛省委、湘鄂贛省委、閩浙贛省委、閩贛省委、粵贛省委、贛南省委相繼成立并得到健全。在革命斗爭實踐中,江西蘇區黨的組織建設得到了加強。各塊根據地的黨的領導機關注意建立健全基層黨組織,發揮它們的戰斗堡壘作用。
大革命失敗后,由于戰斗頻繁,屢遭失利,生活又極端困苦,得不到休整,部隊的思想相當混亂。情緒悲觀動搖,對革命前途喪失信心。毛澤東察覺問題的癥結后,利用贛敵未到、湘敵內戰之機在三灣對部隊進行改編,從思想上進行整頓:剩余隊伍由原來的一個師縮編為一個團;將黨的支部建立在連上;成立各級士兵委員會,實行民主管理制度,在政治上官兵平等。經過三灣改編,加強了黨對軍隊的領導,極大地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二十大”專題研討班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新時代新征程各項目標任務,關鍵在黨。⑦中國是一個擁有十四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國家的建設和發展,人民利益的有效維護和保障,必然要求有一個能夠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堅強領導核心來領導人民,掌握好國家權力,正確處理好各種社會矛盾,把全國人民的力量凝聚起來,勝利地建設好自己的國家。在新的形勢下,只有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建設才能在正確的軌道上行穩致遠,也才能進一步凝聚起更好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磅礴力量。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制度建設的本質要求
發展為了誰,發展依靠誰,這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需要明確的重大問題。革命戰爭年代,黨始終將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作為奮斗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后,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宗旨;改革開放以來,提出黨的根基在人民的理念;新時代,黨更是確定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是中國式現代化制度建設的本質要求。
中國共產黨開展蘇維埃運動的目的,就是要在中國建立工農民主專政的蘇維埃國家政權。“蘇維埃全部政權是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的”⑧。確立了工人、農民、兵士及一切勞苦群眾是蘇維埃國家的主人,享有最廣泛的民主和自由。
中國革命的根本問題是農民問題,而農民的核心問題是土地問題,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⑨徹底解決中國農民的土地問題,毛澤東等堅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共產黨人,在蘇區對土地革命路線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1928年12月,毛澤東根據井岡山根據地土地斗爭的實踐經驗,主持起草了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岡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澤東根據“六大”精神通過《土地問題決議案》的規定,主持制定了《興國土地法》,將《井岡山土地法》中“沒收一切土地”改為“沒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階級的土地”。蘇區共產黨正是通過對土地革命的深入研究,制定保護農民利益的土地政策,使農民獲得了利益,激發了蘇區人民的革命熱情,樹立了他們革命必勝的信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了執政黨,執政后面臨著為誰掌權和如何掌權的問題。1941年11月6日,在陜甘寧邊區參議會的演說中,毛澤東強調,共產黨是為民族、為人民謀利益的政黨,它本身決無私利可圖。它應該受人民的監督,而決不應該違背人民的意旨。它的黨員應該站在民眾之中,而決不應該站在民眾之上。⑩
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黨的中心任務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面對的困難多了、矛盾多了,現實情況更加決定了黨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去解決矛盾,面對困難。“我們要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時刻把群眾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時準確了解群眾所思、所盼、所憂、所急,把群眾工作做實、做深、做細、做透”。?
(三)堅持“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是制度建設的基本目標
黨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二十大報告提出了“實現高質量發展,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也是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來安排的。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要更加自覺地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黨的制度建設是落實總體布局的根本保障,實現“五位一體”也是制度建設的基本目標。
1.促進經濟建設是黨執政的首要任務。經濟建設事關社會發展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程度,是黨執政的首要任務。中央蘇區時期,黨為了促進根據地經濟的發展,各蘇區相繼興辦了許多工業并恢復了商業。1929年3月,在長汀設立了紅軍被服廠,1930年夏,設了瑞金、長汀、寧都三個分廠,共有工人七百余人。1930年,在汀州建立了中華織布廠,全廠職工一百余人,有織布機四十多臺。中央工農民主政府還在瑞金開辦了許多公營工廠,如草鞋廠、造紙廠、制糖廠、制傘廠、制藥廠、造紙廠等。中央蘇區在非常困難甚至惡劣的條件下大力發展經濟,就是為了發展根據地的經濟,滿足軍民各方面的需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
中央蘇區全面發展工業農業商業的經驗和做法為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借鑒。中國式現代化強調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發展,要著力發展實體經濟、數字經濟,要實現鄉村產業振興,要解決好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
2.加強政治建設是黨執政的本質所在。政治建設事關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能否得到保障。人民當家做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是黨執政的實質所在。中央蘇區時期,在政治建設中黨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加強民主政治建設。一是蘇維埃的民主政治集中地體現在實行了廣泛的民主選舉制度。1931年11月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是中國人民憲政運動史上第一部人民當家做主和保障人民民主制度的根本大法,它明確規定“蘇維埃公民在16歲以上均享有蘇維埃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嚴格貫徹落實蘇維埃選舉制度。為了保障選舉的規范進行,黨制定了相關的選舉法規。早在1930年9月12日在上海召開的全國蘇維埃大會中央準備委員會全體會議上,就通過了《中國工農兵會議(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條例》。嚴格選舉程序,依法選舉,保證選舉質量。二是蘇維埃的民主政治集中體現在重視民主監督作用。設立蘇區政府的工農檢察機關作為專門的監督和檢察機構,作為代表工農和城鄉貧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進行監督和檢察的機構。《工農檢查部的組織條例》第二章第五條規定:“工農檢察部的任務是:監督國家企業和機關,及有國家資本在內的企業和合作社企業等”。具有檢查權、建議權、偵查權、起訴權等四方面的職權。民主政治的建設不僅充分保障了民眾的政治權,同時也使民眾切身感受到“政府是我們的政府”,自己是國家的主人,有力地促進和鞏固了蘇維埃的政權建設。
中國式現代化的政治建設強調全過程人民民主。全過程人民民主是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貫通起來的全鏈條民主。蘇區的民主選舉和民主監督就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這一重要特征。全過程人民民主超越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模式,是中國式現代化對人類政治文明形態做出的重大貢獻。要充分發揮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制度載體作用,要完善基本政治制度,更廣泛地動員全體人民,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當中。新時代,全過程人民民主極大地增強了人民的主人翁意識,激發了人民民主參與的積極性,必將促進社會團結穩定,也將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向前發展。
3.開展文化建設是黨執政的精神動力。文化建設事關整個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經濟和政治的建設提供了強大的智力支持,是黨執政的精神動力。中央蘇區時期,在實現耕者有其田,幫助群眾解決溫飽問題之后,黨也非常重視豐富群眾的精神世界。開設多個印刷廠出版多種報刊,讓先進思想融入群眾生活。中央根據地創辦了報刊三十四種,包括《紅色中華》《斗爭》《紅旗》《青年實話》《少年先鋒》等。各地還建立了許多俱樂部和列寧室,作為開展群眾性的文娛活動的場所。蘇區時期創作出大量的紅色歌謠,群眾用這種形式歌唱黨歌唱新生活。形成了“蘇區遍地刮春風,紅色歌謠滿山壟”的現象,起到了鼓舞士氣、打擊敵人的作用。根據地的戲劇運動開始于1930年,1931年成立“八一劇團”,后改為“工農劇社”。1933年下半年,各地相繼成立蘇維埃劇團演出了許多話劇,如《女英雄》《我們的隊伍來了》《菜刀下的營長》《犧牲》等。這些劇目經常深入農村演出,深受群眾喜愛。文化建設為群眾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產品,讓群眾意識到作為新人民不僅要吃得飽,更要成為有精神有信仰有追求的人。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一國能否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由其精神決定的。五千年的中華文明生生不息,從未斷流。世界上也沒有一個國家的文化像中國一樣博大精深、自成體系。新時代,面對風高浪急,要堅定文化自信。只有文化建設繁榮了,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4.推動社會建設是黨執政的重要基石。社會建設關系民生實際,與人民的生活幸福感息息相關,是黨執政的重要基石。中央蘇區時期,黨十分重視蘇區的教育、婦女及游民問題,通過一系列社會建設,推動蘇區社會風俗的變革。為了加強對蘇區教育工作的領導,蘇維埃中央政府和各級蘇維埃政府均設立了文化委員會(后改為教育委員會)。普遍創辦列寧小學,對7歲至15歲的兒童進行義務教育。開辦夜校和識字班,以成人的政治教育和識字教育為主。據統計,1932年8、9月間,興國縣夜校學生15744人,婦女就有10752人。蘇區非常重視婦女的權利保障,制定頒布《婚姻法》,以保護廣大婦女的權益,承認結婚自由、離婚自由,廢除包辦和買賣婚姻,禁止童養媳、實行一夫一妻制。?這些措施的實行,讓廣大婦女從被壓迫、被束縛中解放了出來,生活狀況和精神面貌得到了極大改變。黨對游民問題也高度重視,1930年通過了《流氓問題》決議案,在政治上“不能對流氓有絲毫讓步”,對任何反革命活動“都必須毫不猶豫地消滅他們”。在組織上要“有計劃地以工農斗爭分子代替流氓,堅決反對庇護流氓”;在思想上,對由流氓成分產生的流寇主義,?“一定要用大力去排除”。隨著婦女問題和游民問題的解決,中央蘇區的黃賭毒等丑陋現象逐漸減少,形成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風氣。
5.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是黨執政的必然要求。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民族生存和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黨執政的必然要求。中央蘇區時期,為了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黨和蘇維埃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開墾荒地,興修水利。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圍剿”,各革命根據地的農村出現了荒田荒地。?1933年2月,臨時中央政府發布了《開墾荒地荒田辦法》。同年5月,又發布了開荒規則和開荒動員辦法,規定凡工人、苦力、雇農、貧農、中農及一切有選舉權的群眾所開發的荒田荒地,即屬開荒人所有,并免征土地稅三年;地主、富農開墾的荒田荒地,只有使用權,可免征土地稅一年。這些規定,推動了墾荒工作的開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僅1933年,中央蘇區的江西、福建、粵贛、閩贛四省,就開荒20萬擔。與閩浙贛省合計,共開荒32萬擔。
關于興修水利,各級蘇維埃政府的土地委員會設立了水利局或水利委員會,專門管理興修水利事宜。根據地的水利建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粵贛省修好陂圳4105五座,新建20多座。興國縣修好陂圳820座,水塘184口,新開陂圳49條,水塘49口。瑞金縣由于興修了水利,使全縣94%的農田受到水利的灌溉。其他省、縣也興修了大量的水利設施。
生態環境的保護與衛生工作有很大關系,黨在這方面加大了宣傳力度,開展群眾性的衛生運動。中央內務人民委員部頒發了衛生運動綱要,提倡講究衛生,要求人人動手,“要天天做,月月做,年年做,家家做,村村做,鄉鄉做”。為了加強對衛生工作的領導,各根據地的縣、區、鄉和部隊、機關、學校,都建立了衛生運動委員會。城鎮居民和鄉村農戶,按照居住遠近,編成衛生小組,定期打掃衛生,使農村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
(四)堅持發揚斗爭精神是制度建設的前進動力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志氣、骨氣、底氣,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知難而進、迎難而上,統籌發展和安全,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斗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制度建設不是一成不變的,應隨著情況的變化而做出相應改變。在蘇區查田過程中,毛澤東正是用這樣的斗爭精神對當時的錯誤進行了堅決抵制。1933年6月開始,中央蘇區開展了大規模的查田運動。6月1日,蘇維埃中央政府發布關于查田運動的訓令。6月2日,中共蘇區中央局作出關于查田運動的決議。限定和決議對中央蘇區的土地革命做了錯誤的估計,認為在中央蘇區差不多占80%的面積、群眾在200萬以上的地區沒有徹底解決土地的問題,提出開展查田運動,是各地蘇維埃一刻不容暫緩的任務。隨后,查田運動即在中央蘇區全面開展。蘇維埃中央政府主席毛澤東在查田運動大會上做了《查田運動是廣大區域中的中心重大任務》和《查田運動的第一步組織上的動員》兩個報告,通過了《發現查田運動大會所通過的結論》,毛澤東在報告中提出,查田運動的策略是以工人為領導,依靠貧農聯合中農去削弱富農,消滅地主。在查田運動期間,毛澤東一直強調查田運動不要侵犯中農利益。但是由于查田運動總的說來是以王明的“左”傾土地政策作為解決土地問題的依據的。因此,運動中出現了許多“左”的錯誤。許多地區發生了把富裕中農劃為富農、把富農劃為地主的錯誤傾向。為了糾正查田運動中的錯誤,9月1日,蘇維埃中央政府發出第27號通告,規定了糾偏的十條辦法。10月10日,蘇維埃中央政府頒發了由毛澤東主持制定的關于土地斗爭中一些問題的決定,并正式批準了毛澤東所寫的《怎樣分析階級》一文,作為劃分農村階級的標準和依據,這兩個文件的精神都是正確的。根據上述兩個文件精神,中央蘇區對查田運動進行了檢查,改正了一大批被錯劃的地主富農成分。僅據勝利、會昌、西江、瑞金、于都五縣不完全統計。由地主、富農改為中農、貧農的即達1500余戶。糾查田運動中的“左”,是毛澤東對王明“左”傾土地政策的抵制,也是一次堅決發揚斗爭精神的體現。
中國式現代化面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重大考驗,如何應對?習近平指出,“只要來了,我們就必須進行堅決斗爭,而且必須取得斗爭勝利”。要在斗爭中維護國家尊嚴和核心利益,牢牢掌握我國發展和安全主動權。要保持戰略清醒,對各種風險挑戰做到胸中有數;?在復雜嚴峻的斗爭中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干。
[注釋]
①毛澤東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7.
②③⑧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法律文件選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6.
④俞祖華.民主革命時期中共“新中國”“中華民族”話語的交集互動[J].浙江學刊,2023.
⑤邱明.文化自信視域下毛澤東與蘇區文化研究[J].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2021(06).
⑥⑦?顧海良.中國式現代化“理論體系”對重大時代課題的創造性探索[J].紅旗文稿,2023.
⑨牛先鋒.從“三個解放”理解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J].毛澤東研究,2023.
⑩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習近平.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個方面工作(2012年11月15日)[J].求是,2013(01):6.
??魏雪蓮.毛澤東與中央蘇區的社會建設[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4.
??佘湘.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經濟思想評析[J].理論月刊,2007.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中國合作經濟,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