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 臨西縣財政局
財源顧名思義就是地方財政的經濟源泉,按照不同的標準能夠劃分為多種類型的財源形式,不同財源建設的要求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基層財源是財源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推進基層財源的建設和發展,能提高地方政府財力基礎,可以保障政府各項工作的穩定運行,切實支持政府政策的系統貫徹落實。因此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財政建設實踐中,應該加強對基層財源建設的重視,通過科學的開展財源建設工作,提升財政資金的應用效率,有效發揮財政功能,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使基層經濟建設也能保持良好的發展狀態。
隨著社會治理工作的穩定推進和地方經濟建設工作的高效化發展,在當前基層地區政府綜合治理實踐中,已經針對基層地區的財源建設做出了相應的探索和實踐,并且經過不斷地改革財源建設思想和模式,建設效能逐步提升,為區域經濟的建設發展和基層民生活動的系統改善提供了良好的支撐。但是在地方財源的建設實踐中,也遭遇了一定的問題,對財源建設工作的開展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影響。具體問題如下:
首先,財源可持續增長內驅力不足。部分地方政府在開展財源建設工作的過程中,沒有從長遠著眼、從全局著眼對財源建設工作進行分析,僅僅基于當前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和民生建設工作的現實需要,制定了財源建設的方案,地方政府在參與綜合治理工作的過程中,后勁乏力,持續動力和活力不足的問題明顯,嚴重影響了財源建設工作的整體質量,不利于財源建設效能的充分發揮。
其次,產業行業稅收貢獻水平不足。在地方政府推進基層財源建設工作的過程中,由于社會綜合治理工作中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偏低,區域經濟建設不協調的問題明顯,部分地區產業行業經濟發展效能不理想,稅收貢獻率偏低,會嚴重沖擊地區財源建設工作的效果,不利于區域經濟建設的穩定發展,也難以增強基層財源建設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最后,部分縣域財源結構比較單一。完善的財源結構體系能更好地發揮財源建設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協調好產出和投入的比重,形成開源和節流同步推進的效果,不僅能穩增長和防控風險,還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生命力。但是當前部分地區基層財源建設實踐中,財源結構單一的問題比較嚴重,尚未結合地區經濟社會建設情況和經濟發展情況,合理化地對財源結構的設置進行分析,引發財源結構不合理的問題,難以科學地支持基層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在基層地區全面推進財源建設工作的過程中,要全面解讀時代發展需求,對財源建設工作的開展進行深度分析,真正從解決問題和構建科學建設體系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財源建設意見和建議,支持區域公共服務的開展和民生問題的高效化處理,支撐區域經濟體系的合理化建議。下面就基于基層地區財源建設工作的開展進行細化的分析:
財源基礎建設能強化財源建設方面的重要支撐力,有助于提升財源建設的持續發展活力,使財源建設方面的效能充分表現出來,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基層治理結構的改革完善助力。
首先,要加快區域工業體系的建設,形成工業領域提質增效方面的效果。各地區政府部門在優化財源建設的工作實踐中,可以嘗試持續推進企業技改專項行動方案,結合區域經濟建設的需求建設重點技改項目,形成常態化的技改項目申報受理機制、項目發布機制,確保能優化技改設備的補助工作、技改融資貼息等工作,在多重政策的支持下,保障企業擴大投資的動力得到充分的激活,從而助力工業提質增效工作的開展。在此基礎上,要針對區域制造業主導產業建設情況進行分析,推動相關產業探索擴容提質,與時俱進地加快地區數字產業建設進程,支持電子信息產業的發展,助力傳統產業實現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提升服務工作的綜合效果,使企業生產效益逐步改善,進一步增強企業的稅收貢獻度,以此為基礎保障基層財源得到進一步壯大。
其次,加快推進農業領域的提質升級。在優化財源基礎建設的實踐探索活動中,應該深刻認識到基層地區鄉村經濟發展的多維度價值,可以嘗試重點發展農產品深加工,重視鄉村旅游產業體系的構建,持續扶持農村電商產業的發展,爭取能構建農業全產業鏈,使農業產業向后端延伸,增加農產品產業鏈的附加值。在此基礎上,要支持農業融合經濟的發展,緊隨時代發展潮流探索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生態、農業康養、農業文化等產業融合體系的建設,形成特色農業財源,支撐基層地方財源建設的穩定落實。
最后,持續推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形成提質培優方面的綜合效果。在工作實踐中,可以系統深入分析產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重視物流服務業、電子商務服務業的專業化發展,使綜合服務價值鏈向高端領域延伸。同時要適應現代社會基層群眾生活方式轉變和消費結構升級的現實需求,多渠道增加文化生活、旅游生活的有效供給,重點配置和扶持人力資源產業、科技服務產業等的發展,實現對新消費市場的拓展和延伸,從而壯大財源基礎,切實增強基層財源建設工作的整體效能。
潛在財源的存在對基層地方財源建設工作的開展產生著重要的影響,新時期要想能激活財源建設的內在驅動力,使各項建設工作表現出鮮活的生命力,在實際工作中就應該重視潛在財源的挖掘,為地方財源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的支持和保障。
首先,要重點組織開展地方財源的監測工作。在實際開展財源建設工作的過程中,財政部門應該重視與稅務部門的聯動,確保能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形勢的變化狀態,針對區域經濟建設中重點行業和相關企業納稅趨勢的變化,通過科學的研判和分析,對企業納稅情況實施科學的監測,確保能在系統檢測和研判的前提下,對隱藏在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中的優質財源進行挖掘,保障能提高潛在財源的綜合貢獻度。在此過程中,要重視對財政收入的整管工作,構建“以數控稅”的整體工作體系,積極推進稅收大數據、銷售大數據以及用電用氣大數據的綜合對比,嚴厲打擊偷稅、抗稅等不良行為,為潛在財源的挖掘和建設創造良好的條件。
其次,要重點盤活國有資產,通過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擴大財源基礎,支持潛在財源的建設。在工作實踐中,要堅持活化城市資源的思想,促進靜態資產的科學經營,通過存量換增量、資產換資金等運營模式的構建,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和優化配置,科學規避國有資產限制方面的問題,在多元配置和創新配置的基礎上,推進國有資產資源資本證券化改革力度,實現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收益分享制度的建設和實施,借助資產的盤活支持民生事業和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在此基礎上,要構建比較完善的國有資產動態監管系統,針對事業單位的大型國有資產進行科學的盤活和開發,使資產轉變為資本,在科學運作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財源,穩定提升財源建設工作的綜合效果。
最后,積極推進財源信息的互動交流,嘗試彰顯數字城市建設的優勢,促進現代信息技術的科學應用,打造智慧稅務系統,確保在工作中能實現對第三方信息的采集和應用,使部門之間的涉稅數據壁壘逐漸被突破,穩定增強數據分析、數據對比和綜合預警的功能,實現信息的多元共享和交流,動態化地掌控財源信息的變化。在此基礎上,要針對基層地方財源構成和變化情況制定科學的分析和研判工作體系,基于重點行業企業經營情況和趨勢的分析對制度體系進行建設和完善,確保政府部門能及時出臺相關引導和調控政策,為區域經濟的穩定發展提供堅實的保障。
財源結構的建設和完善能對財源建設工作的開展產生巨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在基層地方財源建設實踐中,只有積極培育和開發新興財源,才能對財源結構進行改革,在增強結構豐富性的基礎上,使高品質財源建設的核心競爭力得到進一步優化。
首先,應該基于財源建設的需求加大招商引資的工作力度。地方政府可以緊密圍繞“抓龍頭、鑄鏈條、建集群”的核心工作思想做好產業鏈的梳理工作,并針對地方經濟建設中產業鏈缺失環節和薄弱環節進行細化分析,通過發展和壯大新興產業體系,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建設資金的促進作用,經濟要素的保障作用,在區域經濟體系的建設中引進和開發一批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好項目落地投產,豐富財源結構的基本形式。
其次,要重視科學技術的投入力度,結合區域經濟建設實際情況,開發多元化的科技投入組織模式,可以重點采用政府采購、股權投資引導基金等不同的方法,發布高新技術企業的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企業逐步加大研發投入,培育領軍企業,保障能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提供后備力量支撐,為新興財源的開發和建設奠定基礎。
最后,要持續推進科研攻關工作力度,緊密結合區域經濟建設中的核心產業和核心技術,充分發揮基層科技創新和集成創新的優勢,持續性地開展產業和技術的新研發,引導骨干企業參與到節能環保領域技術攻關和智能終端領域的技術攻關工作中,充分開發核心關鍵技術,使新興財源得到更好的開發,從而增強基層地方財源建設的核心競爭能力。
綜上所述,基層地區財源建設工作的開展會直接影響地方民生工程的落實和公共服務事業的發展,因此新時期地方政府部門應該深化對財源建設工作的重視,緊密結合當前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探索科學建設和系統優化的基礎,確保能借助財源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政府財力,維護各項政策的有效實施,帶動地方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唯有如此,才能在新時代背景下提升基層財源建設工作的整體質量,使財源建設的價值和效能得到系統創新,為區域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