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自紅(甘肅:東鄉縣幸福學校)
所謂有效質疑,就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于處在自己學習能力范圍之內的知識難題提出疑問。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對學生進行科學引導,促使學生產生質疑的好奇心,從而主動地探究相關科學知識,而在實際探究過程中,學生會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加以鼓勵,并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使得學生勇于質疑,在質疑中,引導學生積極討論,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發展。
應試教育思想影響深遠,很多教師的教學思想比較傳統,在進行科學教學時,更傾向于理論教學,忽視實踐教學。不少教師更重視對應試知識的講解,對于其他考試不涉及的知識點則不關注。這種教學,無疑枯燥乏味,難以吸引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也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若想學生在教學中質疑,更是難上加難。另外,在傳統教學思想的影響下,教師更習慣于向學生灌輸大量的知識,很少會對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進行科學引導,很少關注學生對知識的疑問。這樣難以調動學生的思維,學生基本不會對教師講的知識產生懷疑,對學生的發展產生一定的阻礙,從而降低科學教學效果。
小學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工作時,很少組織學生對存在的問題進行討論,也不會給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學生很難對科學知識產生懷疑,更無法在教學中實現有效質疑,甚至還會降低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導致科學教學效果得不到充分體現。另外,有些教師雖然會引入一些新型的教學方式,但是因為對其一知半解,導致應用不當,難以激發學生的質疑興趣。再加上教師嚴格的教學管理,也會打消學生的質疑勇氣,即使有些學生對一些知識存在疑問,也不敢提出,難以將有效質疑的實際效用充分發揮出來,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實際學習效果。
隨著學生年齡的不斷增長,一部分性格內向的學生不喜歡在課堂上向教師提出問題,或者是積極回答教師的提問。主要原因是怕回答錯,被別的學生嘲笑,再者就是缺乏較強的質疑能力,對于一些科學知識缺乏理解,很難有效地質疑。另外,還有部分學生過于依賴教師,深受教師權威的影響,認為教師講的知識全是對的,教師沒有講的知識就不需要提問。這種想法很難幫助學生進步,也會對學生的探究意識及能力造成一定的影響。
現階段,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教師越發重視對學生學科素養的培養。眾所周知,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若想讓學生有效質疑,就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且正確地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科學地解決問題,從而逐漸掌握相應的科學知識。這既能夠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科學精神,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知識。若達到這一教學效果,就需要教師及時轉變自身傳統的教學理念。小學教師要積極學習新課改、素質教育等多種先進的教育思想,并且要在教學中加大對學生的引導力度,促使小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勇敢提出自己的疑問。教師要對其多加鼓勵,以提高學生的質疑意識,使其在學習科學知識的過程中,產生一些疑問,并能夠向教師提出自己的疑問。通過這種有效質疑,對相關知識進行思考、分析以及探究,使得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知識的吸收以及內化,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科學地質疑,并且確保質疑的合理性。學生的質疑,要避免偏離教學內容,以保證質疑與教學主題相符合,并且能夠引出下一環節的知識。這樣既能夠推動教學進度,也能夠加深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另外,教師要針對具體的教學內容,設計合適的教學策略,尤其要做好教學引導,以激發學生的質疑意識。
例如,教師讓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布置相應的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將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堂上提問;在教學中,要為學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針對科學知識質疑;對于一些比較膽小、害怕提問出錯的學生,則要加大鼓勵力度,以增強學生的勇氣,樹立其質疑意識,并提高其質疑能力,減輕學生以往對教師的依賴心理,使其能夠主動尋找教師授課中的漏洞,或者是知識中的問題,調動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深入知識,進行探究,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
在具體的科學教學中,教師若想讓學生有效質疑,就要增強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得學生通過提出自己的疑問,逐步了解科學知識。基于此,教師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式,鍛煉學生的質疑能力,使得學生在科學學習中主動提出有實效性的問題,借此引發學生的思考以及討論,幫助學生理解科學知識的同時,加快學生的學習速度。在實際科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翻轉課堂模式應用其中,充分利用這一教學模式,引發學生的有效質疑。在翻轉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科學教學內容,為學生準備相應的預習資料,要求學生自主預習,并且將預習中遇到的無法解決的問題記錄下來,在課堂上提出。與此同時,教師還要在課堂上營造輕松的提問環境,緩解學生緊張的學習心理,促使學生在發現、提出、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相關科學知識予以正確認識,這樣也能夠發揮質疑的實效性,保證教學質量。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講解“地球的表面及其變化”這一章節的知識之前,可以結合其中的重難點知識,為學生制作相應的微課視頻。可選擇相關的圖片、視頻等融入其中,調動學生的觀看興趣,還要制作相應的導學案,讓學生根據微課視頻、導學案及教材,自主學習相關科學知識,了解地球上的各種地形。學生也可以自己上網查找資料,掌握更多的知識。隨著了解的知識越來越多,學生會產生更多的疑問,這就需要將問題記錄下來,像“地球的地形是如何形成的?”“地球原來的地形都是這樣的嗎?”等等。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好奇心逐漸加重,在課堂教學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先在導入環節為學生播放地球地形變化過程的視頻,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教學。接著,教師提出簡單的問題,讓學生回答,然后鼓勵學生提出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看誰提出的問題能夠將教師問倒。這有利于活躍課堂氛圍,學生會踴躍提問。通過學生的不斷提問,逐步推進教學進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主動投入學習探究,提高課堂效率。
科學知識的實踐性非常強,所以,教師在開展小學科學教學時,不僅要進行理論教學,也要結合實際,設計合適的科學實驗,組織學生開展實驗教學。通過科學實驗,引發學生的有效質疑,促使學生在掌握科學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會靈活應用。因此,在教授學生科學知識時,教師要設計相應的科學實驗。
在設計過程中,教師要對具體的教學內容予以充分考慮,可以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以增加科學實驗的生活氣息,拉近學生與科學知識之間的距離,使得學生樹立科學意識,正確認識生活中的科學知識,并且能夠在實驗探究中,及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感受到科學實驗的樂趣,從而積極學習科學知識。
例如,教師在對學生講解“米飯、淀粉與碘酒的變化”這一章節的科學知識時,可以根據這一知識原理設置直觀的演示實驗。教師準備生活中常見的米飯、碘酒,說給學生變魔術,然后將碘酒直接滴在米飯上,米飯會變成藍紫色。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會產生疑問:為什么米飯會變顏色?是碘酒中有什么物質造成的嗎?還是因為米飯才導致顏色出現變化的?在完成這一演示實驗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是否存在疑問,并引導學生提出來,以此實現有效提問。在學生提出疑問之后,教師要讓學生自行實驗,通過可靠的實驗尋找原理。這能夠調動學生的參與興趣,使得學生的注意力保持集中狀態。在實驗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淀粉、面條、水果等材料,讓學生逐一進行實驗,最終得出結論:碘酒與淀粉相遇會產生化學變化,生成一種藍紫色的物質。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質疑能力以及實踐能力都能夠得到鍛煉,科學素養也能夠得到較大提升。
傳統的教學方式難以滿足現代小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因此,教師進行科學教學時,需要對以往傳統的教學方式進行合理改進,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結合實際情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形式,為學生講解相關科學知識,引發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質疑。基于此,小學教師可以引進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比如,多媒體輔助教學,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同時,也讓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提出疑問。比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食物鏈和食物網”的知識時,可以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校園中的花壇,并且呈現花園中的各類生物,像樹葉、七星瓢蟲、小鳥、蚯蚓等多種生物,接著借助信息模擬技術,對花園中不同生物的生活模式進行科學模擬,呈現整個花園的生態系統。學生在觀看過程中,會對不同生物之間的關系產生一定的疑問,并能夠針對疑問進行深入探究,對生物之間的食物網以及生態環境中的生物鏈等知識產生更多的了解。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學生若能夠有效質疑,則可以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小學教師應該對有效質疑予以重視,并對學生在科學教學中的學習狀態時刻予以關注,還要結合具體的科學內容,進行合理設疑,引導學生質疑,以此提高學生的質疑水平。這對學生的綜合發展能夠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