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沈陽分院科技合作處 張炯,袁子堯
新時期,國家實施新一輪東北全面振興戰略,遼寧省肩負起了引領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和全方位創新改革試驗的重大使命。遼寧省以創新驅動為引領,以做好“三篇大文章”為核心,全面推進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建設。沈陽市正在體系化布局以汽車及零部件、數控機床為代表的5個“老字號”、冶金建材為代表的3個“原字號”、以航空、新材料、高端醫療裝備為代表的7個“新字號”以及“網絡安全、智能終端制造”為代表的5個“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鏈。作為“共和國長子”“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核心”的鐵西區,再次成焦點。在“十四五”規劃中,鐵西區明確提出要切實肩負起“東北振興、鐵西先行”的使命擔當,把創新作為引領鐵西振興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提升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能力和水平,以創新催生鐵西發展新動能,成為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新“標桿”,助力“數字遼寧、智造強省”取得更大成效。①。
中國科學院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按照習總書記對我院提出“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的要求,在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上狠抓落實,取得了多項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原創性科技成果,攻克了我國一系列“卡脖子”核心技術問題。沈陽分院作為中國科學院的派出機構,負責協助院黨組領導和指導中國科學院在遼寧省和山東省的研究所有關工作,是連接院機關和研究所的橋梁紐帶,區域科技管理和服務的中心。沈陽分院系統院屬單位中包含7家研究所和2家公司。主要研究領域包括能源科學與化工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工業控制與自動化、計算機應用與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等。
綜上所述,沈陽分院系統單位的研究領域與沈陽市鐵西區的產業體系和布局高度契合,在院黨組的統一部署下,沈陽分院積極與遼寧省科技廳、沈陽市科技局、以及鐵西區政府開展合作,推動中科院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沈陽市鐵西區、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集聚,并探索出一條通過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助力區域產業升級、培育的新路徑。本文將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選擇、產業升級培育具體舉措兩個角度闡述科技成果轉化對沈陽市鐵西區科技創新和經濟發展的帶動情況,以及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解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我國在建設現代化國家體系的過程中,越來越凸顯出科技成果轉化在構建科技創新體系中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我國在新時期明確了科技成果轉化的載體與導向,確立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根本路徑[1]。該路徑的核心內容是形成以企業作為創新主體、市場提供創新方向,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方式,形成我國新時期的技術創新體系。并且在這一過程中,要加強對科技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扶持,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因此,以科研院所技術成果作為主體、政府提供支撐服務、采取市場化運作的組織模式,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根據區域產業特點和規劃布局重點項目、吸納優秀人才,在項目培育初期給予穩定性支持,直至項目成熟達到產業化階段,并最終實現科技成果的規模化、商品化。通過此路徑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2]。
2020年10月,在“十四五”即將開局之際,沈陽分院攜手沈陽市科技局、鐵西區經開區,打造中科(沈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產研院”)。重點圍繞航空新材料、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等產業領域,聚焦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的關鍵共性技術和重大產業創新技術需求,建設成為集技術研發、成果轉化、企業育成、技術服務、人才引進、合作交流、投融資于一體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基地,打造國家級的戰略新興產業科創平臺,助推沈陽建設國家中心城市,打造新型工業化示范區核心區。中科院沈陽分院、沈陽經開區管委會將共同管理產研院,按照“一基地、一公司”進行組織架構設置,組建國有獨資的中科(沈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產研院的日常管理工作。在產研院的建設過程中,雙方積極探索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新模式,通過在空間、經費、制度等方面實施的一系列創新舉措,有序推進產研院的建設工作,促進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1)空間保障。產研院位于沈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先進裝備制造產業聚集區“咽喉”位置,通過盤活開發區閑置廠房存量資源,利用開發區收儲遠大地塊上的M1廠房(48785.49㎡)、小M1廠房(4680㎡)、M5食堂車庫(16477.79㎡)三處閑置建筑共計7萬余平方米作為承接項目的物理空間。
(2)經費保障。為支持中科院科研項目團隊能夠在開發區穩定長期持續輸出產業化成果,產研院為本地科技服務團隊每年安排2000萬元專項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用于產研院運營及開展相關業務活動。
(3)制度保障。具有完備的制度體系,先后制定了《中科(沈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章程》《中科(沈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績效管理辦法》《中科(沈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運營經費使用辦法》《中科(沈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有限公司印章使用管理辦法》《中科(沈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入駐項目管理辦法(試行)》《中科(沈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項目入駐評審辦法》《中科(沈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中科(沈陽)產業技術創新研究院員工考勤管理辦法(試行)》等管理制度,為產研院高效運行做好制度保障。
在引進優秀適用的科技創新成果過程中,沈陽分院根據鐵西區做強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等優勢“老字號”“原字號”,發展生命健康、汽車電子等新興產業的規劃目標,篩選中科院內優秀適用科技成果,選擇符合鐵西區發展定位的項目入駐,實現提升支柱產業、壯大新興產業、培育特色產業、填補空白產業的目標,強化補鏈、強鏈、延鏈工作,提升產業鏈完整度,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沈陽分院圍繞培育壯大“新字號”開展成果篩選工作,首批入駐了高端裝備運行環境智能保障系統、電液伺服驅動及電機技術、航空/航發復雜鈑金精確制造技術、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升華設備、Vc發酵母液回收制有機肥等5個項目。同時,“喜新”亦不“忘舊”,沈陽分院積極在升級改造“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上做示范,以新興產業為“老字號”“原字號”持續賦能,聚焦信息技術、新材料、環保產業、工業互聯網+裝備制造業,第二批醫用鈦合金材料產業化、輕合金納米功能膜智能制造產業化、新型一體化VOCs氣體凈化裝置產業化、檢驗醫學質譜技術開發、智能五軸加工中心產業化等7個項目通過專家評審,并完成公司注冊,其中2個項目已入駐基地。
首批入駐項目中,“航空/航發復雜鈑金高效精確制造技術產業化項目”,成功開發了國際上首臺脈動液壓成形和高能率沖擊液壓成形設備,已經為成飛、沈飛、中國航發沈陽黎明公司開發了多款產品,可實現年產30000件航空鈑金件規模。“有機電致發光材料升華設備開發與產業化項目”技術能力處于國內有機電致發光材料研發領域前沿,項目力爭建立沈陽首家OLED高純度材料提純裝備制造基地。Vc發酵母液回收制有機肥技術中Vc-Na純度99%以上,且技術成本低、工序簡單,生產的新型肥料產品普遍增加作物產量5-30%,提高植物維C含量8-140%。可為有機農業發展提供優質的有機碳肥產品,具有增碳減排、提質增效的顯著效果。該產品處于國際先進水平,累計獲授權發明專利4項。第二批入駐項目中,“醫用鈦合金材料產業化項目”是山東魏橋創業集團與中科院金屬所推進的重點項目,在高性能醫用鈦合金板材方面,解決了多項“卡脖子”技術,項目建成后,將填補生物醫用材料產業鏈的空缺,累計可實現產值6000萬元。輕合金納米功能膜智能制造技術突破了傳統微弧氧化(PEO)微弧集中放電破壞氧化膜生長的技術瓶頸,實現了輕合金表面耐蝕性和功能性指標(絕緣性、溫控特性、生物活性等)的有效兼容。未來將建立在國內首個納米功能膜智能控制系統,解決納米功能膜制備中電源大功率可靠性難題;建立納米功能膜標準生產工藝規范和納米功能膜智能制造企業標準,解決輕合金納米功能膜制備工程化應用的瓶頸問題。該項目將實現輕合金納米陶瓷膜大規模生產制備,并在3C電子、生物醫用、汽車、航天航空、國防軍工等領域開展了一系列的應用探索和產品試制。揮發性有機氣體(VOCs)催化凈化技術填補了國內技術空白,該催化劑100,000 Nm3/h大連中遠海運涂裝尾氣、15,000Nm3/h新疆獨山子聚烯烴尾氣、200,000Nm3/h青島華世潔涂裝尾氣等項目上成功應用,且均已穩定運行3年以上。目前,VOCs凈化催化劑及工藝技術已成功應用于十五個VOCs治理工業項目,年減排2.04萬噸VOCs。
產研院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已入駐項目累計銷售收入為2347.31萬元;累計產值達到了2619.6萬元。吸引高層次人才共計33人,其中頂尖人才2人、杰青人才2人、領軍人才5人、拔尖人才11人、高級人才13人。項目研發人員共計100人,其中博士或高級職稱人員有24人。已入駐項目累計解決就業崗位28個。獲批沈陽市2021年“誠信創建示范企業”、2021年沈陽市新型研發機構、沈陽市科技成果轉化中試基地、沈陽市專家工作站等多項榮譽稱號。
在產研院項目篩選過程中,我們發現,科研院所對市場最需要的實用技術存在信息不對稱問題,部分技術成果放到市場中沒有需求。市場同時也不了解科研院所的各種專利,企業不能準確獲取到自己需要的技術成果[3]。實際調研過程中,科研院所的部分科研人員沒有充分意識到成果轉化對科學研究的促進作用,缺乏用市場眼光看待成果轉化的本領。對于仍處于實驗室階段的科技成果,由于科研人員無法精準定位成果的應用市場,造成科研成果與實際的市場需求不匹配,無法繼續開展中試以及產業化,最終導致科技成果無法轉化。同時,科研人員的主要精力在于科學研究,無法完全掌握市場最新的發展動向、熱點需求,由此在科技成果與市場需求之間形成一道成果轉化的“死亡之谷”。因此,打造集科技成果信息交流與對接、成果評估、金融投資、創業孵化為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臺,是當下提升科技成果利用率和轉化率的重要手段。沈陽分院組織中科院走進鐵西區科技對接會,強化科研院所對區域產業布局、企業技術需求的了解。同時,沈陽分院聯合鐵西區、沈陽經開區圍繞新材料、裝備制造業等產業領域,組織重點企業走進科研院所開展深入調研對接活動,讓企業充分了解中科院科研院所的研究領域、最新成果,為企業營造科技創新的濃厚氛圍。開展此類企業與科研院所的雙向對接活動,能夠有助于區域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技術企業育成體系建設,實現中科院創新資源與沈陽經開區科技創新生態深度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此外,產研院與遼寧省重要技術創新與研發基地建設工程中心簽訂合作服務委托合同,組建多鏈融合服務團,不斷拓展業務范圍和對接能力,通過多鏈融合聯動模式召開遼寧千企創新行動合作服務簽約會議,累計為100余家企業提供服務150余次。通過將科研院所技術成果與企業科技創新需求的有效銜接,產研院入駐項目實現了對鐵西區傳統產業的提質增效以及對新興產業的培育壯大。
對于科研院所絕大多數成果而言,其在研發階段的試驗規模較小,應用場景不夠明確,導致科技成果在研制初期無法獲得來自企業的穩定支持,科研院所的優秀科研成果往往來自于國家資金的長期穩定投入。當科研成果具備市場化、產業化條件之后,其成果轉化的金額往往超出企業的預期,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較低[4]。對此,政府首先要加大科技成果轉化的經費投入,對以企業主導的科技創新平臺和具備開發前景的項目提供穩定支持,同時引導激勵社會力量加大科技投入。引導科研院所的創新鏈與企業的產業鏈深度融合,針對成果和企業開展點對點跟蹤、培育和扶持工作。在資金配置上采用多元化投入機制,以引導基金、培育基金、產業基金等方式,設立基金群支持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篩選引進、培育壯大、轉化投產”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5]。其次,人才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資源,是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的原動力。政府對于科技項目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時,也應該制定健全的政策激勵科研人員,最大限度地賦予科研人員的項目自主權和收益分配權,充分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熱情。最后,在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中試放大、知識產權歸屬問題是其中關鍵環節,而科研院所往往受限于場地限制,導致中試環節效果不佳;或是由于知識產權歸屬問題產生糾紛,影響科技成果轉化進程。因此,各級政府及科技部門還應在場地支持、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制定有針對性的專項政策,保障平臺內科技人員創新空間和創效活力。
2022年,隨著一系列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在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上,要保證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導作用,形成科技、產業、資金三者之間的良性循環,加速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在新時期,要實現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強,必須加強國家科技創新能力的建設,實現創新鏈、產業鏈、服務鏈、資金鏈的有效銜接。沈陽分院以科技成果轉化平臺為抓手,充分發揮中科院優秀科技成果集聚優勢,布局技術對接、政策服務、企業創新、產業升級、人才培育等業務板塊,形成“五位一體”協同創新服務模式,建立以“產研院+重點企業+產業化項目”為核心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機制,通過制度舉措創新,探索實踐出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助力區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興產業培育壯大的新路徑,做實、做強、做優鐵西區實體經濟,為沈陽市做好“三篇大文章”提供有力科技支撐,為遼寧省加快建設“數字遼寧、制造強省”注入強勁動力。
注釋
①沈陽市鐵西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