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建筑大學 何寅曦
文化是基于歷史和現實存在的,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重要符號與標識,承載著“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重要功能,對人發揮著重要引導作用。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我們先輩在不同歷史時期創造出了眾多優秀文化,文化自信一直是中華民族的重要標簽。
近年來,在全球化浪潮背景下,隨著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加之信息化迅速發展,外界一些不良社會思潮和多元文化對我國文化造成了猛烈沖擊,青年學生群體在思想和價值觀領域面臨巨大挑戰,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文化信仰危機。[1]高校是人才培養主陣地,也是大學生文化觀構建的重要場所,堅定文化自信對青年大學生意義重大。紅色文化作為我國獨有的文化資源,將其作為重要支撐,與育人相融合,對提升大學生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
紅色象征著革命顏色,21世紀初,“紅色文化”一詞被學者提出,此后學界對“紅色文化”進行了大量研究。對于“紅色文化”的概念,學界普遍認為,紅色文化是在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群眾結合馬克思主義創造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對優秀傳統文化進行了延伸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紅色文化”從形態表現來看,包含精神形態和物質形態兩方面。“精神形態”包含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實踐建設和改革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偉大精神譜系,例如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王杰精神等;“物質形態”包含了眾多承載紅色精神和內涵的物質載體,如遺跡、紀念地、具有重要意義的物件等。總的來說,紅色文化凝結著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百年奮斗的偉大成就,已經成為中華文明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傳統文化的重要延續,涵蓋現實,具有重大的政治價值、教育價值、文化價值。何謂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2]談論文化自信,可以從兩個關鍵維度去理解:一是對本民族文化的精神狀態,擁有堅定的信仰,始終保有積極態度,對本民族文化高度認同,“文化信仰”是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前提。從優秀傳統文化到革命文化,再到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國文化始終呈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也構成了我們文化自信的真正源泉。二是堅持“文化自覺”“文化自覺”一詞最早由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提出,“自覺”一詞意為“醒悟、明白”之意。“自覺思想”在我國文化發展史中具有深厚根基,儒家強調“吾日三省吾身”,通過“自省”獲得自身覺醒與個人發展。“文化自覺”反映了我們這個政黨、國家和民族遵循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認識到文化更新的重要性,時刻保持文化上的覺醒,推進文化發展。從“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的概念來看,二者在內涵、價值和育人屬性上高度契合。文化自信需要紅色文化作為重要支撐,紅色文化凝結著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也見證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成就,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的精神和實踐源泉。在多元文化交織的背景下,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價值,可以牢牢把握文化話語權,構建有效的文化傳播機制,可以抵制不良思潮沖擊。對于大學生而言,紅色文化所表達的價值內涵,對大學生的人格塑造具有積極作用,可以幫助其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提升文化自信。
在高校,大學生是紅色文化的主要受眾者,也是重要傳播者。信息時代的迅速發展改變了大學生群體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態,從而影響了他們對文化的參與感和體驗感。一些高校在開展紅色文化育人過程中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容易忽略學生的知識水平、性格特征和興趣愛好等因素,學生積極性不高,造成了紅色文化育人效果欠佳,在提升文化自信方面未能形成有效合力,從現狀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通過實踐調查得知,部分青年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關注度遠遠不夠,存在認知偏差。大學生由于年齡、知識結構等原因,缺乏辨識能力,接受外來文化過程中,容易出現盲目崇拜的情況,對傳統文化、紅色文化參與度不高、缺乏主動性,造成了文化自覺不足的現象,也衍生出了文化信仰危機,進而導致了文化自信心不足。另一方面一些大學生以割裂的眼光看待紅色文化,將紅色文化與現實割裂,認為紅色文化就是革命文化,是過去的歷史,與現實關聯性并不大,忽略了紅色文化的發展和時代價值。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很多,對于出生和成長在改革開放后的大學生們來說,優越的物質條件使得他們無法切身體會到紅色文化的艱辛歷程,難以理解紅色文化的價值內涵,容易模糊歷史觀和文化觀。2018年國家正式出臺《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目的是為了加強對英雄烈士的保護,傳承和弘揚英雄烈士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3]因此,只有培養大學生紅色文化認同感,樹立文化自信,才能幫助學生積極應對各類不良社會思潮的風險挑戰。
一是教育傳播范式缺乏創新。從文化傳播學的角度來看,文化從一個群體散布到另一個群體過程中,機制的構建至關重要,合理的機制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文化的實用價值。傳播機制的構建需要依托良好的受眾群體,在紅色文化的教育和傳播方法上,有時顯得過于單一,很難在學生群體中產生共鳴。目前,高校對于紅色文化教育,多依托于課堂教學,通過思政理論課進行灌輸,內容往往過于空洞,缺乏實踐教育。“說教式”的傳播方法很難吸引年輕大學生的興趣。此外,當代大學生認知事物的方式已經發生了較大改變,尤其是網絡媒體的介入,成為學生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學生熱衷于這種主觀感覺強烈的信息獲取方式,對于傳統的教育模式缺乏積極性,甚至會出現抵觸的心理。
二是保護和支持機制的力度不足。傳播機制的建立需要配套以有力的保護和支持政策。造成保護和支持機制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包括社會層面在內的大眾未能對紅色文化的傳播達成統一的認識,一是概念模糊:什么是紅色文化?二是實踐的缺乏:如何在現實中發揮紅色文化的實際價值?對于高校而言,很多高校尚未建立相適應的政策,紅色文化傳播缺乏政策指導,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參與度還遠遠不夠,紅色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內涵挖掘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紅色文化與文化自信相互促進,紅色文化是文化自信樹立的重要保障和平臺,因此,各高校要結合自身地域特點和專業特色,緊緊圍繞機制建設,打造平臺基礎,構建符合自身發展的新路徑。
首先,構建好紅色文化育人機制。文化育人是一個客體主體化過程,在“人化”與“化人”的雙向歷程中,實現文化認同,文化內化與外化,感染與模仿等。[4]紅色文化具有鮮明的育人特征,構建紅色文化育人機制需要高校不斷整合紅色文化資源,多管齊下,形成合力,統籌紅色文化建設與思政育人,深挖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色文化精品,樹立紅色文化品牌,不斷提升育人實效,只有這樣才能構建有效的紅色文化育人環境。
其次,打造好紅色建精神育人機制。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征程中,涌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和英勇事跡,匯聚成了偉大的“紅色精神”,從建黨之初的紅船精神到今天的抗疫精神,時代的發展也不斷賦予紅色精神更加豐富的內涵。在構建紅色建精神育人過程中,高校要承擔責任和使命,緊緊圍繞“賡續紅色基因,傳承紅色精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文化觀與價值觀,增強愛國情感,增進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提升文化自信。
最后,落實好實踐育人機制。從形態劃分來看,紅色文化資源既有精神層面的,也有物質層面的,如革命文物、遺址等。對學生來說,化抽象為具體,打造實踐育人機制,讓學生切身體驗紅色文化魅力,依托可見的、具體的、真實的紅色文化資源和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提升育人的實效性,實現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實踐教學育人。
首先,要加強線下實踐基地平臺的建設。我國紅色文化資源分布廣泛,為建設紅色文化資源教育基地提供了便利條件,通過組織學生實地前往紅色文化基地參觀學習,身臨其境感受紅色文化魅力,是遵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的重要體現,可以提升高校紅色文化資源育人的研究廣度和深度,提升育人實效。其次,要不斷完善思政課程教學平臺。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中,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實現紅色文化進教材進課堂,讓學生主動參與紅色文化教育教學中。在改變理論式的講解與灌輸,重視學生思維模式和心理特征,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做到循循善誘,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積極討論,激發學習熱熱情。第三,著力打造好網絡信息化宣傳平臺。當前學生越來越多的信息來源于網絡和多媒體,針對大這一特點,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微視頻、慕課等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教育宣傳。[5]以更加迎合青年大學生喜好的方式,讓學生對紅色文化有更加直觀的認識與了解。將紅色文化與校園文化緊密結合,弘揚和傳播紅色革命正能量事跡和精神,實現紅色文化教育的信息化與時代化。最后,要提升師資隊伍平臺建設。在紅色文化育人過程中,離不開教師的參與。高校要培養一支具有較高教學與學術水平的團隊,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的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拓展紅色文化研究的廣度與深度,并實際運用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培養學生紅色文化意識,提升文化自信,提高學生綜合素養。
一直以來,高校都是開展育人工作的主陣地,肩負著重要使命。人才的培養離不開文化育人,文化育人離不開高度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黨的二十大報告對廣大青年大學生也提出新要求,唯有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肩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重任,才能做好文化的傳承和創新。而紅色文化作為我國特有的文化資源,與文化自信在價值內涵上相得益彰、高度契合。因此,高校要積極創新紅色文化的傳播機制,讓紅色文化真正融入校園,走進學生心中,激發學生文化認同,切實提升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