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方英
1.南寧師范大學;2.南寧市齊悅社會工作服務中心
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點,社區治理水平能夠直接反映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水平。[1]
社區中存在著各級各類的社區組織,社區組織是社區的基本單元和細胞。[2]實現社區治理現代化,社區組織具有特殊的作用,不僅具有凝心聚力的作用,而且具有和諧人際關系的功能。無論是城市社區,還是農村社區,要提高社區治理水平,社區組織孵化是關鍵。
近幾年社區組織孵化實踐中,由于缺乏專業介入,存在不少問題。筆者經過實踐探索,在多個社區有效孵化社區組織,形成社區組織“一主體四驅動”孵化模式。以N市H社區組織孵化為例,其孵化內容及過程如下:
通過運用專業理論與技術,孵化可持續的社區組織,引導其聯動開展服務,解決社區問題,提高居民自我參與、自我服務的能力,促進實現社區治理現代化。
這里關涉到群體動力理論,該理論強調群體的行為是由內在的行為和外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強調在一定場域下群體形成、發展、維持的因素。該理論對于孵化社區組織啟示:一是在組織孵化過程中注意形成組織的內在動力,創造有利于組織形成和發展的外部環境。二是組織運行的內在動力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在組織孵化過程中注意影響群體凝聚力的原因。三是組織運行受外部因素的影響,在組織孵化和運行的過程中注意創造外部驅動力。
(1)以人為主體:人是目的與手段的統一。社區居民既是社區治理的參與者,也是社區治理的受益者。公民能否參與到社區治理中是提高社區治理績效和建立共建共享社區治理格局的重要保障。因此,要發揮社區居民的主體性作用,將社區有意愿、有能力、有潛力等居民組織起來,通過社會工作個案、小組技巧,建立不同的能力提升體系,實現其增能和賦能,最終組建多支可以參與社區事務、助力實現社區自治和社區治理現代化的強大隊伍。
(2)四個驅動:要發揮社區居民的主體性作用,需要內在動力驅動,驅動力不會自然而然出現,而是需要有條件的創造。筆者在實踐中確定了四大驅動力元素,即“平臺、陣地、宣傳、制度”。以社會工作服務項目為依托,通過四個驅動的運行,促進組織孵化。以N市H社區孵化的長者服務隊為例:首先主體開發。以社區55歲以上的長者為主體,當然對于主體成員確定條件除了年齡外,還會看主體之間的相似性等多方面,所以條件設立相對寬松。確立主體特征后,筆者通過前期社區招募、主動邀約、推薦等方式,挖掘社區13位可孵化的長者資源。通過常態化的能力提升小組、社區教育和社區議事會等形式搭建社區長者可以參與社區服務的平臺。比如,在H社區孵化老年書法協會這一組織時,尋找到擅長書法的長者,但是他們溝通組織能力不強,于是筆者搭建了茶話會這一平臺,先讓擅長書法的長者通過茶話會熟悉起來,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興趣愛好,所以很快彼此就了解了。而后,筆者在成立溝通技巧提升小組,給長者創造條件,提供平臺。搭建可以實現孵化的社區組織之間、社區組織與社區之間的交流互動平臺,實現社區組織可持續運行。
社會工作者充分運用社會工作的專業理論及技術,在城市和農村社區成功孵化多個組織。如兒童議事會、老年人象棋協會、青少年籃球隊等。具體孵化過程如下:
(1)以“資產為本”和“優勢視角”為導向,尋找可孵化主體。在進行社區組織的孵化開始階段,存在的共性問題主要是在社區內找不到可孵化的主體即人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農村社區尤其嚴重。在如何找到主體,的問題上,社工進駐社區后將社區分為兩類,一類是社區現有主體資源豐富,即社區擁有娛樂性的團體或者是能力、意愿、知識水平等相對高的社區。一類是社區現有主體資源缺乏的,即沒有現有的業余團隊,居民能力、知識水平等相對較弱的社區。面對這兩類社區,社工采用不同的介入方式,社區資源相對較好的社區開展增能賦能服務,將現有的文娛團體組織化建設,開展增能、賦能工作,讓他們組織能夠良好的運營,服務自己、服務他人、服務社區。在主體資源相對落后的社區,社工在“資產為本”和“優勢視角”指導下尋找資源、開發資源?!百Y產為本”是社會工作者在開展社區服務時常用的理論模式,它不以“需求和問題”導向,解決社區問題或滿足社區需求為本,而是強調在開展社區服務時,以發展為視角撬動社區內在資源促進社區發展?!皟瀯菀暯恰睆娬{居民都是具有某些能力去解決問題。在資產為本和優勢視角下,社會工作者在開展服務時著重挖掘社區內“人”資產并挖掘人所具備的優勢。如“留守群體”雖然在某種評價標準下他們是需要被關注和照顧的群體,但同樣他們自身具備某些優勢,他們會從自己的視角去看待社區現象和問題,提出一些有效建議,如在一個移民搬遷社區,一個孩子看到居民隨手扔垃圾、家里養的動物在社區亂跑,他就建議應該把一些約束行為的條款加入到居民公約里,后來這個孩子成為兒童議事會核心成員,帶領議事會組員為社區建設開展很多服務。還有一個社區留守婦女,一開始她找到社工傾訴自己的心情,表示生活很沒有意義,聊天過程中發現她很喜歡讀繪本,社工建議她學習讀繪本技術,后來在社工的引導下,她掌握了讀繪本的某些技能,現在可以持續每周給社區的孩子讀繪本故事,很受孩子們喜歡,她覺得生活更豐富、更有意義。還有在農村社區,很多看似需要別人照顧的老人,自身具有很多特長,后來社工將這些人組織起來,開展“增能、賦能”,現在這個組織成為社區老人活動室的管理小組。充分挖掘社區主體資源的優勢和閃光點,將一般人眼中的弱勢群體如:“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轉化成為組織孵化的主體資源。
(2)利用專業技術,對主體開展“掘能”“增能”。找到孵化的主體資源后,運用社會工作專業的個案和小組工作方法,實現主體的掘能和增能。“個案工作”是社會工作常用技術之一,是指在社會工作理論指導下,運用專業技術和技巧,協助有需要的個人或家庭解決問題,使其達到良好的狀態。[3]“小組工作”是社會工作基本工作方法之一,以共同需求和相似問題群體為服務對象,通過社會工作者的策劃,引導組員相互交流或專業人員教育,使其改善社會功能,促進發展,實現目標。[4]針對不同類型的主體,社會工作者會評估主體資源,結合主體的興趣或現有資源設計不同的能力提升小組。如“議事能力提升”小組、“社區活動策劃能力提升”小組、“社區參與能力提升”小組,通過小組工作的方式將潛在主體凝聚在一起,在提升能力的同時培養團體凝聚力等,通過這種方式形成的團隊,在凝聚力、溝通合作方面能力較強,穩定性也較高。在開展小組的過程中,社會工作者同時會運用個案工作方法,培養團隊領袖。社會工作者會通過引導組員相互交流增加彼此了解,在小組中后期通過自愿民主形式選舉組織隊長、副隊長等。被選舉出的隊長會跟社工表達自己因能力欠缺等原因,擔心自己當不好隊長,這個時候社工會跟隊長一起梳理其所應該具備的能力,合理評估自己優勢和待提升的地方,然后制定提升計劃,按照不同的類型給予不同個案服務,不斷協助組員挖掘自身的潛力和優勢,完成增能和賦能。
(3)創建驅動,開發主體運行的驅動力。完成對主體掘能及增能后,初步形成的社區組織需要運行外部驅動力,讓其能夠有獲得感和價值感,在社區組織孵化的第三和四個階段主體任務就是實現其賦能和展能。賦能簡單來說就是讓組織獲得某種權利。展能是讓組織具備的能力有發揮的場域。在賦能的階段就是“平臺”搭建的階段,社會工作者會搭建社區參與的平臺,平臺可以有多種形式,如舉辦社區“創投賽”、開展社區服務“議事會”等。例如在N市H社區開展的創投賽,社會工作者會先召開社區內的議事會,確定創投賽的主題、內容、規則等。確定好主題、內容、規則后,面向社區公開發布創投賽活動信息,孵化的社區組織會根據組織服務內容和特長準備活動方案和路演工具,在書寫活動方案遇到困難時,社會工作者會給予支持,也是持續增能。社區組織完成計劃書后,社會工作者會召集社區組織公開路演,并邀請社會能人、社區兩委工作人員、社區代表作為專家進行評審,為了鼓勵社區組織參與社區服務,一般情況下不設置淘汰制,競演成功后舉辦現場簽約。
展能即“陣地”建設的階段,是組織孵化后最能產出可視化成果的階段,也是組織形成后自我價值感較強的階段。這個階段需要社會工作者在獲得兩委支持下,與社區發展需要相結合,為社區組織找到能做、可做的事情。陣地開發非常多樣化,如可以是高齡長者的探訪、社區環境整治、親子關系教育宣傳、垃圾分類宣傳等。如在N市H社區,成立的婦女組織服務內容是為兒童開展服務,那么社會工作者會跟組織一起,跟社區兩委班子匯報,申請“兒童之家”運營權,并簽訂運營協議。陣地建設可以靈活與平臺建設聯合開展,讓平臺建設支持陣地建設,讓陣地建設為平臺建設提供可實踐路徑。陣地建設和平臺建設同時是組織持續行動的必要條件,也是組織獲得價值感的社區土壤,是組織發展的外在不可缺少動力。
“宣傳”和“制度”是激發主體驅動力的另外兩種方式。其中宣傳即推廣階段,廣泛宣傳不僅可以塑造良好的社區形象,對主體也具有激勵作用。在組織孵化過程中,宣傳不可或缺。在社區內設置宣傳板塊,運用各類公眾號推廣,還在主流媒體報道。例如N市H社區,孵化的社區組織聯合開展了公益晚會,社會工作者會將晚會開展的內容和意義寫成新聞稿,在當地主流報紙發表,社區組織看到新聞后都很開心和自豪,激動地說道自己做的一點小事情被表揚了,以后要多做一點。“制度”建設是社區組織運行的保障性驅動,在組織孵化的后面兩個階段會引導社區組織參與制定組織的各類規章制度。推動社區組織長效化需要相關制度完善,通過一系列制度相互配合、相互補充,發揮作用,增強居民參與社區自治的行動自覺。在各方協作下,制定各種組織的管理制度,如各組織的管理制度、服務制度、如志愿者板塊:激勵制度志愿者積分制度、志愿者手冊等各種制度。
社會工作的理念是“助人自助再助人”,實踐價值觀包含了相信人有潛力及人能夠改變等,社會工作的價值觀和社會治理現代化建設、鄉村振興的實現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只有在相信人有潛力且能夠改變的前提下,通過行動實現助人自助再助人,才能實現社區治理現代化。社區治理現代化建設強調多元主體化社區治理,實現“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從居民主體視角來看,就是真正要實現引導、協助居民成為社區建設的主體,不僅僅是從制度角度評估,更多是從行動的角度評估,美好社區的建設是不是居民參與其中。社區是否宜居不應該是專家評定,而應該是村民自己評定,這就要求社區治理現代化過程中,居民具有自我服務的能力,也就是助人自助。在實踐過程中需要注意幾點:一是實踐目標建立客體化,要從客觀角度評估社區資源。在社區組織孵化過程中主要資源是居民(村民),實踐者在資源評估過程中,要始終相信人是有潛力的、相信人是能夠改變的,找到優勢和介入的資源。很多實踐者在實踐過程中是為了完成目標而執行,導致一個結果就是,看不到居民(村民)的優勢,更多看到的是困難,例如常常聽到有人說,現在村里面都是老人、孩子、婦女,很多都不識字怎么孵化組織。二是始終要堅持社會工作的理念和價值觀,組織孵化是一個過程,在過程中會遇到很多挑戰,遇到挑戰時社會工作者角色不要越位,始終謹記助人自助的理念,不是直接幫其完成某些工作,直接幫組織完成工作是很容易的,往往比要陪伴他完成某一個目標要容易多。
每個社區都有自己的特點,在組織孵化過程中要立足于社區實際情況,結合社區的特點有區別地運用不同的技巧,孵化不同類型的組織,社會工作者在孵化組織的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個體的特點,組織孵化以人為主體,在孵化的過程中要注意每個組織里個體的特點。始終關注在組織孵化過程中會影響組織動力的因素,平衡個體與組織關系。例如在兒童組織孵化過程中,會出現同樣喜歡打籃球的孩子中,有些性格外向,有些是內向,外向的孩子能量豐富,會有很多行為,有些行為可能會影響組織孵化的進程或組織凝聚力,要求在組織孵化過程中要關注個體特征。二是注重資源的不同,每個社區資源都不同,如城市社區、過渡性社區、農村社區,不同類型的社區內資源不同,社區居民能力不同,社會工作者在孵化組織過程中要根據不同資源、不同能力采用不同的計劃和方法。三是注重文化的不同,社區組織孵化的過程中,要注重與本社區(村)的文化結合,也要考慮地域文化,包括人們的生活習俗等,以增加組織的社區(村)認同。
社區組織孵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過程中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社會工作有個案、小組、社區三大直接工作方法,個案工作方法用于個體改變,小組工作方法用于小組群體改變,社區工作方法用于社區內多群、團、組織的改變,每個工作方法能夠實現的目標和解決的問題各不相同,社會工作者在孵化組織的過程中,要以目標為導向,靈活運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如在案例中,在組織的組織化建設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運用了小組工作方法,通過小組工作方法建立組織凝聚力,實現組織能力提升。用個案工作方法,通過一對一的指導,培養組織的管理者。
總之,社區組織“一主體四驅動”孵化模式是在探索中形成的,既符合社區實際現實需要,又滿足人們精神文化內在要求,有利于促進居民從“旁觀者”到“參與者”的轉變,進而推動社區治理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