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清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 周義
規劃環評作為環評制度的重要一環,通過對規劃實施后可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進行預測和分析,論證規劃實施方案的生態環境合理性,提出優化建議和和減緩不良影響的措施,為規劃決策和規劃實施過程中的環境管理工作提供依據。此外,規劃環評還對規劃實施的環境影響提出進行跟蹤監測與評價的要求,對規劃所包含建設項目的環評重點及簡化管理提出有針對性的要求,以及制定園區環境準入負面清單。
規劃環評在編制過程中秉持早期介入和全過程互動的原則,在規劃編制的前期階段介入,并在關鍵環節與規劃編制單位充分交流互動,優化規劃方案,提高擬實施規劃在環保方面的可行性。相比于建設項目環評,規劃環評可以在更大的空間尺度范圍內分析多個項目的累積和疊加影響,可以在宏觀層面和規劃階段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預防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因此,規劃環評在環境影響評價體系中占有著重要地位。
近二十年來,我國不斷發布了各項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指導文件,包括技術導則、技術指南和相關的管理辦法。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也在對技術導則進行不斷的修訂更新,如《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總綱》在2003年發布之后,分別在2014年和2019年進行了更新。為了更好的指導現階段規劃環評的工作,生態環境部在2021年發布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流域綜合規劃》,新發布的導則緊跟當前的環保政策,對資源節約和碳排放評價內容做了具體的要求。
除了技術導則,相關的管理辦法和指導意見的發布也進一步規范了規劃環評編制內容,如近年來發布的《關于開展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清單式管理試點工作的通知》和《關于進一步加強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意見》對規劃環評的結論清單等具體編制內容,以及產業園區管理機構的主體責任、審查部門的審查重點和監管要求做了明確要求。這些技術導則和指導文件的發布和更新促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體系更加完善,并在現階段環境保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對于新規劃的園區,在進行規劃環評時,首先要明確規劃的范圍、面積,規劃的近期、中期、遠期時段劃分,了解規劃的背景以及主要產業定位,然后進一步分析園區的具體規劃內容,如用地情況、產業布局、功能組團劃分、建設時序以及配套的相關設施情況。對于新規劃園區,應該尤其注意園區的土地利用規劃與城市總體規劃是否相符,園區內是否有限制用地的情況,在發現用地不符合要求時,應及時反饋給規劃實施單位。對于現有園區修編的規劃環評,應關注規劃修編的具體內容,規劃的變動內容為環評關注的重點。實際中應明確園區范圍、組團、板塊、主導產業分類的前后變化,以及由此引起的用地規模的增減變化情況,報告中應附圖進行前后對比分析。相關規劃內容變化引起的敏感點搬遷、農用地占用、用地性質的調整、各種用地類型的變化都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內容。
在進行規劃協調性分析時,應重點分析園區規劃與上位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湖泊河流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區域三線一單管控要求、長江經濟帶相關規劃的符合性,當發現與產業政策要求不符的內容時,應及時告知規劃實施單位,對規劃內容進行優化調整。
現狀調查是園區規劃環評工作的重中之重?,F狀調查的結果直接關系到后續的預測與評價,進而影響提出的相關措施的實施可行性。現狀調查應包括規劃空間范圍以及可能受到規劃實施影響的其他區域,一般至少應包括園區范圍外一公里的區域。
1.企業資料收集
在進行現狀調查時,應調查園區范圍內所有已建、在建和擬建項目,收集項目的環評、驗收、碳排放核查報告、環境風險應急預案、清潔生產審核報告等資料,調查企業排污許可證執行情況。在收集項目資料時,對于園區的集中污水處理廠、集中供熱企業、危廢集中處置企業等園區重要配套服務企業應盡量現場實地收集相關信息,確保數據的準確性。對于以化工為主導產業的園區,還應調查園區涉及的有毒有害物質及?;?、重大環境風險源清單,確定環境風險受體及其分布。
對于企業較多的大型園區,在收集資料時應事先制定好相應的計劃和表格內容,選擇合適的資料收集方式。此外,在收集過程中應重點關注園區重點排污企業的信息,不要遺漏其重要排污信息(比如大型企業的高架源排氣筒、自建的河流排污口),加強對收集數據的核實,必要時應對重點排污單位進行實地現場調查。
2.資源及生態現狀調查
調查園區水資源、土地資源、岸線資源和能源結構情況,了解園區的資源稟賦。調查評價范圍內大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土壤環境及底泥(沉積物)等的環境質量現狀,需調查的因子包括常規、特征污染因子,收集滿足編制需要的評價范圍內的常規監測資料,必要時進行補充監測。當評價范圍內涉及生態敏感區時,應分析其生態現狀和保護現狀。若涉及重點湖泊的,應收集該湖泊“一湖一策”報告以及湖泊保護區和控制區范圍線圖,根據收集的圖件進一步調查湖泊周邊是否有不符合湖泊保護要求的企業等。在現狀調查時還應關注評價范圍內是否涉及飲用水源保護區、取水口、生態保護紅線、基本農田、居民敏感點、河湖重點監控斷面等。
3.環境影響回顧分析
對照上一輪的規劃環評及審查意見逐條與規劃實施單位核實其落實情況,對未落實的的內容要分析其原因,根據具體情況納入本次規劃調整建議。在實際中需重點核實的內容有:上一輪規劃環評提出了實施定期監測計劃的園區是否建立了區域環境管理及監測體系;園區內原來承諾搬遷的居民點是否已進行搬遷,搬遷安置計劃是否執行,具體落實程度如何;園區是否編制了環境風險應急預案,產業園區環境風險防控聯動情況。
4.制約因素分析
分析園區與資源利用上線、環境質量底線、生態保護紅線的符合性,明確提出規劃實施的資源、生態環境方面的制約因素。重點關注園區污水處理廠的規模是否滿足近遠期規劃要求,污水處理廠的排污口規模及受納水體類別;園區雨污管網建設情況;集中供熱規劃與園區企業自建鍋爐情況;園區燃料使用情況,主要清潔燃料用量和高污染燃料使用情況等。
5.現狀存在問題調查
調查園區是否涉及環保督察反饋問題,對涉及環保督察反饋的問題要核實其落實情況,必要時提出優化調整建議。關注園區歷年發生的環境污染事件、居民投訴反映問題,同時也應該廣泛走訪湖泊、住建、國土等各政府部門,調查園區存在的相關問題。
根據園區規劃的產業結構類型和功能布局,結合三線一單管控要求,制定園區環境準入清單。在實際工作中應結合當地政府和環保部門的要求,有針對性的制定環境準入清單,對于實行清單式管理的園區,可以按照相關通知文件要求制定生態空間清單、環境質量底線清單、資源利用上線清單、環境準入負面清單。
生態空間清單中明確園區禁建區和限建區的范圍和對應管控要求。環境質量底線清單中明確大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土壤環境的質量要求和污染物排放總量限值建議。資源利用上線清單明確各類能源、水、土地資源不得突破的上線指標。環境準入負面清單則是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結合園區的發展定位和產業規劃,對涉及法律法規、國家安全、公共利益、生態安全的落后產能、過剩產能、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等行業或項目制定負面清單。通常情況下,編制單位制定的環境準入清單應和當地環保主管部門、規劃實施單位進行充分溝通,避免因準入要求不合實際,無法對園區環保工作進行有效的指導。
預測與評價主要是對各環境要素和資源開展多情景的預測與評價,分析規劃實施后能否滿足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
預測與評價的環境要素主要包括:a)水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預測規劃實施不同階段對區域水資源、水文情勢等的影響,分析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對地表水、地下水環境質量的影響,明確水環境質量的變化能否滿足環境目標要求。b)大氣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預測規劃實施不同階段產生的大氣污染物對環境空氣質量的影響。c)土壤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預測規劃實施不同階段的土壤環境風險。d)聲環境影響預測與評價。預測規劃實施不同階段對聲環境質量的影響。e)生態影響預測與評價。預測規劃實施不同階段規劃實施對生態環境的影響范圍和程度,分析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完整性的影響。f)環境敏感區影響預測與評價。預測規劃實施不同階段對評價范圍內生態保護紅線等環境敏感區的影響。g)人群健康風險分析。h)環境風險預測與評價。
資源與環境主要包括:分析關鍵資源(水、土地、能源等)的可供利用上線和主要環境要素(大氣、水等)污染物的允許排放量,分析各階段剩余可利用的資源量和剩余污染物允許排放量。
根據生態環境部相關文件的要求,部分產業園區已經開始進行碳排放評價試點。在2021版產業園區導則中要求,對于以電力、鋼鐵、建材、有色、石化和化工等行業為主導產業的產業園區,應調查園區的碳排放水平與行業碳達峰要求的差距和并進行降碳潛力分析。
在進行碳排放評價時首先應核算現狀碳排放水平,再進行規劃不同實施階段的碳排放水平預測,分析碳排放對區域碳排放總量的占用情況。對于碳排放總量超過區域碳排放控制目標的園區,應明確園區碳減排的具體措施和建議,包括碳排放較大產業或行業規模和產業結構調整、原料替代、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加大清潔能源利用占比等。
在進行園區溫室氣體排放情況核算時,盡量收集企業已有的溫室氣體排放核查報告,沒有核查報告的企業可以采用國家發改委、國家標準委或生態環境部發布的核算方法指南進行計算。目前有部分省份已發布規劃環評碳排放評價的相關指南,其中對碳排放的計算方法、預測和評價指標等都做了詳細的說明,在實際中可根據情況選擇性進行參考。
對于規劃的目標和定位不符合產業政策要求,選址不符合生態保護空間規劃,規劃的開發活動和具體項目不滿足生態環境準入要求,污染防治措施和風險防控措施實施后仍無法滿足相應的環境質量要求和資源承載力要求的,應對規劃方案提出針對性的優化調整建議,給出相應的優化調整圖、表,說明調整后的規劃方案在資源、生態和環境方面的可行性。
環境影響減緩對策和措施是對可能產生的不良環境影響的規劃方案,提出的對應的環境保護方案和管控要求,提出的措施應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能運用于實踐,切實指導規劃實施后的環保工作,并能有效的預防不良環境影響的發生。
對規劃方案中包含具體的建設項目,可根據其行業特征及產排污情況,提出項目環評時應關注的重點內容和要求,包括選址選線、資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管控、風險防控等。符合規劃環評環境管控要求和生態環境準入的具體建設項目,其環評文件中的選址選線、規模分析等內容可適當簡化。
公眾參與是環境影響評價的重要環節,對于規劃環評尤其重要,在環評過程中可參照《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辦法》進行公眾參與。在規劃環評編制過程中,應充分征求各政府部門、專家、企業及受影響居民的意見,可通過發放提問表格,上門詢問,召開訪談、座談會等多種方式進行意見的征集。
制定跟蹤評價計劃,監測和調查規劃實施后對園區環境質量、生態功能、資源利用等的實際影響,以及所采用減緩措施的有效性,對規劃實施提出環境管理要求,為后續園區跟蹤環境影響評價提供依據。跟蹤監測方案是制定跟蹤評價計劃的重要內容,跟蹤監測方案主要包括監測的環境要素、生態指標、監測因子和點位、監測頻次、執行標準等內容。
工業園區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也越來越受到關注。國家對工業園區的管理要求日益嚴格和規范,在規劃實施的早期階段通過對規劃方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論證規劃方案的環境可行性,可以在源頭避或減緩免規劃實施后對環境的不良影響。在實際中,規劃評價提出的各種建議和措施的落實才是關鍵,這需要規劃實施單位充分重視規劃環評的成果,在規劃實施后按照規劃環評提出的各項環境管理要求進行執行,減少對生態環境的不良影響。